“鈴鈴鈴鈴鈴鈴……”辦公室的電話響了!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第三中學政教處楊主任抄起電話,“喂!您好!……對!我是第三中學政教處?!?!什么?”
聽到這兒!他騰地一下站了起來。
“真的?哦……好!……好!”
他雖然掛了電話,但還沒緩過神兒來!他一點一點往下坐,坐了半天,才坐下來。
只見楊主任,
滿臉疑惑心未平,
瞪著雙眼似銅鈴。
轉驚為喜腰桿挺,
榮光滿懷油然生。
這是怎么回事兒呀?
原來,打來電話的是臨夏市一家公交公司,說第三中學的幾名學生挽救了一輛失控的公交車。
這是真的嗎?一點兒都不假!
那是2024年冬季,一場大雪過后,臨夏銀裝素裹。八坊十三巷古色古韻磚雕墻壁,光影交織。雪后的東郊公園,湖面結上薄冰,靜謐美麗。
12月19日,下午1點多,臨夏市第三中學八年級19班的馬東拉和七年級20班的馬斌兩名同學在14路公交車站候車。馬東拉個子不高,皮膚很白凈,眼如明珠,燦若星辰,透著一股子機靈勁兒!他們都穿著校服,你一言,我一語,興致勃勃。
馬東拉樂呵呵地給馬斌講了個笑話:“我聽說初三的語文老師課堂上提問,問詩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是哪位詩人寫的?”
“我讀過這首詩,還有《雨巷》。我知道是誰寫的!”馬斌說的很自豪。
馬東拉揚起眉毛樂了,“你猜他們怎么回答的?”
“怎么回答的?”
“有人躍躍欲試,舉手站起來回答‘是忘帶書,寫的!’他一時口誤,把戴望舒說成‘忘帶書’了。老師氣的!‘忘帶書!還忘帶筆!忘帶本呢!’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哈哈哈哈!這是驢唇不對馬嘴——答非所問吶!”
兩個孩子都在志學之年、花季年華,陽光下的笑容,那么燦爛!不大一會兒,綠色的公交車駛進站臺,他們有說有笑上了車。
此時,第三中學九年級11班文質彬彬的王武斌早就上車了,坐在最后一排。車開了3站,第三中學七年級12班的高一帆同學也上車了,他一雙大眼睛看見馬斌和馬東拉,因為經常在公交上相遇,相互點了點頭。這時候,馬東拉給其他乘客讓了座,坐在馬斌的腿上。
車再次啟動,可是沒走多遠,司機突然張大嘴巴。馬斌正面對著他,以為他在打哈欠。只見司機睜大雙眼,發出了類似打呼嚕的奇怪聲音,看上去很痛苦。緊接著他往后一仰,雙手撒開了方向盤。
馬東拉看到這兒,心中一緊!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將危及司機和全車乘客的生命安全。想到這兒,他第一個沖上去。一邊拍打司機,一邊高喊:“同學們!快來幫忙!控制方向盤!”王武斌、馬斌、高一帆也跑了過來。
馬東拉一看,司機根本沒有反應。此時,車還在行駛著,正往左邊的對向車道駛去。司機雖然暈過去了,可是他的腳居然還踩在油門上,正在慢慢提速。車上大部分都是小學生,車里充斥著一陣又一陣孩子們刺耳的尖叫聲。這輛載著18名乘客的公交車徹底失控了!
