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衛·哈維(以下簡稱哈維)接續了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批判路徑,把變動不居作為現代性的首要特征,并從破壞力和創造力的角度闡釋現代性。基于對現代性的獨到理解,哈維用“創造性破壞”一詞闡釋其現代性批判的核心矛盾和底層邏輯。他從“創造性破壞”內涵、生成邏輯和運行機制三個方面,洞悉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本質。必須揚棄資本的積累邏輯,拒絕資本積累的節奏,以此破除現代性“在創造中破壞”的悖論。
【關鍵詞】現代性;資本積累;創造性破壞;大衛·哈維
【中圖分類號】B5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7-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7.020
英國著名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充分吸收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資源,以空間和時間為關鍵詞,將歷史唯物主義升級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病理學家”[1],哈維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為思想武器,診斷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癥候。其中,資本主義及其現代性是資本主義批判繞不開的話題。通過借鑒其他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現代性批判的理論資源,哈維建立起對現代性的獨到理解。在此基礎上,哈維借用了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概念,并將其提升為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的核心邏輯。哈維的這一獨特學術貢獻,值得我們對之進行深入系統梳理。下文將簡要介紹哈維對現代性概念的理解,然后分別梳理其筆下“創造性破壞”的內涵、生成邏輯和運行機制,最后討論揚棄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替代性方案,破除“在創造中破壞”的現代性悖論。
一、破壞力與創造力的代名詞——現代性
(一)變動不居的現代性
現代性是近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議題,而資本主義和現代性的關系則是其中繞不過的問題。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便發現資本世界變動不居的事實,敏銳地發現隱藏在資本流通過程當中的現代性命題:“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2]換言之,為了追逐剩余價值,資產階級不斷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資本的要求塑造世界。
沿著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路徑,后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剖析現代性的本質。伯曼認為,現代性致使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永恒變化之中,創造新事物的渴望與不可遏制的破壞沖動構成資本世界的永恒張力[3]。鮑曼將現代性視為建立秩序、解決矛盾的有效手段。但是,消除矛盾的嘗試使得秩序必須時刻更新,因而“現代性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向前行進”[4]。
由此觀之,馬克思主義思想脈絡下的現代性批判從現代社會的癥候出發,將現代性描述為新事物對現存世界的永恒顛覆。大衛·哈維接續了馬克思主義學者現代性批判的思想脈絡,繼續從變動不居的角度研究現代性。在哈維看來,現代性一方面意味著對過去采取一刀兩斷的態度,呈現為對前現代的突破和超越;另一方面擁抱未來,以人類解放作為永恒追求[5]。對普遍理性和人類解放的不懈追求強化了現代性變動不居的特征,現代性的規劃推演至極致注定要轉向反對它自身,并以解放之名義繼續推行變革。
(二)現代性的創造力和破壞力
在哈維看來,現代性兼具創造性和破壞性雙重本質,創造和破壞的矛盾構成了現代性的核心矛盾[6]。一方面,現代性具有蓬勃的創造力和生命力。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主義的神話”逐漸在資產階級社會中占據主流,生產過程的合理化、城市內部的“理性秩序”等助推著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現代性蘊含巨大的毀滅性力量。人們只有在破壞舊世界的前提下才能建造新世界,因此現代性必須徹底否定前現代的一切,將破壞力釋放到一切領域。
(三)現代性批判的核心邏輯
