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中的攝入和體內代謝分解的嘌呤化合物,經過代謝產生尿酸,通過腎臟和消化道排泄。當嘌呤代謝障礙時,就會出現高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的發生與膳食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尤其是長期攝入高能量食品、大量酒精和(或)高果糖的飲料。本團隊參與執筆起草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的不同證型食譜示例(包括食譜、經驗食養茶飲、食養方),《低嘌呤飲食粵式食養指引(一)》在遵循《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的日常食養7條原則和建議基礎上,團隊依據中醫四大證型分類,結合廣東地區飲食習慣、粵菜藥膳美食特色,合理搭配廣東地區特色食材,制定粵式食養——《低嘌呤飲食粵式食養指引(一)》。本指引主要面向廣東高尿酸血癥患者以及基層衛生工作者(包括營養指導人員),為廣東地區高尿酸血癥預防與改善提供食養指導。
1.常見食物按照嘌呤含量進行分類
腎臟、肝臟、心臟等內臟類嘌呤含量普遍高于普通肉類,牛奶及奶制品、雞蛋的蛋白等嘌呤含量低;大豆嘌呤含量略高于魚類和瘦肉類,但植物中嘌呤利用率低,尤其是加工制品經過加工后嘌呤含量會有所降低。
高嘌呤食物(150-1000mg/100g):腎臟、肝臟、心臟等內臟類;紫菜、海苔、肝、魷魚、生蠔、貽貝、鯖魚等。較高嘌呤食物(75-150mg/100g):豬肉、牛肉、羊肉、鴨肉、兔肉、鵝肉、草魚、比目魚、鯉魚等。較低嘌呤食物(30-75mg/100g):蕎麥、燕麥、大米、菜花、豆角、金針菇、香菇、口蘑等。低嘌呤食物(lt;30mg/100g):奶及奶制品、雞蛋、水果類、生菜、油菜、竹筍、馬鈴薯、胡蘿卜、甘薯。
2.低嘌呤粵式食養四季食譜
低嘌呤粵式食養食譜適合正常體重的成年男女高尿酸血癥及痛風間歇期患者、輕體力活動者,一天食譜的能量在1600-1800kcal范圍,宏量營養素占總能量比為:蛋白質10%-20%,碳水化合物50%-60%,脂肪20%-30%。整體食譜符合能量適宜、搭配合理、主食定量、蔬菜肉類適量等原則。該食譜合理搭配廣東四季應季的地方食材,尊重粵式傳統膳食文化、保留特色膳食制作而成。該食譜的食物克數均為其可食部的生重。
結語
低嘌呤粵式食養飲食建議每天攝入不少于500g的新鮮蔬菜,且深色蔬菜(胡蘿卜、紫甘藍等)占到一半以上。奶制品的乳蛋白屬于優質蛋白,有利于尿酸的排出,建議每天飲用300ml以上的奶及奶制品。研究發現,水果攝入與痛風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建議每天攝入200-350g。每天食鹽的攝入量lt;5g,每天食用油的攝入不超過25-30g。粵式飲食減少海產品食用及高嘌呤食材為主的煲湯習慣。結合因時制宜,擇膳相宜,春季養肝,膳食清淡、爽口;夏季清暑熱,食物宜用利濕祛暑之品;秋季干燥,宜用甘涼潤肺生津之品;冬季寒冷,宜用溫補腎陽之品。高尿酸血癥是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代謝性疾病。正常膳食狀態下,非同日2次檢測空腹血尿酸水平gt;420μmol/L,即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及痛風間歇期人群要保持低嘌呤飲食,同時也要結合高尿酸血癥中醫不同分型,進行辨證施膳。
基金項目
2023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領域專項(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粵菜師傅工程之湯膳研發及應用傳承(2023ZDZX4100);基于廣東中醫藥膳食療特色優勢,開展“成人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粵式食養指引”研究(項目編號2023ZR02);范文昌粵式養生藥膳技能大師工作室(2024JNDS02)。
第一作者
范文昌(1984-),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膳食療。
*通訊作者
唐嵐(199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食品、食養文化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