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葉嘉瑩詩詞中的生命書寫

2025-03-20 00:00:00李伊
今古文創 2025年6期

【摘要】生命意識強調主體對自我生命,乃至對其他生命進行主動自覺地生命關懷與反思,體現在文藝作品中則是對生死觀和生命價值觀的探尋,以及相應生命策略的選擇。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在經歷人生四個階段的磨礪之后,其生命意識由最初模糊不定、關注“小我”、尋求佛道超脫避世,逐漸轉向清醒有為、關注“大我”、以儒家“入世”為主導的大生命觀?!跺攘暝娫~稿》集中顯示出她人格獨有的“弱德之美”。古典詩詞不僅是她遭遇苦難時通向心靈安寧的擺渡船,更是她靈魂的避難所。因此她“蓮實有心應不死”,愿傾盡所有將世人接引到詩詞的世界中來,使讀者感受生命的力量,將中華古典詩詞的美好代代傳承。

【關鍵詞】生命意識;葉嘉瑩;《迦陵詩詞稿》;弱德之美

【中圖分類號】I20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6-000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6.001

被稱為“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的葉嘉瑩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詩詞,不僅以貫通中西的學識創立了自己的詩詞理論體系,教授詩詞,還筆耕不輟,堅持作詩填詞。葉嘉瑩的詩詞創作深受其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跺攘暝娫~稿》(增訂版)集中收錄詩詞曲共600余首,將其創作按1924-1948、1949-1966、1967-1979、1980

至今,分為四個時期,可以窺探不同生命遭際所孕育出的生命意識。

葉先生的生活經歷充滿了挑戰和不幸,從生命意識出發解讀其創作,能夠使人們體會到她用生命書寫的詞作中所蘊含的深刻哲思,同時啟發人們思考當今該如何追求、實現人生的價值,尋找生命的真諦。

一、1924-1948:生命意識的萌芽

萌芽階段的生命意識是模糊而雜亂的,寫作是無意識、潛意識行為,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詩詞中彌漫著凄冷色調,多用寒、恨、空、夢、月、雁、花落、斜陽、青燈、辭酒等意象,以充滿單純、直感的文字,表達在那個戰火頻繁的動蕩年代,尚為年幼的葉嘉瑩所經歷的世事無常與生死離別,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自然萬物的自覺關懷、對荷花的特殊感情以及對人世空觀的懵懂體悟。

(一)對自然萬物的關懷

“少女情懷總是詩”,自幼生長于深閨大院中的少女,生活經驗雖貧乏,但“春秋代序、草木枯榮”,種種景象都能夠帶給她一種感發和觸動,因而所詠之物多是幼時家中四合院里熟悉的景物?!暗c秋妝無那恨,斜陽閑看蝶雙飛?!薄袄媳M秋光無一事,坐看黃葉下飛階。”“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這種閑愁有類于古人“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的感懷,是與大自然的初次對話,更是由自然景物隨時序的更替而產生的一種時間意識。時間的概念最初是與人的生命意識相伴而生的,表現為宇宙的無限與人的生命的有限。正是時間意識的產生,使人加倍認識到了人的生命的有限,倍感光陰流逝給人生帶來的沉重的壓迫,生命意識也由此萌發。

(二)對荷花的情有獨鐘

秋蝶、秋竹、秋菊、秋草,蟋蟀、寒蟬、歸雁等等,庭院中的一切便構成了葉嘉瑩孩提時代的整個世界,這其中她對蓮花情有獨鐘,贊美蓮的出淤泥而不染:“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鄙徎ㄅc佛教有著密切的隱喻,代表著心靈的純潔和精神境界的超脫。葉嘉瑩雖不信仰宗教,但出生于軍閥混戰、家國淪陷時期的她自幼目睹了太多的傷痛與離別,因此她否定了李商隱的“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而說“如來原是幻,何以度蒼生”,否定了如來和寄希望于來世轉生,從而表達了對宗教救贖觀念的反思,讀來頗有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現世觀意味。詩的基調雖稍顯消沉,但借來佛教用語,又透出一味對人間的悲憫之心。再如“縱教百轉蓮花舌,空里游絲只自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等詩句都直接反映了葉嘉瑩立身處世的理念以及敢于直面苦難的擔荷精神。葉先生來曾回憶,當時“也不知道小時為什么這樣說,也不一定有這么復雜的思想”,這其實是身處于苦難環境下,以生命本能呼出的悵惘之音。

