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學者認為,由恐龍演化而來的鳥類,是生命演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鳥類到底在何時從恐龍家族“獨立”出來,仍是未解之謎。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進一步回答了這一謎題。在福建省的“鄭和動物群”化石中,科研人員發現了迄今唯一確切的侏羅紀鳥類——政和八閩鳥化石。通過研究,科研人員還發現,現代鳥類的體形結構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就已出現。
政和八閩鳥,其屬名“八閩”是福建省的古稱。“八閩鳥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具有愈合的尾綜骨,這是構成現代鳥類體型的基石?!闭撐耐ㄓ嵶髡呒婀餐谝蛔髡咄趺粽f。
近日,多國科研人員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
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數據庫將成為科學家探索微生物在人體內的功能、微生物與健康和疾病相互作用的新利器,降低對煩瑣的活體生物實驗的依賴。與此同時,通過識別微生物代謝標志物,“阿波羅”可以幫助科學家開發非侵入性診斷工具,更早且更準確地診斷出疾病。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成功捕捉到了脈沖星尾部區域的超高能伽馬射線輻射,其光子最高能量達到300萬億電子伏特。
“拉索”觀測到的這顆脈沖星是中年脈沖星。它距離地球4500光年,特征年齡11萬年,具有彗星形狀的弓形激波脈沖星風云。
此次是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探測到弓形激波脈沖星尾部的伽馬射線輻射,預示著脈沖星尾部區域存在強勁的粒子加速過程。相關科研人員表示,這就像在彗星尾巴末端發現了新型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