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足部后部的大塊骨骼,占據關鍵位置,與距骨緊密相連形成距下關節,對足部運動至關重要。其前方與骰骨相關節,周圍被眾多韌帶和肌肉環繞,維持足部穩定。跟骨不僅結構特殊,功能也極為重要,它支撐身體重量,參與行走、跑步、跳躍時的力傳導和緩沖,是足部承受日常沖擊力的穩健基石。
跟骨骨折的發生,往往與外力作用密切相關。根據損傷能量的不同,可以將跟骨骨折分為低能量損傷和高能量損傷兩類。
低能量損傷是導致跟骨骨折的常見原因之一,尤其在運動損傷中較為多見。此外,老年人或患有骨質疏松癥的人群,由于骨骼強度明顯下降,即使是像從椅子上起身時用力不當或者在室內行走時不小心踢到障礙物這樣極小的外力,也有可能造成跟骨骨折。不過,這類骨折一般為輕微移位骨折,相對較易治療。
而高能量損傷則往往導致嚴重的跟骨骨折,多為粉碎性骨折。這類骨折多由高處墜落時足跟先著地,跟骨承受垂直沖擊力所致。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的增多,因交通事故導致的跟骨骨折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這類骨折病情嚴重,治療難度相對較大。
跟骨骨折后,患者會出現一系列明顯的癥狀。首先就是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源于骨折處的骨組織損傷以及周圍軟組織挫傷。伴隨著疼痛,患者往往無法站立,因為站立時身體的重量會壓迫到受傷的跟骨,使疼痛加劇。進而導致行走困難,這是骨折后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以避免進一步損傷。
同時,受傷部位會出現嚴重的腫脹,這是由于骨折引發的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炎癥反應所致。在腫脹的部位進行按壓時,會有明顯的壓痛感。如果骨折情況較為嚴重,還會出現局部畸形,這是骨折斷端移位造成的外觀改變。在觸摸受傷部位時,患者可能會摸到摩擦音或感覺到骨折斷端的相互摩擦,這是骨折的特有體征。
對于跟骨骨折的治療,可以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和類型選擇非手術治療或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即保守治療,適用于跟骨傷勢較輕、無移位或骨折線移位2mm以內的關節內輕度跟骨骨折。保守治療方式多樣,包括手法復位、石膏固定、牽引、加壓包扎、彈性繃帶固定以及理療等。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肢的血運、感覺及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促進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
手術治療則適用于關節面嚴重損傷、骨折移位明顯、關節面塌陷或不平整、累及跟骰關節或距下關節、手法復位失敗以及保守治療后骨折長期不愈合的患者。目前臨床較常使用的手術治療方式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及微創手術。術后護理同樣至關重要,需要抬高患肢、保持踝關節中立位置、進行足趾的主動活動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和骨折愈合。隨著康復的進展,逐漸增加踝關節的主動活動范圍和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最終,在支具或石膏保護下逐漸部分負重行走,直至全面進行踝關節和足部的功能鍛煉和平衡訓練。
總之,跟骨骨折雖然常見,但只要增強防范意識、積極預防骨質疏松,并在不幸發生骨折時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治療建議、配合科學的護理,就一定能夠最大程度恢復跟骨功能、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