(三)對人世空觀的懵懂

生逢戰亂,又過早地接觸生離死別,導致葉嘉瑩自幼就對世事無常有了體認。她曾以秋蝶的脆弱隱喻人生的短暫和無力:“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比~嘉瑩沒去刻意關注暖春蝴蝶的翩翩,而是細細地刻畫深秋被晚霜打濕了翅膀而掙扎無果的秋蝶。這首小詩作于家鄉淪陷兩年后、祖父去世之際的1939年,葉嘉瑩時年十五歲,正值無限青春的美好年華,但愈燒愈烈的戰火將其渴望和平生活的夢想燃燼成灰,有感而發的語句中透出對生命消逝的無奈、對一切終將歸于空無的驚惶和對人世空觀的初步體認。

二、1949-1966:生命意識的生長與轉型

此階段因忙于生計而鮮有創作,葉嘉瑩的詩作主要記錄親身的情感和經歷,有以詩存史的意味。多用空、夢、飄零等意境和“莫問”否定句式,表明生活的不堪重負使葉嘉瑩想要逃離現實,向往道家“逍遙無待”的生命境界,渴望在詩詞的桃花源中求得一片心靈凈土。

(一)消極的生命喟嘆

消極的生命喟嘆亦是生命意識的重要體現之一。葉嘉瑩在臺灣的憂患時期“真正把什么都放棄了,只能茍延殘喘地活著”。在1950年所作《轉蓬》中,她自言就像一棵蓬草,被風吹斷了根,在空中隨風飄轉。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1948年葉嘉瑩剛到臺灣不久,就和她的先生先后因“政治問題”被拘捕,被釋放后的她不僅失去工作、無家可歸,還要獨自撫養襁褓中的女兒。七律《南溟》更是對臺灣生活的一個總結。在1954至1960的6年中,葉嘉瑩未有任何創作留世。打地鋪、睡走廊,強忍哮喘在中學教課,沉重的生活已然令她麻木,哪還有什么夢想可言?“莫問新來哀與樂。眼前何事容斟酌”,她不再有什么心情去寫詩,只求“勉強活下去就是了”。但其間所寫的幾篇文學評賞明顯帶有自己心靈的投影,在苦難中研讀,也正是在借古人的詩詞抒發自己的生命體悟之情。

(二)艱難的求索與抗爭

生命的美麗和偉大皆來自痛苦?!岸凡輰ご?,芳事都閑卻。”曾經親切的故鄉、可愛的親友、師長的期冀以及年少時的夢想都已逐漸遠去,出獄后的丈夫也變得性情暴戾,動輒對她進行打罵,葉嘉瑩仿佛沉入海底般無助與絕望。也是在此時,她開始對道家思想有了進一步的了悟:“孤池絕海向云開,欲待飛鵬竟不來”“何當了卻人間事,從此余生伴海云”。物質的匱乏,病痛的折磨,遠離故土以及歸屬感的喪失,任何一個都是種致命打擊,我們應該允許消沉與低落心境的出現。

可葉先生人格之偉大之處就在于她悲傷卻未沉溺。從未被生活擊垮是因為她自幼所受的教育使她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士”的持守,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歷代文人的痛苦遭際喚起她心底的共鳴,文人們高潔傲岸的品格激勵她在跌倒后不斷爬起。因此她寫道“待屏相思歸少作。背人刬地思量著”,這是葉嘉瑩最為痛苦的成長期,也是有意識與自己心靈對話的開始。正是她自幼熱愛的古詩詞在黑暗中給了她光明、力量與救贖,正是對憂患與苦難的忍受使得對“生”的希冀更加強烈,由索寞悲觀轉化而來的力量才更加絢爛有力。

葉嘉瑩生命前兩個階段作品的主題兼具人生憂患和愁緒感懷。詩作不僅涵蓋了傷春悲秋的傳統主題,還探討了離別與思鄉的深層情感。早期的生命意識主要局限于個人的生存環境和理想追求,這標志著生命意識的初步形成,并為后續向更廣闊的社會意識轉變奠定了基礎。在對時間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懵懂認知中,葉嘉瑩對生與死有了初步的體悟,在窘迫生活的重壓下開始無意識地尋求釋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想來撫慰心靈,尋求精神上的清凈與解脫。然其詩歌中不時流露出的“忍、甘、耐”以及“蒼茫”“征塵”等詞匯,揭示了她與儒家思想的內在聯系,顯示出一種于重壓下仍渴望抗爭的生命

策略。

三、1967-1979:生命意識的定型

葉嘉瑩定型期的詩詞多用飄蓬、征鴻、楓等意象,寫“夢破”仍“獨尋”,有“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氣魄。常年客居異鄉的葉嘉瑩在孤寂中沉思,強烈的故國情懷和反思意識使她在找到回國教書育人的人生目標之后,重燃對生的渴望,并堅定地踏上“尋根”之旅。

