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鄉村治理肩負著鞏固基層政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使命,其治理效能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程度。我國鄉村治理法治化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步伐。然而,審視當前實踐,我國鄉村治理法治化仍面臨著鄉村治理進程與鄉村治理法律法規脫節、鄉村法治和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乏力、“熟人社會”下情感治理與法治建設存在張力等多重困境。要深入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就應當正視問題,并以此為著力點,探索鄉村治理法治化的實現路徑。
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為鄉村治理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當前,鄉村治理實踐快速發展,但法律法規的供給卻相對滯后,導致治理過程中出現諸多制度性障礙。因此,完善鄉村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增強其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成為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關鍵。
(一)加快鄉村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及時回應鄉村社會轉型中出現的新型法律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村社會結構、經濟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中央與地方應共同推進鄉村法律法規的建設。在中央層面,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等法規政策為統領,進一步拓展鄉村發展規劃布局、鄉村土地管理、鄉村環境保護、村民權益保障等重點領域的立法,確保鄉村發展有法可依。在地方層面,鄉鎮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治理法規,確保法律法規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同時,在法規制定過程中,鄉鎮政府應廣泛征求村民、村級組織和基層干部的意見,確保法規能夠反映農民的實際需求。
(二)提高鄉村立法的質量,增加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鄉村立法的關鍵在于落實,因此法律法規的條文應盡量具體、明確,避免過于原則化和抽象化。首先,在立法時應充分考慮鄉村的實際情況,確保法律法規能夠在基層得到有效執行。其次,根據評估結果和鄉村發展的新情況,鄉鎮政府要及時對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確保法規始終與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最后,鄉鎮政府應建立法規執行的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基層干部和農民的反饋意見,作為修訂和完善法規的依據。
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法治鄉村建設需要一支素質優良的法治人才隊伍。法治人才隊伍是鄉村法治化運行的基石,只有引進、培育高素質的法治人才,才能推動鄉村社會在法治軌道上實現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
(一)完善鄉村法治人才的準入機制,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投身鄉村法治建設。鄉鎮政府通過“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等政策吸引法學專業人才進鄉村,定向引進法學專業人才和執業律師,鼓勵他們深入鄉村基層服務。為增強吸引力,政府應提供住房補貼、生活津貼、交通補助等經濟支持,切實降低他們在鄉村工作的生活成本,消除后顧之憂。同時,針對鄉村實際情況,鄉鎮政府應當合理設置鄉村法治人才的準入門檻,特別是在法律服務緊缺的地區,選拔人才要更加注重人的實踐能力和服務意愿,避免因為過度強調學歷和資歷而流失人才。由此,逐步構建科學、靈活的鄉村法治人才準入機制,為鄉村治理法治化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加強鄉村法治人才的培訓教育,提升其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針對當前鄉村司法人員往往素質不高的問題,一方面,鄉鎮政府要組織鄉村法治人才開展法律知識專項培訓,重點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與鄉村治理密切相關的法律條文的核心要義。另一方面,在提升其法律專業素養的同時,還要加強其知識運用能力。鄉村問題往往復雜多元,這就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還需擁有較高的溝通技巧和應變能力。鄉鎮政府要定期組織鄉村法治人才參與實踐鍛煉,積累實務經驗,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鄉村法律服務模式,彌補人才不足的短板。鄉村地區法治人才缺失的問題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難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解決。伴隨著互聯網、AI等技術的深入發展,開拓新型的鄉村法律服務模式已經成為彌補鄉村法治人才不足、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新途徑。在鄉村地區推廣“互聯網+法律服務”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線上法律咨詢平臺,讓村民通過智能手機或電腦就能便捷地獲得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打破地域限制,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法律支持。
情感治理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治理傳統和廣泛的現實需求,特別在鄉村地區,以情感為紐帶聯結村民,通過情感共鳴、道德教化和社會關系來維系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有助于更好地實現鄉村善治。隨著鄉村治理法治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在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將情感治理與法治建設有機融合。情感治理與法治建設的結合,既能夠發揮法律的剛性約束作用,又能夠通過情感紐帶化解矛盾,實現“剛柔并濟”的治理效果。
(一)尊重鄉村社會的傳統習俗和情感紐帶,將其合理成分納入法治框架。鄉村長期以來形成的村規民約等習慣法,在解決鄉村矛盾、維護鄉村秩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鄉村治理法治化的推廣中,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鄉村原有習俗棄如敝屣,而是要尊重鄉村社會的傳統習俗和情感紐帶,將其合理成分納入法治框架。例如,將村規民約中符合法律精神的內容納入鄉村治理體系,作為法律法規的補充,在具體實施時,既遵守法律程序,又兼顧鄉土人情,實現法律權威與道德教化的有機結合。鄉村在法治與德治的良性互動中,構建起既符合現代法治精神又貼近鄉村實際的治理模式,為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推進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提升鄉村居民的法律認知。村民是新時代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法治思維、法律素養的高低直接制約著法治鄉村建設水平。要增強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提高村民的法律素養,就要通過法律講座、宣傳手冊、廣播節目等形式的普法活動,向村民普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同時,鄉村黨員、基層干部要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在鄉村治理的實踐中帶頭自覺守法、尊法崇法,由點及面帶動廣大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營造鄉村法治氛圍,為鄉村治理法治化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探索情感治理與法治建設的結合點。鄉村社會作為“熟人社會”,情感治理在調解矛盾、維護秩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法治建設則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規范框架。要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就要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鄉鎮政府要鼓勵和引導“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鄉村利用“新鄉賢”的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法治基礎設施建設和法律服務普及,同時,充分發揮好“新鄉賢”在鄉村社會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鼓勵他們參與村規民約的制定。將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推動鄉村治理既“有溫度”又“有力度”,實現鄉村社會在傳統與現代發展的平衡。
(作者單位:山東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