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粥搭配雞蛋,是我們常見的早餐組合。雞蛋可以打散后倒入鍋里,和粥一起煮;也可以先煮好,然后切碎放入粥里。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清透的蛋清在加熱之后就會變得又白又硬呢?
讓我們先搞明白雞蛋的蛋清到底是什么。蛋清中85%以上的成分是水,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蛋白質。生蛋清是以蛋白質為主的固態物質溶于水中,因此整體呈現液態,屬于膠體;而熟蛋清是蛋白質經加熱發生了變性,變成了固體。
在蛋清未經加熱時,我們可以將其中的蛋白質想象成一個個“小線團”。這些“小線團”中的“線”是氨基酸鏈,又稱“肽鏈”。這些肽鏈形成了復雜而又穩定的三維結構,成為一個個“小線團”。蛋清中有許多這樣近似球狀的“小線團”。這些“小線團”在水中不僅能保持其生理功能,還能保持各自的形狀,不會彼此攪到一起,所以蛋清會保持黏稠的膠體狀態。
當蛋清被加熱時,“小線團”就再也保持不了“蜷縮”的狀態了,它們的“身體”會打開,從“小線團”變成“長線繩”。在高溫下,它們被“燙”得像蛇一樣胡亂擺動,很容易彼此糾纏在一起。這些“長線繩”攪在一起,連成復雜的網絡。在加熱過程中,蛋清中的水分會蒸發掉一些,剩下的水分便只能跑到這些網絡間隙中,無法整體流動,蛋清就變硬了。這種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被打亂的過程就叫作蛋白質的“變性”。
在“變性”的過程中,蛋白質的生物活性會改變。你從來沒聽說過煮熟的雞蛋還能孵出小雞來吧?
不過,對于我們的腸胃來說,熟雞蛋比生雞蛋更容易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