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和,如沐春風,這就是學生和同事們眼中的孫九林。沉浸在大數據研究幾十年,從最初的初露鋒芒到后來的洗盡鉛華,無論哪個時期的孫九林,對大數據的熱愛從未改變,即使是在信息化剛剛起步階段,他也對大數據的未來充滿期待。夢想落進現實,不能只靠想象,為此,孫九林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用默默的耕耘為中國的科技大數據發展貢獻力量。
20世紀80年代,孫九林開始從事信息科學與技術在資源環境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那時,國家正在開展國土規劃,需要用計算機管理資源環境數據,由于國內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所有的工作需要從零開始,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接到了這個任務的孫九林沒有退縮,而是將目光從中國轉向了全世界,他了解到,美國用計算機管理銀行賬戶。這個發現,給孫九林的科研帶來了啟發,“我找到了研發的切入點。”對于當時的研發過程,孫九林用短短的一句話進行了總結。
“我們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提出了建立我國國土資源數據庫的總體方案,并選擇西南三省一市做試點。1985年,我國第一個國土資源數據庫終于建成。該數據庫總體技術方案和軟件系統被原國家計劃委員會推廣到全國各省區應用,從而使我國資源環境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碧岬竭@個數據庫,孫九林的眼中閃過自豪的光芒。而作為這個項目的帶頭人,孫九林在喜悅之余,又投入到了他熱愛的信息科學研發領域。
20世紀80年代,孫九林首次提出我國資源信息管理體系和分類編碼、區域開發模型體系、統計型空間信息系統模式等,他用非凡的成績在自己的大數據之路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中國黃土高原國土資源數據庫及信息系統”“自然資源綜合開發決策信息系統”“自然資源數據庫”等多項科學大數據領域的重大成果,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中國的信息科學在資源環境中的應用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同時,他提出的建設“國家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總體方案”,成為當時國家提出要建設的24個經濟信息系統之一。
在孫九林的手中,科研是一支書寫奇跡的筆。而這支筆,在20世紀90年代的農業領域展現了它的力量。
當時,中國的數據研究還在路上,國家提出了用遙感技術實現農作物估產這個新課題。面對新的挑戰,孫九林再次出發,“科研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勇氣、耐心、創新才是科研的真諦,所有的事情都要經歷從不懂到精通的過程,科研也是如此?!?/p>
面對著這個課題,孫九林很慎重,在他看來,中國有著悠久的農業歷史,農業乃國之根本,關系到國計民生,“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樣才能把零散的農業數據收集、管理和廣泛應用?!?/p>
在那段時間里,孫九林經常獨自一人在屋中走來走去,一方面考慮如何高效收集數據,另一方面思考如何有效管理和應用。他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在農業信息化領域里用心播種。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歷時5年,我國的農業信息領域傳出捷報——我國第一個“多品種大面積遙感估產實用系統”建成,并投入運行。
對于遙感估產系統,孫九林說了這樣一番話。“遙感估產系統在國際貿易中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通過估產,就可以預估他國某種作物的產量,從而預估他國的進出口量,對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作用?!?/p>
2001年,從事多年數據研究的孫九林,以“農業信息工程專業”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院士。榮譽并沒有讓他滿足現狀,而是繼續從事大數據研究。
對他而言,數據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數據源于社會,并要回到社會,只有互動,才能促進中國大數據資源的循環、發展和應用。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獲取的數據資源沒有實現價值最大化,其中,數據的流通是它發揮價值的鑰匙。沒有這把鑰匙,就打不開數據資源社會化的大門。因此,要加大數據的流動性。
在孫九林看來,數據資源只有在流動中才能體現真正的科學、經濟和社會價值。越是數據發達的時代,越需要讓數據共享,“大海之所以孕育萬物,就在于其流動性,數據的海洋也要保持這種流動性?!睘榇?,孫九林主持了“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規劃”,并選擇地球系統科學領域進行實施。
我國也因為缺乏可真正運行的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造成了數據資源的重復投資和浪費,減緩了向地學強國邁進的步伐。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孫九林組織來自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天文學等領域的40多個單位400多名學者經過10多年的通力合作、鍥而不舍、終于突破了分散科學數據資源共享的難題,建立了持續共享機制,找到了集成方法,制定了標準規范,解決了關鍵技術,建成并運行我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國家平臺”。平臺為重大科研項目、民生工程等提供了數據服務;盤活了分散在單位、團隊、個人手中的大量的科學數據資源,創建了東北亞合作研究網絡,建立了連接美國、俄羅斯、歐洲、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數據交換網絡,影響力輻射到全球。
平臺通過國家“十五”“十一五”的試點和建設,2011年經科技部、財政部認定,成為23家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之一。并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入選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和“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對孫九林而言,平臺就是數據共享的鑰匙,為了讓這把鑰匙擁有更多的能動性,他們自主研發了首套全服務化的分布式科學數據共享軟件,具有海量數據動態管理、站點故障自恢復、跨平臺部署、可二次開發與個性化定制等特點,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平臺突破了海量地學數據高效存儲與優化檢索、分布式安全統一訪問、網絡共享知識產權保護等三大關鍵技術,率先提出了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標準參考模型,研制了可擴展的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分類、編碼、集成與服務等相關規范,形成多項國家標準,為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地學數據的一致性集成和統一服務奠定了基礎。
科研沒有止境,孫九林一直秉承初心,奮斗在大數據時代的前沿?!霸谛畔⒒瘯r代,數據就是一切?!边@就是孫九林眼中的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