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影視作品作為人們文化交流、彼此聯系的重要途徑,無疑拉近了人們之間的時空與距離。在引進國外優秀電影的過程中,字幕翻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鑒于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譯者在翻譯字幕時應該優先考慮目標語言國家觀眾的接受度。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時可以選擇闡釋學翻譯理論作為理論指導,在該理論指導下,譯者能夠協助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劇情,提升觀影感受及文化認同感并促進文化間的理解與交流。本文以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為指導,探討了譯者主體性在電影《綠皮書》中文字幕翻譯中的體現,從而更好地探究字幕翻譯的特點及策略。
【關鍵詞】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譯者主體性;字幕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6-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6.027
一、闡釋學翻譯理論與譯者主體性
(一)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
1.闡釋學翻譯理論概述
闡釋學翻譯理論是一種在翻譯領域內的理論框架,它強調翻譯過程中對原文的深入理解和解釋。英國翻譯學家喬治·斯坦納對現代解釋學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萌指出,斯坦納認為解釋即翻譯,即語言永遠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且語言的產生及理解都是翻譯的過程[4]。闡釋學翻譯理論為翻譯實踐提供了一種深入理解原文和創造性構建目標文本的方法論,強調了翻譯的復雜性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步驟
信任(trust)是翻譯工作的起始階段。譯者在選擇目標文本之前可以根據個人的主觀判斷和外部環境,挑選出那些他們認為具有價值的作品。信任在這個過程中是多維度的,它可能包括對原文的可譯性、作者的專業水平等方面的信任。這種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譯者對譯文的構思和表達。宋曉容表示,譯者對原文的選擇除了受其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其興趣、經歷、偏好等因素的影響。[2]
在侵入(aggression)階段,譯者自身的文化意識、教育背景、語言習慣等都會對原文的理解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對原文本進行提取和理解。田德蓓認為,翻譯的創新性來源于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既要拉近與原作者的距離,又要顧及讀者的可接受度和文化背景,將個人對原作的感受和理解轉化為再創作。[3]鑒于不同語言間的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存在差異,譯者在翻譯時既要考慮語言句法的準確性,也要注重文化之間的融合。
吸收(incorporation),這一步主要是對目的語意義表達的過程。徐榮嶸提出,斯坦納的解釋學翻譯觀在吸收過程中,不只是將原文的含義和風格轉移到目標語言中,還應該對原文中未被充分闡述的部分進行補充。[5]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之前步驟中獲得的信息,深入探索原文的深層含義,并在目標語言中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
在翻譯流程的最終階段,譯者需要進行“補償”(restitution)。由于原作與譯作在語言和文化層面上存在顯著差異,而翻譯過程中的“侵入”可能會破壞文本的平衡。因此,譯者必須通過補償來恢復這種平衡,以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林克難表示,在具體翻譯實踐中,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背景的差異,這要求譯者在翻譯時發揮主體性,適當調整譯文。不論采取何種調整措施,其核心目標都是確保讀者能夠清楚地把握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1]
(二)譯者主體性
Barnstone在1993年的著作中提出,翻譯不僅僅是對其他文學作品的重塑,更是一種工具,譯者可以通過翻譯來實現教育、傳遞信息、改變政治價值觀,進而影響文學價值觀念。[9]
20世紀70年代,“譯者主體性受到廣泛的關注,關于譯者主體性的研究已成為譯學研究的熱點問題”[10]。在探討譯者主體性前有必要了解翻譯的主體。翻譯過程中,所有參與者,包括原作者、譯者、讀者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都被看作是翻譯的參與者。許鈞教授在2003年的著作中指出,譯者是翻譯過程中的直接參與者。[6]
