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看到的天氣預報和預警是有區別的。天氣預報包括天氣現象(陰晴雨雪等)、氣溫、風向、風速等,每天滾動更新;而預警是不定期的,只有監測或預測到某種天氣達到或將達到一定強度、可能造成災害時,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站才會向社會公眾發布,以減少氣象災害對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經濟活動以及生態環境等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我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主要由名稱、圖標、標準和防御指南組成,主要分為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14類,一般來說有藍、黃、橙、紅4種顏色,分別對應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以及發展態勢。
當預測到危險的天氣時,氣象部門會通過手機、電視、廣播、網站甚至社區和學校通知等途徑發布預警信息。
藍色預警信號表明天氣有點糟糕,我們要隨時關注天氣變化,謹慎考慮遠行、郊游等計劃;當發布某些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時,就要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有關部門會立即進入應急狀態,大家也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出門,做好防災避災準備,切不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我國地理范圍廣,氣候復雜多樣,各地氣象災害種類和影響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東南沿海地區多臺風,而西北地區則易受沙塵天氣影響,同為12小時內50毫米的降水,在這兩個地區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所以各地預警信號的種類和級別會有一定的差異。
另外,即使面對同樣的暴雨預警信號,處于不同環境中的居民也要有不同的準備:住在低洼區的居民,要提前采取圍擋措施,危房住戶要提前加固房屋;若積水已經進入房屋,要注意切斷電源開關和煤氣閥,并根據積水漲幅及時向戶外轉移。住在山區或河湖區域的居民,應及時關注山體及河湖水位變化,注意泥石流、滑坡、洪水等災害。在戶外積水中行走時,不要貿然涉水,注意觀察,防止跌進井、坑里。駕車人員需要謹慎選擇道路,盡量避開山路和低洼路段……
因此,我們不但要積累氣象災害的防御知識,還要靈活掌握這些訊息,以減少、避免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就像我們身邊的“消息樹”和“發令槍”,讓我們提前了解天氣變化、災害風險以及如何防御,讓我們在面對氣象災害時更加從容。希望大家都能做好準備,成為名副其實的“氣象小達人”!
以暴雨為例,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規定,暴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考慮到降雨的極端性,很多地區還會將1小時雨強(1小時內的降雨強度,短歷時強降水可能引發城市內澇、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等各類災害,不同地區對1小時雨強的承受能力不同,該數據直接關系到致災的嚴重程度)納入暴雨預警信號標準,突出了需要重點防范的致災性暴雨過程。
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縮短、雨量增加,暴雨預警級別會不斷升高,而相應的防御措施也會不斷提升。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