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
有望為銀行業穩健發展和實體經濟高質量增長注入強大動力。
近年來,銀行業凈息差呈持續收窄趨勢。截至2024年年末,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降至1.52%,創歷史新低;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凈息差呈現逐季下行態勢,2024年四個季度分別為1.47%、1.46%、1.45%、1.44%。凈息差的持續下滑壓縮利潤空間,導致以利潤留存進行內源資本補充的渠道受到阻礙。與此同時,在經濟結構調整進程中,部分行業風險有所顯現,銀行資產質量管控存在一定壓力,加劇了銀行資本補充的緊迫性。
國有大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支柱。在當前穩增長政策全面推進的宏觀環境下,承擔著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支持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發展的重要職責。然而,資本充足率成為制約銀行信貸擴張能力的核心要素,補充資本是國有大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迫切需求。
依據巴塞爾協議,銀行需維持特定水平的資本充足率,以保障穩健運營。截至2024年9月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家國有大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95%、11.42%、12.23%、14.1%、10.29%、9.42%,四大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底線分別為9%、8.5%、8.%,四大行的資本充足率相對較為充裕,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與監管底線差距不足2個百分點。
本輪5000億元特別國債注資三大積極意義:一是更高的資本充足率意味著銀行在面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等潛在風險沖擊時,具備更強的損失吸收能力,能夠極大地增強銀行經營的穩健性。二是有力促進信貸投放,助推經濟增長。資本補充后,將充分發揮銀行的資本杠桿撬動作用,信貸投放能力將得到顯著增強。銀行可將更多資金精準投向國家重點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三是改善市場信心,助力銀行估值修復。國家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注資國有大行,充分彰顯了對銀行業穩健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支持,有望增強市場對銀行股的信心。
長期以來,受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擔憂等多重因素影響,銀行股估值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本輪注資有望推動銀行股估值修復,提升銀行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和市場形象,吸引更多長期資金流入。
根據萬聯證券的測算,若六家國有大型銀行提高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個百分點,所需要注資的規模約為1.07萬億元。當前國有大行的杠桿約為14倍,理論上1.07萬億元的注資,能夠撬動15萬億元的總資產投放。按照分期分批的思路,本次5000億元用于首批銀行注資,有助于保持規模增長的穩定性、提高銀行體系對風險的抵御能力。
另外,由于隱性債務置換或帶來銀行業整體貸款增速下降。不過,貸款增量的減少轉為政府債券的增加,對銀行總資產增速的影響相對中性。另外,大行注資后確實會對每股分紅有一定的攤薄。
受政策性因素引導,即政府債加速發行以及貸款的前置投放,體現了穩增長的特征。央行2024年四季度貨幣政策例會提到“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結合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后續LPR將進一步下調的預期,或加快了信貸投放。
此外,高增的信貸數據反映實體部門融資需求的恢復,結合財政存款數據的同比變動情況,預計財政的明顯發力,或是促進實體部門融資需求回升的主要因素。在財政政策的帶動下,利好宏觀經濟的短期回暖,疊加新一輪地方政府的債務置換緩解地方債務風險,銀行板塊整體資產質量預期也隨之有望改善。
(作者為專業投資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