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是多維度的。從選擇翻譯內容到最終的譯文呈現,譯者的每一個選擇都服務于翻譯目的。譯者在開始翻譯之前,必須明確自己的翻譯目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顧及目標讀者的語言偏好和文化環境。這要求譯者不僅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有對目標語言文化的深刻理解。
二、字幕翻譯
(一)字幕翻譯功能及特點
字幕翻譯的核心作用在于高效傳遞信息。它在受限制的時空框架內,不僅能夠傳遞原始文本的內容,還可以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字幕作為一種常見的視聽翻譯方法,將視頻中的口頭交流轉化為文字形式,這些文字與說話聲音同步顯示。字幕翻譯不僅僅是將口語對白轉化為書面語的字幕,它還包含了多種符號的共存與轉換。在此過程中,“一個符號的信息可能最終以另一種符號的形式呈現”[13]。字幕翻譯實際上是一種三重對照關系,涉及原語文本、目標語的字幕以及圖像信息。
字幕翻譯具有通俗性的特點。影視作品是大眾化藝術,影視劇語言必須符合廣大觀眾的教育水平。字幕翻譯具有很強的語言融合性。除了主要的口頭語言外,電影作品還包含了背景音樂、肢體動作等元素,這些元素相互影響,都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的文本翻譯相比,電影字幕翻譯具有其獨特性,它要求圖像、聲音和文字三者在時間上的同步呈現,形成一種統一而對立的關系。這種翻譯方式的不可逆性和瞬時性特點要求譯者須確保字幕既不能過長以致難以理解,也不能過短導致觀眾無法把握信息要點。
(二)字幕翻譯策略
奈達提出的動態對等理論是其翻譯理論中極為突出的一部分。根據奈達的觀點,“進行動態對等翻譯的譯者應從目標文本的接受者視角出發,專注于原文的深層含義與精神實質,而非僅僅追求形式上的相似”[11]。這種翻譯理念特別適用于以觀眾為中心的字幕翻譯領域。在字幕翻譯實踐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譯者往往沒有足夠的條件向觀眾詳盡解釋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在字幕翻譯中,譯者應遵循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以提高字幕的可理解性和接受度。
影視翻譯的語言要求通俗易懂,譯者必須遵循其口語化的語言特性,即語言要簡潔、直白生動。張春柏指出譯者在字幕翻譯時應該選擇大眾化的語言而切忌華而不實的辭藻。[8]字幕應該是內容翔實且易于理解的,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譯入語讀者習慣的語言模式,從而使目的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觀眾相同的觀影效果。
三、電影《綠皮書》字幕漢譯分析
(一)《綠皮書》簡介及字幕原文特點
1.《綠皮書》影片簡介
《綠皮書》是一部基于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國電影,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影片主人公包括杰出的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博士以及意大利裔的白人司機托尼·利普·瓦萊隆加,主要講述二人在美國種族歧視嚴重的南部地區進行巡回演出的故事。在這段旅程中,兩位主人公建立了一段超越種族和階級的深厚友誼。
2.《綠皮書》字幕特點
《綠皮書》的字幕文本不僅忠實地傳達了電影中的對話內容,還巧妙地反映了角色之間的對話風格和個性特點。例如,來自紐約的意大利裔美國司機托尼·利普,他的語言常常帶有濃厚的布魯克林口音,用詞簡單直接甚至有時顯得有些粗魯。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使得托尼的角色顯得親切而真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謝利,這位受過高等教育的非裔美國鋼琴家,他的對話則顯得更為正式,語言選擇上更加考究,反映出他的教養和文化背景。在翻譯該影片字幕時需要準確傳達兩位主人公的個性特點,同時謹慎地處理電影中涉及的種族隔離和歧視問題。
(二)闡釋學翻譯理論指導下譯者主體性在《綠皮書》字幕漢譯中的體現
1.信賴
在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中,翻譯的初始階段被稱為“信任階段”。簡而言之,譯者在這一階段必須相信其翻譯的文本是有價值的,并且能夠達成預期的效果。《綠皮書》的字幕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傳遞和意義重構的過程。譯者的主體性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這個視角,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字幕翻譯的藝術性和挑戰性。
2.侵入
斯坦納翻譯理論四步驟中的“侵入階段”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個人背景、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對原文產生影響,導致翻譯不可能完全忠實于原作。因此,譯者要在翻譯中盡可能地平衡和協調。
例1:That’s Tony.