生命意識是在對自身存在的方式與價值的不斷反思與追問中成熟定型的。后兩個階段中,葉嘉瑩的生命意識不只停留在一種朦朧的狀態,而是深化成更加清醒有為、理性自覺的認識,最初單純直感的創作也在日漸深厚的學識積累中修煉得圓融純熟,做到了“人詩合一”。

(一)鄉根斷絕的困境

1969年,葉嘉瑩正式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任客座教授,并與親人團聚,生活的境遇雖已好轉許多,但葉嘉瑩依舊倍感身心飄零,這種遠離祖國的“無根”之痛在時刻噬咬著她的心,且無人訴說。在詩歌中她以蒼涼雄沉之筆寫盡了這種踟躕與無助。

異國霜紅又滿枝,飄零今更甚年時。初心已負原難白,獨木危傾強自支。

鵬飛誰與話云程,失所今悲著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葉嘉瑩為了更好地用英文講授中國古典詩詞,日日在圖書館備課到深夜,曾經用母語講課的樂趣和暢快都已不再,但早年憂患生涯中磨礪出的堅韌意志使她仍能在困境中得以持守。

“年前老父天涯歿,蘭死桐枯根斷折,更從海上哭先生,故都殘夢憑誰說?!?971年父親病逝,1976年長女夫婦罹車禍同時去世。來到北美,地理意義和宗親血緣意義上的鄉根都已經斷絕,葉嘉瑩心靈上的支柱也在不斷坍塌。生命的無常再次迫使葉嘉瑩發問生命的意義:“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處惜余陰”。年歲已過半百,卻仍漂泊在外,往后余生該怎樣度過?這是飛逝的時光和難解的孤寂帶給她的思索。

(二)地理空間上的回歸

1974年暑假,葉嘉瑩得到回國探親的機會,激動萬分的她按捺不住心中狂喜,揮筆寫下萬字《祖國長歌行》:

卅年離家幾萬里,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腐儒自誤而今愧,漸覺新來觀點異,茲游更始見聞開,從此癡愚發龍聵。

早經憂患久飄零,糊口天涯百愧生,雕蟲文字真何用,聊賦長歌紀此行。

空間距離的拉近緩解了心中的相思之苦,此時的祖國,早已不再是葉先生三十年前離開時那樣的積貧積弱、任人宰割了,親眼看到祖國翻天覆地之變的激動心情是難以言表的。1977年葉先生在再度回國探親之余還歷覽祖國的山川風物,沿途所見民眾心底對中華傳統詩詞的熱愛,使葉嘉瑩回國教書、報效家國的愿望更加堅定與迫切。于是她在心中默默種下一顆種子:“他年若遂還鄉愿,驥老猶存萬里心”。

(三)文化意義上的回歸

卡西爾曾說,人的本質,“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的必須查問和審視他自身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存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中?!睂τ谌~嘉瑩這樣親身經歷過苦難的海外游子來說,永遠都懷有一份對祖國無法消除的深情。而且在外飄零越久,懷念就越深,想對祖國有所報效的意志也就越堅決。因此,葉嘉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書生報國心事,吾輩共初衷……何幸當斯世,莫放此生空。

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

而今卻悟當初錯,夢覺新天。余燼重燃。試譜新聲戰斗篇。

此類詩句所用意象多遼遠闊大,充盈著噴薄而出的生命力,顯示作者已拋卻猶豫不決,變得堅定且昂揚,讀來振奮人心。這是“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的氣魄,是種子破土而出的生的力量,是一種“西西弗”式的向死而生。

因而,葉嘉瑩是在孤寂中反思,通過與自我的不斷對話,才終于打破命運艱澀的枷鎖,找到“可以終身行之”之事,從而重獲新生。其生命意識已經從生發無端愁緒的“小我”,完成了向“大我”的涅槃。她不僅要在地理意義上重返故土,更要在精神和文化意義上回歸祖國的懷抱,“雖然我在加拿大也有我喜愛的工作,可是在國外工作,不足以完成一個中國古典詩歌教師的使命。因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傳統是在我們自己本國,要把這個根基和傳統延續下去,必須回到中國,去教中國的學生?!笨梢哉f,古典詩詞是她牽絆一生的鄉根,詩詞的根在中國,文化意義上的認同與追尋使她失落的心不再漂泊。

四、1980至今:生命意識的升華

此階段葉嘉瑩在作品中多以鯤鵬、精衛、荷花自喻,洞察生死仍初心不改,表白“千年蓮心不死”的信念。此時葉嘉瑩的生命狀態猶如深淵之水,廣大、沉靜,在“意暖神寒”的意境中顯示出獨有的“弱德之美”。在超脫自得之中又多了一份惜春的感傷,因而更“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認,過樂觀之生活”。

(一)“化作春泥更護花”

