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創造了許多樂器。現在,讓我們走進遠古先民的音樂世界,認識幾種樂器吧!
這個長得像大喇叭的家伙叫作“彩陶鼓”,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它兩端各有一個環形的“耳朵”。把繩子系在“耳朵”上,人們就可以把彩陶鼓挎在身上,然后擊打大的那端的鼓面進行彩陶鼓表演了。你看,流布于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中的象腳鼓,樣子是不是和它有幾分相似呢?
再來認識一個“不起眼”的小玩意兒—骨哨。圖中這些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哨。它們都是在禽類的骨管一側刻孔制作而成的。使用骨哨,人們不僅可以奏出簡單的樂曲,還可以在狩獵時模擬動物的鳴叫聲(比如鹿鳴)來誘捕動物。
你有沒有吹過塤呢?它可是音色非常獨特的吹奏樂器。你能想象遠古先民創造塤的靈感的來源竟然是石頭嗎?不過別誤會,那可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他們狩獵的得力工具—石球。他們發現有些石球投擲時會發出聲音,原來它們中間是空的。由此,作為樂器的塤慢慢演變了出來。圖中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陶塤。
最后這個“大腹便便”的家伙叫作“葉形紋彩陶鈴”,它有一個圓鼓鼓的“肚子”和一個彎鉤似的握柄。陶鈴的大肚子里一般裝有陶丸或者懸掛著鈴舌。搖一搖陶鈴,陶丸或鈴舌與鈴壁等處發生碰撞,就會發出悅耳的響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