中文字幕:確實是你的作風。
這句臺詞出現在托尼因為一時沖動而打人后,他的妻子或其他人表示不解時,他的同伴或家人會用這句話來解釋,意思是“托尼就是這樣的人”,意在表達托尼性格直率、行動果斷,有時甚至有點沖動。這個譯本在深入了解劇中人物性格特點的背景下,通過對臺詞的本地化處理,使得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得以克服,同時也保留了原臺詞的風趣和角色的個性。原文的內涵得以體現,同時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讓觀眾能夠快速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
3.吸收
根據楊群艷的觀點,電影字幕的翻譯是一種藝術性的再創造。[7]這一過程應以觀眾的審美期待為指導,靈活運用多樣的翻譯方法,巧妙地處理電影中的文化成分,旨在實現審美體驗與文化交流的雙重效果。
例2:Who had the balls to clip Gio’s hat?
中文字幕:是誰膽大包天敢偷吉奧的帽子?
譯者在翻譯該字幕時采用了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其中,“balls”俚語表達是“勇氣”的意思,譯者沒有直接翻譯成“球”,而是采用了意譯的方式,用四字成語“膽大包天”來表達,既傳達了原句的含義,又適應讀者的表達習慣。
4.補償
補償是翻譯過程中的最終完善環節。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在解讀和內化原文的過程中,對原文的詮釋難免會與原文存在一定的出入。斯坦納認為“真正的翻譯必須有來有往,必須恢復平衡”[12]。補償這一步驟可用來保證譯文的準確性與規范性。
例3:He plays like Liberace but better.
中文字幕:他彈得像利伯雷斯(美國鋼琴家)甚至更好。
在這句字幕翻譯中,“Liberace”是一位著名的美國鋼琴家,以華麗的演奏風格著稱。譯者沒有直接翻譯成“利伯雷斯”,而是采取了補償策略,增加了解釋性的翻譯“他彈得像利伯雷斯,甚至更好”,不僅傳達了原句的意思,還增加了對Liberace的描述,幫助觀眾理解角色的演奏風格和水平。
四、結語
本文在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指導下,以電影《綠皮書》字幕翻譯為例對譯者主體性進行探討。顯而易見,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豐富了翻譯學領域。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將譯者主體性發揮到了闡釋學翻譯理論四步驟中。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對文本抱有信任的態度,隨后全面掌握詞匯含義及字幕文本在特定語境下的真實意圖;接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技巧來吸收和轉化原文信息;最終,通過適當增加或刪減細節等方法對原文進行調整,以達到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平衡。本文通過分析電影《綠皮書》中具體的字幕翻譯發現從闡釋學視域下對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林克難.翻譯研究:從規范走向描寫[J].中國翻譯,2011,(6):43-45.
[2]宋曉容.闡釋學視域下楊必《名利場》漢譯本譯者主體性研究[J].今古文創,2024,(02):107-109.
[3]田德蓓.論譯者的身份[J].中國翻譯,2000,(6).
[4]王萌.從闡釋學角度看譯者的主觀能動性[D].中國海洋大學,2015.
[5]徐榮嶸.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以《愛在集市》中譯本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42(05):108-113.
[6]許鈞.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比較文學,1997,(1).
[7]楊群艷.接受美學與電影字幕翻譯研究[J].電影文學,2011,(14):151-152.
[8]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50-53.
[9]Barnstone,Willis.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Theory.Practic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Bassnett,S.Translation Studies(3r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1]Nida,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68-177.
[12]Steiner G.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3]Taylor,C.J.Multimodal Text Analysis and Subtitling.InE.Ventola,C.Charles&M·Kaltenbacher(eds).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