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制約居民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
居民收入下降、家庭部門存量債務較高,仍是當前制約消費的主要原因。經過近2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的資本形成率較高,GDP中居民最終消費占比較低(目前為39%)。當前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國內社會零售額增速偏低,地產消費仍存拖累。居民部門既面臨收入增長乏力的問題,也面臨資產價格下降導致的財富縮水,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受到很大制約。
近期北京、上海等城市消費大幅減速,其背后一個重要因素是房地產、股票兩大市場低迷造成的財產性收入縮水,由于兩地金融從業者較多,財富效應導致居民消費不振。近期公布的經濟普查結果表明,過去5年,全國金融從業者在減少。此外,兩地國有經濟部門較多,國有企業薪酬降低也是“重災區”;北京常住人口減少,特別是非戶籍人口大幅減少,而一些二線、三線城市常住人口增加。面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我們需要盡快穩住樓市股市,盡快結束降薪裁員的“浪潮”,盡快放開戶口政策,應對城鎮化減速的趨勢。
政策建議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市場預期2025年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將有實質性擴大,建議調整“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方向,新增財政支出有必要把居民部門作為主要發力點。一是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完善教育、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把“銀發經濟”作為未來重要的消費領域,創造更多新的老齡消費場景;二是考慮推出大規模現金補貼機制,覆蓋范圍不僅包括貧困人群、退休人員及生育家庭,也可以考慮對中青年消費主力群體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實質性提升家庭收入,促消費的同時也加快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三是對企業部門,可以考慮在國家層面推出薪資保護計劃,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低息貸款,以維持員工薪資水平;四是提高種糧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五是針對生育率低的問題,立即大規模實施生育補貼和獎勵行動。
定向扶持特定行業,特別是涉及群眾日常生活消費的服務行業。此前的“以舊換新”對家電、汽車等消費品的補貼起到了良好效果。未來,可以考慮對涉及消費人群更加廣泛的餐飲、旅游等服務業提供類似的消費券,還可針對相關經營主體推出稅收減免、低息貸款等優惠措施,幫助行業恢復發展。歐美在疫情期間和疫后復蘇階段均對餐飲消費提供消費券,并由財政進行補貼。日本持續推出“Go To Travel”的旅游綜合補貼政策,對旅游交通、住宿和景區門票等進行現金補貼和打折促銷,通過財政補貼提振相關行業消費需求,支持旅行、餐飲、住宿、文娛等各類消費子行業修復。
消費信貸支持。在央行降準、降息的大背景下,適當鼓勵銀行通過降低利率、提供消費信貸優惠等方式,刺激居民增加消費支出。央行可以考慮推出相關專項再貸款工具,或將消費貸ABS納入央行資產購買范圍,降低消費信貸成本,促進消費信貸市場活躍。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加強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
推動和恢復節假日經濟。節日經濟是推動服務型消費的有利時間窗口,可以考慮繼續適當增加民眾法定休假天數。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節日經濟,策劃相應活動。春節的各種傳統、新娛樂應有效啟動,潮玩和新經濟要緊密結合;要重塑寬松寬容的節日氛圍,特別是關注群眾熱議的話題。及時補發公務員工資,適當提升企事業單位基層人員收入水平,以促進消費。近期市場熱議公務員漲工資,中小城市公務員和國企職工是消費主力,也是財政可以直接發力的重要抓手,對于提振消費信心非常重要,其他比照公務員的企事業單位有條件的也可以照辦。“節約悖論”不利于經濟恢復,建議謹慎使用“勒緊褲腰帶”等提法,盡快結束國有經濟部門的減薪裁員行為,否則極其影響信心和預期。通過財政支出提升基層收入,推動二、三線城市、縣城中產階級的壯大,從而帶動相關區域內需的擴大。
工資-價格螺旋上升是市場期待的正面循環,而不是減薪-通縮的負面循環。通過補發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帶動私營中小企業的復蘇,從而實現全民的收入提升。敘事經濟學的核心就是信心,要通過各種敘事提振信心。
(編輯 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