葉先生曾評價自己“首先是一個老師,其次才是學者,最后才是詩人”。因為心中有了傳承詩詞、教書育人的“未竟之事業”,人生便不再迷惘,“云端定有晴暉在,望斷遙空一抹藍”“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天行常健老何妨,花落為泥土亦香”,這是在“歷盡冰霜偏未死”之后,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的開闊舒朗。此時的葉嘉瑩在精神上已然“逍遙無待”,不嗜名利榮華,不被世俗所困,而心中仍“有志于道”,任重而道遠。

于是,她用生命詮釋著教育的力量,讓文化的火種永不熄滅?!拔⑶葶暷居芯辏瑫娚I鷾婧W儭!本曛?,不只是微禽的執著,更是葉嘉瑩精神的象征?!叭嵝Q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浴火鳳凰,象征著精神的升華與重塑,亦如葉嘉瑩在詩詞教壇上的堅持與燃燒。這一問一答,看似疑問,實則問己。“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千春猶待發華滋?!比~先生亦如荷花,雖歷經風霜,仍堅守詩心,以詩詞為舟,以教為帆,承載著對文化的堅守,如雁過留聲,字字都是對文化的深情。

(二)“也無風雨也無晴”

生命氣象修煉至恢弘博大,她又重燃對人事萬物的熱愛,“不向西風怨搖落,好花原有四時香”“月圓月缺尋常事,無改清暉占古同。來歲花枝應更好,不因春去怨匆匆”,若與其早期詩作相參照:

芳草易飄零,春華不常好。奄忽西風至,憔悴誰能保。

嘆彼世間人,蠻觸紛相擾。生寄矜察察,死歸不了了。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樣是寫春天、花妍,由于心境的不同,早期的飄零易碎之感已被樂觀曠達完全掩蓋,只有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才能在看透了生活的本質后,依舊保有一份火熱的初心和熱愛。葉嘉瑩并不是將過去的種種忘卻,也不是對于苦難不再敏感,而是能夠從中汲取成長的養料,內化為一種超脫淡然的態度去面對一切。這種距離感被臺灣詩人痖弦概括為“意暖神寒”。那些受傷的地方因為覆蓋了層層結痂而變得更加堅硬。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對苦難的正視與承受是個體的生命意識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后兩個階段葉嘉瑩在寫生活的感懷哲思的基礎上,更多偏重故國之思、傳承詩教,所思所想擴大至祖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層面。她采取了一種曲折抗爭的生命策略,宿命論的思想下所覆蓋的是一種認清現實卻仍一往無前的堅毅,因而顯示出一種“弱德之美”。正因為冥冥之中命運已由天注定,不可更改,更應該及時勉勵,莫虛此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有為”思想指引著她不停穿梭于各所學校、圖書館,以一己之力傳承中華古典詩詞。這是經過涅槃重生的大無畏精神,超脫且堅毅。

五、結語

文學作品的格調是作家的人格投射,用“文如其人”來形容葉先生最合適不過。真正偉大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是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從而帶有一種強大的感發作用,使大家都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因為自己從古詩詞中受到了鼓舞和激勵,所以便以“能感之”“能寫之”的善感靈心和厚積薄發,創作出使人“興發感動”的詩歌,書寫生命的失意和堅毅。以女性視角出之的葉嘉瑩的詩、詞,不似“大抵柔婉有余,而恢弘不足”之作,而顯示了一種在命運的重壓下,頑強持守、曲折抵抗的偉大姿態,這是儒家“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士氣”,也是一種超越性別、跨越時空的“弱德之美”。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口述,張候萍撰寫.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往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2]葉嘉瑩.迦陵詩詞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9.

[3]童盛強.宋詞中的生命意識[J].學術論壇,1997,(05):86-91.

[4]王國維著,葉嘉瑩講評.人間詞話:葉嘉瑩講評本[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21.

[5]張靜,可延濤.迦陵年表[J].名作欣賞,2024,(16):24-38.

[6](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8.

[7]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8]彭博.葉嘉瑩“弱德之美”概念的提出及內涵界定[J].美與時代(下),2019,(10):74-76.

[9]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0]楊守森.生命意識與文藝創作[J].文史哲,2014,(06):97-109,163.

作者簡介:

李伊,女,漢族,河南開封人,內蒙古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文藝學專業,研究方向:文化詩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亚洲天堂自拍|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91无码国产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五月天福利视频| 在线播放国产99re| 色婷婷色丁香| 久久婷婷六月|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有专无码视频|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亚洲视频四区|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网站黄|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在线看|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黄色片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国产黑丝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97色|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国产资源站| 日本影院一区| 亚洲无卡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日韩麻豆小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毛片一级在线| 久久五月天综合|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天堂日本|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免费看a毛片|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欧美a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