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探討采伐跡地更新和疏林地補植對木荷生長的影響,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和生態恢復提供參考。對2年生木荷林分生長指標進行測定和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的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以及不同補植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對木荷的生長具有顯著影響。高密度造林早期有利于樹種形成種內競爭,促進高生長;低密度造林早期則有利于減少樹種種內競爭,形成健壯植株;混交林、中密度造林能夠促進木荷生長。關鍵詞 采伐跡地更新;疏林地補植;木荷;生長效應中圖分類號:S792.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5.02.008
Analysis of the Growth Effect of Logging Site Renewal and Sparse Forest Land Replanting on 2-year-old Schima superba
Lin Dixian,Lin Weicai*,Yan Zhibin,Lin Liangrong,Chen Lingling,Bi Liqiang
(Yongchun Biqing State-owned Forest Farm of Fujian Province,Quanzhou 362600,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ogging site renewal andsparse forest land replanting on the growth of" Schima superba,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the growth indexes of 2-year-old" Schima superba" stand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tree species configuration modes as well as different replanting densities and tree species configuration mod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Schima superba. Early high-density afforestation wa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among tree species and promoted high growth. The early stage of low density afforestation was beneficial to reducing the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of tree species and forming healthy plants. Mixed forest and medium density afforestation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Schima superba.
Key words logging site" renewal;sparse forest land replanting;Schima superba;growth effect
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確保地球生態平衡、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滿足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關鍵。在森林資源的管理中,為了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采伐跡地更新和疏林地補植作為兩項重要的森林經營措施,對于促進森林資源的恢復、提高森林質量和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采伐跡地更新是指在森林被采伐后,通過人工或自然的方式在采伐跡地上重新種植樹木,以恢復森林植被的過程[1-3]。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質量,能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疏林地補植是針對那些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樹木稀疏、林分結構不合理的林地,通過人工種植的方式增加樹木數量,優化林分結構的一種措施。疏林地補植可以提高森林的郁閉度和生物多樣性,增強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
木荷(Schima superba)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鄉土樹種之一,具有生長快、材質好和耐火性強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森林經營和生態建設中。本研究以2年生木荷為研究對象,探討采伐跡地更新與疏林地補植對其生長效應的影響,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提供參考。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永春碧卿國有林場。該林場屬閩東南山地地形,為戴云山脈東伸支脈,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9.5" ℃,極端最高氣溫39" ℃,一般出現在7月(個別年份在6月或8月);極端最低溫度-2" ℃,一般出現在1—2月。年平均降水量1 800 mm以上,水熱條件良好,適宜各類植物生長。
2 試驗方法
2.1 試驗設計
2.1.1 采伐跡地更新
造林地位于林場西山工區042-01-060小班,118°24′E,25°18′N,海拔175-200m,坡度25°,坡向東南,坡位下部,土壤為紅壤。該小班為桉樹改造小班,伐前主要樹種為純桉林,林齡13 a,郁閉度0.8,公頃株數510株,公頃林分蓄積86 m3;2022年對該小班的桉樹進行全部伐除。
在采伐跡地上采用
木荷
人工造林的方式更新,設置不同的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分別為低密度純林(株行距3 m×3 m)、中密度純林(株行距2.5 m×2.5 m)、高密度純林(株行距2 m×2 m)和混交林(木荷與杉木按5∶5比例混交)。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面積400 m2。
2.1.2 疏林地補植
造林地位于林場肖田工區021-02-010小班,118°26′E,25°20′N,海拔380-720m,坡度26°,坡向東南,坡位下部,土壤為紅壤。該小班為馬尾松松材線蟲病防治性采伐小班,伐前主要樹種為馬尾松和闊葉林混交(8:2),林齡56 a,郁閉度0.8,每公頃1005株,公頃林分蓄積135.3m3;2022年對該小班的馬尾松進行全部伐除,伐后為闊葉樹純林,保留樹分布不均勻,郁閉度疏密不一,公頃保留株數為550株,公頃林分蓄積27 m3。
在疏林地上選擇適宜的位置補植木荷,設置不同的補植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分別為低密度補植(株行距5 m×5 m)、中密度補植(株行距4 m×4 m)和高密度補植(株行距3 m×3 m)。每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重復面積400 m2。
2.2 生長指標測定
在造林后的第2年,對不同處理區域的木荷生長指標進行測定,包括樹高、地徑和冠幅等。樹高采用測高尺測量,地徑采用圍尺測量,冠幅采用卷尺測量。
