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西氣東輸一線工程開始,中國天然氣長輸管道工程已經走過二十余年的歷史。2024年12月全線貫通的中俄東線工程已經實現全面國產化,天然氣長輸管道再無被“卡脖子”的問題。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儲運工程專家黃維和看來,中俄東線工程也標志著中國管道工程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為什么說中國管道工程水平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國家管網集團成立5年來,作為獨立的承運商,對于提高管網運行效率、保障能力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為解答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黃維和院士。
《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看待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對于提升管道國產化水平的意義?
黃維和:油氣管道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是能源輸送的動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推動國產化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油氣多元化進口,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影響。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國產化有兩個方面的重要體現,一是實現管道工業控制系統國產化,從機組到站控PLC系統,再到管道SCADA系統,首次全面應用于長輸天然氣管道工程。這套控制系統從數據庫編碼,到邏輯控制,再到系統搭建,完全自主研發,這也是我國油氣管道行業管控系統集成國產化的最后一個關鍵點。二是實現管道材料和裝備等國產化升級,中俄東線管道是目前世界最大的1422毫米口徑,也是這一口徑世界最高的12兆帕壓力等級,因此對于管材、設備等對制造和施工要求更高,工程實施全面實現了材料和裝備的國產化。
從西氣東輸工程開始,天然氣管道國產化就是重要任務。特別是國家提出保障能源安全后,管道國產化水平一直在不斷提升。從基礎材料、整機、工控系統等角度來看,目前已經完全實現國產化。其中局部元器件仍可能進口,但并不會引發“卡脖子”隱憂,國內相關企業仍在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等方面持續努力。
《中國新聞周刊》:你如何評價中俄東線的智能化水平?
黃維和:在中俄東線天然氣工程啟動之時,提出建設智能化管道建設目標。目前在智能化領域取得了大幅進展。從設計,到建造,推動管道資產數字化實現;大口徑、高壓力的管道穿越東北地區的低溫環境,在施工最重要的焊接環節,通過智能化焊接系統機器自主學習,不斷提高焊接質量;管道輸送仿真系統得到應用,可以在機器學習的基礎上提高運行效率,當然全面實現高水平智能化管道輸送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國新聞周刊》:從管道工程的角度來看,你如何看待中俄東線工程所達到的水準?
黃維和:中俄東線采用單條管道的方案,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管道口徑最大、壓力最大,同時運輸能力最大,“大”就會帶來很多挑戰,特別是在東北寒冷地帶,從管道工程的角度來看,1422毫米的大口徑、12兆帕設計壓力確實具有標志性意義。
瞄準當時世界最高技術水平,20多年來,我國管道工程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針對我國特殊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建設同樣等級的管道,需要克服更多困難。從管道工業體系的角度衡量,目前我國從裝備制造能力,到施工能力,再到運行能力,都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中俄東線工程對于保障國內天然氣供應,會帶來哪些影響?
黃維和:首先,從能源進口多元化的角度來看,東北油氣通道此前已經解決了“油”的問題,隨著中俄東線全線貫通,“氣”的問題也得到解決。東北、西北、西南、海上四條戰略通道全部建成,能更好保證我國天然氣進口多元化,提升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其次,管道途經東北、華北、華東等地區,提供了新的資源。同時,加大互聯互通對全國天然氣管網形成了有效支撐。中俄東線將進一步推動沿線地區天然氣清潔能源應用,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和新質生產力提升。
《中國新聞周刊》:中俄東線全線貫通后,對于中國天然氣進口格局有什么影響?
黃維和:從全球范圍來看,天然氣的儲采比優于石油,也就是說天然氣保障能力優于石油,隨著川渝頁巖氣、山西煤層氣的開采,國內情況也是如此。國內天然氣進口應該堅持多元化。中俄東線全線貫通增加了一個進口渠道,從而更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中國新聞周刊》:在“五縱五橫”、四大能源戰略通道已經基本建設完成的情況下,在“雙碳”目標下,你認為未來管網布局的重點是什么?
黃維和:著眼未來,國內天然氣消費仍會增長,相關機構研究認為預計會達到6000億立方米左右,目前僅達到4300億立方米。在“雙碳”目標之下,天然氣消費預計在2035年前后才會出現這一拐點。
目前基礎天然氣管網已經搭建完成,下一步的目標是讓管網運行更加高效,更好適應上下游用戶需求。首先,管網未來布局首先要適應氣源的變化:一方面是國內新的氣源變化,比如川渝地區頁巖氣,目前川氣東輸二線工程已經啟動。另一方面要適應海外進口天然氣來源變化。其次,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天然氣應用市場也會發生變化,即向有利于達成“雙碳”目標的方向轉變,比如天然氣發電作為靈活電源有條件更大規模參與調峰,隨著西部風光大基地增多,也有將風電、光電與氣電“打捆”外送的需求。這兩方面因素都取決于國家未來的能源戰略,也是影響未來管網布局的關鍵。
《中國新聞周刊》:到2024年年底,國家管網集團已經成立5年,你如何看待國家管網對于推進中國油氣體制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黃維和:國家管網集團公司成立后,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繼續完成國家既定戰略任務,如期完成中俄東線、西氣東輸四線等工程。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作為獨立的承運商,解決管線互聯互通問題,提高運行效率、保障能力,提高上下游用戶的適應性,使得油氣管網成為一個對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的網絡系統。
管道作為基礎設施,屬于服務業。國家希望通過管網獨立,一方面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參與上游資源開發環節的意愿,同時讓下游市場有更多獲取上游資源的選擇。管道劃入國家管網集團,形成網絡,如同高速公路一樣,讓使用者不用擔心路的問題,只要有貨就可以使用。另一方面,國家管網集團公司能夠專注于管道建設、運維,實現專業化管理,也更有利于管網創新、服務能力提升等。國家管網集團公司成立5年來基本實現了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