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與傳染病的漫長抗爭史中,結核病始終如同潛伏的幽靈,至今仍在全球范圍內每年奪走數百萬生命。這種由結核分枝桿菌引發的古老疾病,不僅會摧毀肺部組織,更如同暗流般悄然侵襲淋巴、骨骼甚至大腦,而公眾對其認知仍停留在“肺結核即結核病”的片面印象。當這種狡猾的病原體遭遇免疫力衰退的老年群體,便演化出更復雜的臨床圖景——非典型癥狀與慢性病交織、標準治療方案遭遇生理機能退化、耐藥性問題疊加藥物副作用,構筑起現代醫學的診療迷宮。在這場對抗千年病原體的戰役中,中西醫的協同作戰正為老年患者開辟新的治療路徑,傳統醫學的整體觀與現代精準醫療的碰撞,或將重寫結核病治療的未來圖景。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其中肺結核最具代表性,且在結核病中發病率最高。然而,由于對結核病缺乏足夠的了解,許多人將結核病與肺結核等同起來,認為結核病只會感染肺部。實際上,結核分枝桿菌可以在人體內擴散,導致廣泛感染,包括淋巴、腸道、骨骼、泌尿系統,甚至皮膚、神經系統和大腦等都可能受其感染。
結核分枝桿菌通過空氣傳播,通常由吸入含有病菌的飛沫引起。病菌被肺泡中的巨噬細胞吞噬,但并不總是被完全消滅。此時,個體可能處于無癥狀的潛伏感染狀態(即潛伏性結核),X線及細菌學檢測通常呈陰性。結核分枝桿菌在巨噬細胞內生長繁殖,引發炎癥反應,形成稱為“初期復合瘤”或“Ghon復合體”的病灶,這通常包括一個小的結核病灶及周圍淋巴結受累。隨著感染進展,一些巨噬細胞會死亡,形成干酪性壞死,這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特征之一。大多數感染者的免疫系統能夠控制病菌,使感染處于休眠狀態,此時雖無癥狀,但病菌仍存在于體內。當免疫系統削弱或病原體數量增加時,潛伏的結核病可能轉化為活躍的結核病,病人開始出現癥狀,如持續咳嗽(可能帶血)、體重減輕、發熱、盜汗等。結核分枝桿菌還可通過空氣傳播給他人,或在肺部其他區域擴散,形成多灶性病變。
需要注意的是,結核病的發生與人體免疫力有關。免疫力強的人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通常不會發病,而免疫力較差或因某些原因導致免疫力降低的人則容易患病。有些人甚至在體檢時才得知自己曾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這使得結核病的預防變得困難。此外,結核病還可能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例如糖尿病。這是因為結核病引起的發熱、中毒等癥狀可能影響胰腺和胰島的功能,進而導致糖代謝異常,引發糖尿病。
其一,隨著年齡的增長與身體機能的退化,老年人的免疫系統功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且往往會逐漸出現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慢阻肺等。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生不僅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還對老年結核病患者病情的治療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方面,老年結核病患者經常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如乏力、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但這些癥狀往往會被誤認為是由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進而導致老年人出現誤診或漏診;另一方面,老年人患有的慢性疾病還可能與結核病形成相互作用,比如糖尿病這種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就會導致老人的身體形成結核分枝桿菌繁殖的良好環境,而結核分枝桿菌感染也可能導致老年人出現糖耐量異常、胰島分解功能降低等情況,從而更容易發生糖尿病。
其二,結核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其治療通常需要堅持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然而,老年人容易因為自身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以及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治療依從性。此外,老年人對藥物副作用的耐受性較差,在服用過程中可能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治療依從性。老年人群普遍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和認知能力下降的問題,這使得他們在服藥時容易忘記按時服藥或搞混藥物,比如可能會忘記是否已經服用過某種藥物,或是將不同藥物混在一起服用,增加了用藥錯誤的風險。同時,老年人的身體代謝功能也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而長期使用多種藥物的治療過程往往會導致老年患者發生的藥物副作用更為嚴重,有些藥物會影響轉氨酶的活性,從而影響肝臟對抗結核藥物的代謝,增加肝毒性的風險。另外,一些藥物在老年人身體內的半衰期可能會延長,導致藥物在體內的濃度積聚,這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例如,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利福平等在老年患者中可能引起肝功能損害或神經系統問題,而且多種藥物的使用往往還會導致老人體內的結核分枝桿菌出現耐藥性。
在對老年結核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西醫通常采用以抗結核藥物為核心的標準化治療方案,同時輔以必要的檢查和并發癥管理措施。具體而言,抗結核藥物治療主要使用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藥物。治療過程分為強化期和持續期兩個階段:強化期通常持續2個月,患者在這段時間內需要聯合使用4種藥物進行治療;而持續期則長達4個月,在此期間患者需要使用兩種藥物進行維持治療。
與此同時,西醫會通過X光、CT和痰涂片等檢查方式監測治療效果,并通過營養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和藥物副作用管理等方式,減輕患者的癥狀和藥物副作用。結核病是一種消耗性疾病,老年患者需要注重營養攝入,多吃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西醫的這種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可能對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治療依從性造成影響。此外,雖然這種標準化的治療方案適用于大多數成年患者,但對于個體差異較大的老年患者而言,這種方法顯得不夠靈活。
中醫的治療理念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醫生需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綜合分析患者的具體情況。老年患者的結核病往往呈現多種證型,包括肺陰虧損型、氣血兩虛型、濕熱蘊肺型和血淤型等。
肺陰虧損型患者長期咳嗽、干咳少痰,伴有低熱、口干舌燥、體重減輕,可以選擇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等,以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為主;氣血兩虛型患者會有乏力、氣短、自汗、面色蒼白、心悸、食欲不振的情況,可選擇八珍湯、當歸補血湯等,重點在于補益氣血、調和營衛,增強身體免疫力與恢復能力;濕熱蘊肺型患者會有咳嗽、痰黃、胸悶、口苦、舌紅、苔膩等表現,可服用三仁湯、茵陳蒿湯,以清熱利濕、宣肺化痰,應對因濕熱引起的肺部癥狀。老年結核病患者在飲食方面也要辨證,如肺陰虧損型患者可喝鱉肉滋陰湯(鱉肉250克,百部、知母、地骨皮各9克,生地24克);氣血兩虛型患者可喝百合糖水(百合150克,糖適量);濕熱蘊肺型患者可吃烏雞肉燉冬蟲夏草(烏雞肉100克,冬蟲夏草9克,淮山藥50克)。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中醫還廣泛采用針灸、推拿等輔助療法來刺激特定腧穴,以調理臟腑功能,增強免疫力,改善病癥。但如果老年患者處于急性感染期或有嚴重的免疫功能低下,不建議進行針灸治療,以免加重病情或增加感染風險。
需要注意,在實踐中中醫治療也面臨挑戰:要求醫生具備深厚的辨證能力來精準選擇與調配中藥,這對經驗不足的醫務工作者是一大考驗,可能影響療效。此外,中醫治療周期長、見效慢,老年患者往往因期望快速康復而對其耐心構成挑戰,加之記憶力減退、生活習慣等因素,可能導致依從性降低。
西醫治療通過標準化措施迅速控制病情,并利用X光、CT、痰涂片等先進檢測技術精確監測病情變化,可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中醫則擅長辨證施治,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能有效減輕藥物副作用,通過補益氣血、調理臟腑等手段改善患者的貧血、乏力等癥狀。
將西醫標準化治療與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相結合,不僅能顯著提升治療效果,還可有效降低病情復發的風險,從而極大地改善老年結核病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