2.3 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采伐跡地更新對2年生木荷生長的影響
由表1可知,不同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下的2年生木荷樹高生長呈現顯著差異。隨著造林密度的增加,木荷樹高生長逐漸加快,但平均地徑和平均冠幅逐漸減小。混交林的木荷樹高生長明顯高于純林,充分表明混交林能夠有效促進木荷的生長。地徑生長也受到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的影響,與樹高生長相反,隨著造林密度的增加,地徑生長逐漸減慢,混交林的地徑也顯著高于純林。木荷冠幅生長與樹高和地徑生長緊密相關,不同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下的2年生木荷冠幅生長存在一定差異,但不如樹高和地徑生長明顯。
3.2 疏林地補植對2年生木荷生長的影響
不同補植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下的2年生木荷樹高生長存在一定差異。由表2可知,隨著補植密度的增加,木荷樹高生長逐漸加快。混交補植的木荷樹高生長量高于純林補植,表明混交補植能夠促進木荷的生長。地徑生長也受到補植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的影響,與樹高生長相反,隨著補植密度的增加,地徑生長逐漸減慢。混交補植的木荷地徑生長量高于純林補植。木荷冠幅生長與樹高和地徑生長密切相關,不同補植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下的2年生木荷冠幅生長存在一定差異,
但不如樹高和地徑生長的幅度大。
3.3 采伐跡地更新與疏林地補植對2年生木荷生長的比較
在造林后的第2年,采伐跡地更新的木荷平均樹高為 114.5 cm,疏林地補植的木荷平均樹高為109.4 cm。采伐跡地更新的木荷樹高生長量比疏林地補植高 4.7%。采伐跡地更新的木荷平均地徑為 16.1 mm,疏林地補植的木荷平均地徑為15.4 mm。采伐跡地更新的木荷地徑生長量高于疏林地補植。采伐跡地更新的木荷平均冠幅為59.1 cm,疏林地補植的木荷平均冠幅為 56.8 cm。采伐跡地更新的木荷冠幅生長量高于疏林地補植 4.0%。 由表3可知,通過對2年生木荷生長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發現,樹高、地徑和冠幅之間均呈正相關關系,其中,樹高與地徑間的相關系數為0.400,地徑與冠幅的相關性達到顯著水平。
4 討論
4.1 采伐跡地更新與疏林地補植對2年生木荷生長的影響
采伐跡地更新和疏林地補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條件[4-5]。這可能是由于新種植的木荷及混交樹種的根系活動,促進了土壤的通氣性和水分保持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為木荷的生長提供了更有利的土壤環境。
不同的造林密度和補植密度對木荷生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低密度造林和中高密度補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的整體密度,使得木荷能夠獲得較為適宜的生長空間和資源分配。過高的密度則可能導致資源競爭加劇,抑制木荷生長。混交林和混交補植通過引入不同樹種,進一步豐富了森林的層次結構,提高了森林的生態功能,為木荷生長提供了更好的光照、水分和養分條件。
混交林和混交補植的木荷生長明顯優于純林,這表明樹種間的相互作用對木荷生長具有積極影響。不同樹種之間可能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系,如某些樹種的根系分泌物可以促進木荷的生長,或者不同樹種對病蟲害的抗性不同,從而減少了木荷受到病蟲害的威脅。
4.2 不同處理方式對 2年生木荷生長的影響
本研究中低密度造林和混交林能夠促進木荷的生長,而高密度造林和純林則會抑制木荷生長。這是因為低密度造林為木荷提供了更充足的生長空間和資源,減少了競爭壓力。混交林則通過引入其他樹種,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木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中高密度補植和混交補植能夠促進木荷生長,而低密度補植和純林補植效果則相對較弱。這說明,在疏林地補植中,適當提高補植密度并采用混交方式,可以更好地促進木荷的生長和恢復。
4.3 生長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樹高、地徑和冠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與實際情況相符[6-7]。一般來說,生長良好的木荷植株通常具有較大的樹高、地徑和冠幅。在森林經營管理中,可以通過監測這些生長指標來綜合評估木荷的生長狀況,為制定合理的經營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例如,當發現樹高生長緩慢時,可以進一步觀察地徑和冠幅的變化情況,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調整。
5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采伐跡地更新與疏林地補植對2年生木荷生長的效應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不同的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以及不同補植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對木荷的生長具有顯著影響。高密度造林早期有利于樹種形成種內競爭,促進高生長;低密度造林早期則有利于減少樹種種內競爭,形成健壯植株;混交林、中密度造林夠促進木荷生長。
采伐跡地更新和疏林地補植對2年生木荷生長的影響差異不顯著,但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
樹高、地徑和冠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可以通過監測這些生長指標來評估木荷的生長狀況,為森林經營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因此,采伐跡地更新與疏林地補植是促進2年生木荷生長的有效措施。在森林經營管理中,應充分考慮不同處理方式對木荷生長的影響,選擇合適的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及合適的補植密度和樹種配置模式,以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周志峰,王耀,張翼,等.退化森林修復途徑初步研究[J].河北林業科技,2019(4):38-42.
[2] 李軍,張建軍.生態保護修復營造林技術分析[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7):186-188.
[3] 項文化.杉木林采伐跡地人工造林與自然恢復的生態功能過程研究[D].長沙:中南林學院,2003.
[4] 黃麗婷,陳曉云,鄧智文,等.沿海沙地米篩竹林林分密度對林地土壤的影響[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0(4):510-516.
[5] 王軼浩,陳展,周建崗,等.重慶酸雨區馬尾松純林改造對土壤酸化特征及團聚體穩定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21,41(13):5184-5194.
[6] 張雙英,王軍輝,田開春,等.云杉屬的種和種源選擇試驗[J].湖南林業科技,2013,40(4):4.
[7] 歐建德.不同地理種源南方紅豆杉幼林觀賞性狀遺傳變異初探[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2,32(4):41-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