所謂核心邏輯,就是事物或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邏輯或原理,它決定了事物的本質和運行規律。基于對現代性的獨到理解,哈維將“創造性破壞”提升為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的核心邏輯。
首先,“創造性破壞”揭示了現代性變動不居特性的底層邏輯。哈維認為,就現代性而言,唯一有保證的事情就是不穩定性,正是這種不穩定性造成了現實世界的永恒變動[6]。“創造性破壞”洞悉了一切“破壞”和“創造”背后的經濟根源,為積累而積累、為生產而生產的資本積累邏輯是貫穿始終的底層邏輯。因此,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離不開對“創造性破壞”邏輯的研究。
其次,“創造性破壞”詮釋了現代性的核心矛盾。現代性擁抱一切變革和創新,將現存世界視為陳舊的、有待淘汰的舊事物,渴望形成更美好的新世界。破壞與創造的矛盾命題潛藏在現代性之中。作為應對現代性規劃各種困境的有效手段,“創造性破壞”是一切破壞與創造的生動詮釋。因此,必須從“創造性破壞”的角度批判和揭露現代性,深挖蘊含其中的矛盾核心。
二、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形象表達—— “創造性破壞”
“創造性破壞”一詞并非哈維首創。早在1912年,熊彼特便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一詞,并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中完善了這一思想。在熊彼特看來,資本主義的本質在于“創造性破壞”,主要體現于產業變革對舊結構的摧毀和新結構的塑造[7]。哈維借用了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概念,并結合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系統地論述資本世界中的“創造性破壞”,在理論上對這一悖論進行闡發。
(一)“創造性破壞”的內涵
第一,“創造性破壞”意味著對現存世界的周期性破壞。資本主義自身包含著否定自己的種子,它構成了一種不斷革命的力量,掃除了一切舊有的生活方式。[8]內蘊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非理性和破壞力量,借助“創造性破壞”的手段而外化于現實當中。
第二,“創造性破壞”意味著在廢墟之上建立新世界。破壞現存世界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建立新世界必要的前提和步驟。在資本主義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中,資產階級不斷變革舊的社會形態,其根本目的在于按照資本的面貌,塑造一個適合資本積累的新社會。
第三,“創造性破壞”意味著資本世界無休止地破壞和重塑。在哈維那里,“創造性破壞”中破壞與創造的張力貫穿于資本世界的始終,是始終居于首位的核心矛盾。這意味著“創造性破壞”指涉的并非資本世界中單次的、孤立的變革。相反,它呈現的是不斷進行破壞和創造的永久變革趨勢。
由此來看,“創造性破壞”的含義就是資本主義對現實世界實施的周期性破壞和周期性創造。它兼具創造和破壞的矛盾特性,是資本主義世界恒常變動的生動闡釋。
(二)“創造性破壞”的生成邏輯
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社會的積累邏輯、資本過剩和市場競爭三者疊加,迫使資產階級不斷發動“創造性破壞”。
首先,“創造性破壞”的根本原因是資本的積累邏輯。資本主義錨定剩余價值這一終極目標,按照資本的面貌塑造世界,使之符合資本積累的要求。然而,隨著生產和消費等條件的轉變,資本的積累邏輯往往會提出新的要求。先前建立的物質和制度框架還沒固定就變得陳舊了,反而成為阻礙資本積累、有待突破的障礙。為了確保資本順暢地流通,資產階級不得不摧毀過去建立的一切,并在廢墟的基礎上重新建造符合當下資本積累要求的秩序。
其次,“創造性破壞”的直接原因在于資本過剩。所謂資本過剩,就是部分資本在市場上找不到營利性的投資機會,而顯得相對“過剩”。為了避免價值喪失,資產者發動“創造性破壞”,其對過剩資本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要么利用危機摧毀別處的過剩資本,從而使自己的資產免遭價值喪失;要么開辟新的投資空間,為自己的過剩資本找到合適的去處。
再次,“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內在規定。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只有具有相對優勢的企業才能存活,反之則會在競爭中被淘汰。企業為了生存,必須不斷采用新技術和組織形式以獲得競爭優勢。然而,新技術、新設備、新組織形式的投入意味著廢置舊的生產要素。企業固然通過技術更新、設備迭代和管理升級提升了勞動效率,但代價卻是對舊生產力的毀滅。強制性競爭法則迫使市場中的資產者不斷發動“創造性破壞”,對已有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進行徹底的變革,即便這是以沉重的損失為代價的。
(三)“創造性破壞”的運行機制
作為資本主義修復自身的手段,“創造性破壞”具有摧毀現存世界和創造投資機會的雙重機制。破壞機制和創造機制相伴而生,共同服務于資本積累的目標。