馬東拉同學,連考駕照資格都沒有的一名中學生,面對公交車駕駛室里一排排陌生的按鈕,猛然束手無策。就在這全車乘客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他很快又冷靜下來,心想:時間不等人!必須把司機的腳從油門上挪開。他之前玩過一款駕駛的網絡游戲,分得清油門和剎車。
只見少年馬東拉,
心急如焚冒火花。
全神貫注眉緊鎖,
行動利落勇氣嘉。
他馬上將上半身探進駕駛室,抱住司機的腿,一使勁,感覺司機的身體特別僵硬,紋絲未動。馬東拉再次發力,使出了最大的力氣才把司機的腳挪開。與此同時,王武斌同學一直在拍打司機,馬斌和高一帆握住方向盤,猛往右打了一圈,車頭調轉了方向,朝著右側路邊駛去。馬東拉利用這個時間鉆進駕駛室,雙手用力,穩穩地按住了剎車。公交車“嘖——”停住了!可是他頭朝下,雙腿還懸在上面。此刻也不知道誰又喊了一句:“打開雙閃!”馬東拉起身去找雙閃按鈕,車又開始移動了。再次喊聲四起。他急忙按住剎車,車又停住了。同時,馬東拉大喊:“沒事!沒事!車停了!”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下來了。
馬斌心想:得把駕駛室的門打開,馬東拉能輕松一點。他以前坐車觀察過司機在門的右側好像擰一下,他嘗試照做后,門開了!馬東拉趕緊鉆進去,仍穩穩地按住剎車。一個戴白帽子的男乘客告訴他,“把手剎拉一下”。他才又拉了手剎,車終于徹底停穩了!根據以往坐車的觀察,高一帆也找到了開門的按鈕,大部分乘客陸續下了車。
這4名同學和大家一起把司機從駕駛室拉出來,拖到車廂中間,讓他平躺。馬東拉學習過心肺復蘇,和大家一起為司機做復蘇急救。之前有乘客打電話叫來了救護車,司機被抬上救護車送去了醫院。
學生們上了另一輛14路公交車去了學校。事后,這幾位同學誰也沒再提及這件事兒。直到一周后,公交公司正式送來一面錦旗,贊頌了這4名同學“教科書式”救車救人的英勇行為。全校3000多名師生為他們召開了表彰大會,同學們這才知道他們是見義勇為的小英雄!
朋友們!從古至今,英雄出少年的經典事例在我國歷史上層見迭出。戰國時期,秦國的甘羅,12歲出使趙國,運用謀略幫助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因此登上丞相之位。再有,電影《雞毛信》中小海娃的原型、曾聞名全軍的偵察英雄秦玉根14歲就拿起土槍參加反掃蕩作戰,多次深入敵后,化裝偵察,掩護群眾大轉移。
臨夏市這四名少年的感人事跡,是國家、學校和家庭進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的彰顯!是宣傳見義勇為傳統美德和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又一碩果!“少年強 ,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千百年來,青春涌動,噴薄不息,最終成為推動我們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磅礴力量!
這真是:
四位少年挽狂瀾,
救車救人排萬難!
傳奇寫進英雄譜,
世人傳頌成美談!
點評:
自古以來,評書這一曲種就追求“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的藝術主旨。從最早歌頌英雄的忠義與勇武,帝王的仁愛與智慧,到現代新創作品中歌頌各行各業的英雄事跡,弘揚優秀的中華美德。新時代的評書創作更要求講好中國故事,把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深深地扎根在厚重的土壤中。《自古英雄出少年》就是這樣一個謳歌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評書作品。
該評書以學生群體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作品中展現出當代青少年勇于擔當、熱情有愛的優良品格,團隊之間的相互信任,臨危不亂的處理能力,這些都體現出新時代青少年的時代風貌。
作品中對幾名學生的塑造比較成功,用幾句對話勾勒出幾名學生積極向上、熱情開朗的性格形象。書中對細節的描寫比較到位,尤其是在司機暈厥后,幾名學生從發現到最終將車剎住的處理過程。
在作品中能夠看到作者力求在創作中使用傳統評書的各種技巧,比如人物的開臉、貫口等。
評書的短段作品由于表演時間較短,就更要求內容精煉、情節緊湊。如在故事結構方面采用更豐富的敘述方式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開頭先從汽車在街上的蛇行驚險場面入手,營造懸念再倒敘前情,一上來就抓住觀眾的心,讓觀眾進書,會更加利于演員表演,也讓故事整體節奏更加緊湊。
(點評人:中國曲協評書評話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曲藝系主任 張怡)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