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世紀中葉,美國政壇曾經流傳過這么一句話:流水的總統鐵打的胡佛。
這個胡佛究竟是何方神圣?
1924年,約翰。埃德加·胡佛被任命為美國司法部調查局(后調整為聯邦調查局)局長。從這時起,他在這個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他號稱美國第一間諜,辦理了數不清的間諜、刑偵案件。
48年里,美國換了8位總統,但胡佛一直穩如泰山。據說當時的美國總統在遇到重大問題的時候,脫口而出的話便是:“胡佛怎么說?”
職業生涯起步
1895年,胡佛出生在華盛頓的一個精英家庭。他的父親在內政部工作,受家庭影響,胡佛幼年時便希望將來能夠成為一名政府官員。
胡佛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智慧,他記憶力驚人,一直是學校里的“學霸”。高中畢業后,他考入了華盛頓大學,學習法律專業。為了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并積累人脈,他還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擔任兼職管理員。這段經歷不僅讓他接觸到了大量政府文件,還讓他結識了許多在政府工作的人,為他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畢業后,胡佛如愿以償地進入美國司法部工作。起初他只是個負責基礎性文字工作的小職員,但他對工作極為認真,再加上敏銳的觀察力,很快便脫穎而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搜尋間諜,司法部成立了一個專門進行諜報工作的部門,胡佛被調了過去,從此他就干起了情報工作。
胡佛在情報工作方面確實有天賦,他居然在幾個月的時間里,以卡片形式寫下了50萬人的資料,還進行了科學分類,這樣一來,情報人員幾分鐘之內便可以找到相應的人。
胡佛還通過秘密線人的反饋,搞到了一份包含約2700人的所謂激進人士名單,司法部據此簽署了近3000份逮捕令。
1921年,胡佛被調到了司法部調查局,在這里他偵破了一系列大案。憑借著優異的表現,胡佛于1921年升任司法部調查局副局長。3年后,原局長陷入賄賂丑聞,被關進了監獄,胡佛任代理局長。
大刀闊斧改革
當時的調查局雖然擁有650名雇員,但有近一半是文職人員。胡佛上任后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裁掉近一半的文職人員,又招募了200多個探員,使得調查局的戰斗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胡佛的改革成果很快便得到了充分體現。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中西部地區頻發銀行搶劫案。這些搶劫案由多個犯罪團伙所為,他們憑借著火力優勢,再加上撤離得十分迅速,屢次從警察手中逃脫。地方政府束手無策,只得懇求美國中央政府幫助他們抓住劫匪。
胡佛立刻派出探員參與抓捕,但出師不利,特別是在與一個以迪林杰為首的劫匪團伙的交鋒中,調查局屢屢失敗。
在一次清剿行動中,調查局的探員突襲了藏身于一家小旅館中的迪林杰團伙。可是經過激烈交火,非但沒能抓到犯罪團伙成員,反而致使一名調查員和一名無辜平民死亡,另有兩名卡車司機受傷。
胡佛大為惱火,出動全部力量去抓捕罪犯。終于在1934年了月底,調查局芝加哥分部得到了迪林杰行蹤的線報,經過嚴密布控,成功在一家劇院門口將其擊斃。
后來,又有多個銀行劫匪團伙被調查局逮捕或擊潰,這些行動獲得了廣泛的贊譽。調查局的權責范圍也借機逐步擴大。
1935年,調查局正式更名,自此,如今大名鼎鼎的聯邦調查局(簡稱FBI)正式成立。胡佛出任首任局長。
胡佛大展拳腳,他建立督查和培訓制度,成立專門的特工學院,組建了全國最大的指紋數據庫和犯罪實驗室。
大力擴充實力
1940年,胡佛迎來了一個擴大實力的大好機會。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為了防止間諜獲取涉美情報,以及防止法西斯分子搞破壞,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交給胡佛一個任務:配合國防部負責美國的情報工作,對美國境內所有可疑人士,尤其是那些“有野心顛覆美國政府的人”進行監視和竊聽。
羅斯福沒有想到,得到這個命令后,胡佛立刻行動起來,他私自做主,大大擴大了竊聽的目標范圍。
其實,胡佛早在剛擔任調查局局長之時,就顯露出猜忌多疑、控制欲極強的性格。他將在抓捕罪犯過程中表現十分出色,但是不聽話的員工調離。如今,他揮舞著“反間諜”的大旗,開始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除了可疑人員之外,當時幾乎所有活躍的政治人士和軍隊高官,都成了胡佛竊聽的對象。胡佛通過這些手段,掌握了這些人的秘密,以便在恰當的時機要挾他們。
胡佛下令竊聽的人里面,有很多人根本不是“有野心顛覆美國政府的人”,比如因為戰爭而移居到美國的愛因斯坦,因為反對戰爭,胡佛認為他有一定激進主義傾向,就派特工對他進行長期監視和竊聽,關于愛因斯坦的檔案資料居然長達1400多頁。這些監視直到愛因斯坦去世才結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