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階段化學教學中,圍繞真實情境和具體問題設計實施單元教學策略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經過背景研究和理論建構,以“人類認識和研究水楊酸類藥物的發展歷程”為單元情景線索,以“有機物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為單元核心概念,通過解決藥物合成中的梯度問題進行教學實踐,旨在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隨著教育領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日益重視,化學教育也開始深入探索如何將核心素養融入日常教學中。《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倡導創設真實問題情境,開展多種探究活動,為學生創造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真實機會。現階段的化學教學多以單課時教學為主,每個課時只關注一個特定的知識或內容,導致課時與課時之間的知識呈碎片化分布。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提倡培養學生發展整合和建立知識網絡的技能,把教學關注點從碎片化教學轉移到單元教學上來。
單元教學是以某個實際情景或問題為統攝中心的系統性教學,在實際情景或問題的驅動下,將多個教學章節進行整合,以創建一個相互關聯的學習體驗,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單元教學能夠展示不同主題之間的聯系,提供更全面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的整體架構,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從而深化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柳樹根莖葉入藥及水楊酸提純的化學史,并加以解說;展示水楊酸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推測水楊酸的結構并進一步推測水楊酸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所給材料,了解水楊酸的歷史,根據所給信息寫出水楊酸的結構,推測水楊酸的化學性質。
過渡:雖然可以提純天然水楊酸,但產率低流程復雜,自然而然引出水楊酸的復刻合成。
教師活動:講述有機合成的概念,給出合成原材料甲苯和相關反應的提示資料,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從甲苯到水楊酸的合成中引入官能團的順序;在引入羧基的順序和方式部分設置討論環節,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和評價合成方案。
學生活動:自主根據資料信息和已有知識逐步寫出合成路線;通過黑板板演、小組討論和學生互評得出最佳合成方案,形成綜合分析合成一般有機物的順序和思路。
問題過渡:水楊酸雖然有較好的解熱鎮痛作用,但有一定的毒性,對胃腸道有較強的刺激性。請分析其結構,預測什么官能團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教師活動:化學史介紹阿司匹林的合成,根據所給結構,引導學生以水楊酸為原料,完成乙酰水楊酸的轉化;進一步指出阿司匹林服用劑量稍大時仍有一定的副作用,請同學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最后通過介紹緩釋長效阿司匹林和貝諾酯,使學生了解有機藥物的改造方法。
學生活動: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進行水楊酸修飾藥物的合成探究,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本節課設計以真實情境中學生可能產生的實際困惑為明線,以本節課的教學單元內容為暗線,使學生體驗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把握“利用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及方法,真切感受到核心素養的指導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研究陌生有機物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