從破壞的機制來看,“創造性破壞”以粗暴的手段糾正經濟中的不合理成分。“創造性破壞”在國內采取危機的形式,對經濟體系進行周期性調整。經濟危機摧毀了過度膨脹的虛擬資本,打擊了虛高的房地產價格,通過制造失業壓低了工資率,糾正了市場火熱時期發生的非理性投機等等。國際上的“創造性破壞”則表現為轉嫁危機。資本積累中心或將采取貿易戰爭、貨幣戰爭和資源戰爭對競爭對手施加壓力,人為地操縱經濟危機,使別國陷入嚴重的貶值危機[8],從而使本國資產免受損害。
從創造的機制來看,“創造性破壞”以創新為手段掀起投機浪潮,為資本積累創造了有利條件。危機造成大規模毀滅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積累機會:舊的固定資本因遭受強迫貶值變得廉價、勞動力價格由于廣泛失業而大幅減低、剩余資本被吸引進高利潤的生產部門、新的有效需求被制造出來[8]。“創造性破壞”創造了新的愿望和需要,在資本主義世界掀起了新的投機浪潮,資產者爭先搶占新產品、新技術、新空間、新地點和新的勞動過程。同樣的,危機使無政府狀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重回有序積累的軌道。新的經濟秩序為下一輪的資本積累奠定基礎,適宜資本積累的物質和制度框架促進資本流通,加快了資本的周轉速度。
由此來看,“創造性破壞”的雙重運行機制對資本生存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它一方面以破壞的方式糾正經濟中不合理因素,“吞噬”過剩資本;另一方面制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將過剩資本納入營利性用途。
三、破除“在破壞中創造”的現代性悖論
哈維對“創造性破壞”的研究并非停留于理論批判層面,相反,他在洞悉“創造性破壞”本質的基礎上,提出富有針對性的替代性方案。在他看來,破除“在創造中破壞”的現代性悖論,既要揚棄資本的積累邏輯,又要拒絕資本積累的節奏。
(一)揚棄資本積累邏輯:從價值到使用價值
在資本的積累邏輯的驅動下,資本主義市場中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獲取生產和實現剩余價值而展開的。對價值的追逐主導了生產活動,并且支配了使用價值的生產。在價值至上的市場背景下,底層民眾的基本需求受制于價值的生產。因此,揚棄資本的積累邏輯是應對“創造性破壞”的基礎,生產應該聚焦于使用價值而非價值。在哈維看來,應該以使用價值的生產為第一目標,每個人都應該平等地享有教育、醫療、居住、食品安全、基本商品和交通運輸的福利[9]。
(二)放慢日常生活節奏:拒絕資本積累節奏
必須拒絕資本積累的節奏,放慢日常生活的節奏。資本主義的經濟引擎將“創造性破壞”的力量釋放到每一個角度,迫使資本家不斷加快資本的周轉速度。加快資本積累的節奏。哈維認為,拒絕資本積累節奏應從固定資本和日常生活兩方面著手。在固定資本方面,應取消固定資本的投機性質,切斷金融投機與實體基礎設施的關聯,以便實體基礎設施的建造和使用不再受金融考慮支配。在日常生活方面,人們應該拒絕異化的消費主義,放慢日常生活的節奏,盡可能增加自由活動的時間,同時為自由活動提供穩定和良好的環境,不受重大的“創造性破壞”影響[9]。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的積累邏輯在全球范圍內擴散,我國亦不能完全免受其影響。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我們在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過程中可能遭遇與西方類似的問題。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必須警惕和規避“創造性破壞”的發生。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更需要對資本主義的現代性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去開創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的現代化路徑。
參考文獻:
[1]胡大平.大衛·哈維:資本主義的病理學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30(07):1-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性[M].邵迎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大衛·哈維.巴黎城記 現代性之都的誕生[M].黃煜文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戴維·哈維.后現代的狀況[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M].吳良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大衛·哈維.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M].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
[9]大衛·哈維.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M].許瑞宋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盧澤濠,男,廣東東莞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