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西糖料蔗產業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對保障我國食糖安全至關重要。當前廣西糖料蔗產業發展仍面臨著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種質創新不足及資源利用率與產品高值化利用率低等挑戰,糖料蔗產業數字化人才缺失情況尤其明顯。新質生產力引入糖料蔗產業可為廣西糖料蔗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其向高端化、智能化及綠色化方向發展。文章通過文獻查閱,結合項目實施,分析新質生產力對廣西糖料蔗產業發展的驅動作用,結合實踐案例,提出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應重視數字化農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在糖料蔗產業中轉化應用、數字技術深化農業勞動對象、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糖料蔗品牌的發展路徑,以及深化產業融合發展、優化數據應用與加強品牌建設、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的發展策略,為推動廣西糖料蔗產業升級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糖料蔗;新質生產力;數字蔗田;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廣西
中圖分類號:F326.12"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5)01-0023-06
0 引言
廣西作為我國糖料蔗的主產區,是維護我國食糖戰略安全的“主屏障”[1]。廣西糖料蔗產業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蔗糖產量連續20個榨季占全國蔗糖總產量的60%以上[2]。近年來,廣西糖業發展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其中,2023/2024年榨季糖料蔗種植面積74.93萬hm2,入榨量5118萬t,蔗糖產量約618萬t[2],農民種蔗收入288億元;預計2024/2025年榨季糖料蔗種植面積在75.33萬hm2以上[3]。但當前廣西糖料蔗產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1)糖料蔗生產以散戶種植為主,生產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4];(2)受蔗區丘陵山地多、雨季長及農機農藝不匹配等因素的影響,糖料蔗生產機械化作業推廣難度大、機械化水平較低[5],甘蔗聯合機收率更低,大量收割機閑置[6];(3)糖料蔗砍收環節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效率低,與制糖企業的大規模自動化生產不匹配,生產成本和時間成本增加[7-8];(4)育種材料血緣狹窄,難以實現突破性品種選育[9];(5)蔗地地力逐漸退化,基礎設施不夠完備;(6)管護技術落后,影響甘蔗產量和質量[10];(7)甘蔗資源利用率低,產品高值化利用有待加強;(8)糖廠信息化和智能化步伐落后。新質生產力是指在數字化、智能化及綠色化等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通過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及效率提升等手段,實現生產力質的飛躍和經濟模式轉型的一種新形態,其內涵主要體現在“新質”的特點上,且這種“新質”主要來源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及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在于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實現勞動資料、勞動者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在發展方向上,新質生產力著重體現在數字化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價值鏈重構等方面,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關鍵的主導作用。新質生產力引入糖料蔗產業,將為廣西糖料蔗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方向發展。目前,廣西也在積極探索新質生產力在糖料蔗產業中的應用途徑,如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糖料蔗生產機械化水平、推動制糖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及加強糖業科技創新等,以實現糖料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廣西糖料蔗產業數字化人才缺失明顯[11],主要表現為教育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如廣西高等教育體系中開設與糖料蔗產業數字化相關的專業較少,且課程體系不完善,無法為產業發展培養出足夠的數字化專業人才;產業吸引力不足,如廣西糖料蔗產業主要集中在較偏遠地區,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對數字化人才的吸引力不強;企業自身重視不夠,如很多糖料蔗企業對數字化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相應的培訓計劃和投入;行業交流與合作不足,如廣西糖料蔗產業內部的企業間、種植戶與企業間在數字化方面的交流合作較少,糖料蔗產業與外部的科研機構和高校在數字化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方面合作不夠緊密,企業缺乏與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的項目,無法借助外部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優勢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限制了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文章通過文獻查閱,結合項目實施,分析新質生產力對廣西糖料蔗產業發展的驅動作用,結合實踐案例,提出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打造糖料蔗品牌的發展路徑與策略,為推動廣西糖料蔗產業升級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新質生產力對廣西糖料蔗產業的驅動作用
1.1 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創新在廣西糖料蔗產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科技創新能提高糖料蔗的生產效率。如通過研發和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機械化設備,可減少人工投入,提高種植和收割的速度與質量。據統計,每臺甘蔗聯合收獲機每天可收獲甘蔗約100 t,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有助于提升糖料蔗品質。如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誘變育種等先進技術培育的甘蔗品種(系)具有更高的抗逆性和蔗糖分,能滿足市場對高品質食糖的需求。此外,科技創新能推動糖料蔗產業向多元化發展。如通過研發新的加工技術,將糖蜜、蔗渣、濾泥和蔗葉等副產品進行高值化利用,打造“甘蔗+酵母+抽提物”“甘蔗+造紙、包裝+生物能源”“甘蔗+生物飼料+牛羊養殖業”“甘蔗+酒水飲料”等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在廣西糖料蔗產業發展中的特征十分明顯。①從承載主體來看,廣西糖料蔗產業正通過運用先進技術進行改造,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如引進智能化農業機械,提高生產的自動化和精準化水平;利用發酵工業領域最新技術成果,推動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②從成長性來看,廣西糖料蔗產業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如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糖料蔗產業的附加值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③從發展結果來看,新質生產力促使廣西糖料蔗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提供更多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如推出“好青春甘蔗醋”“花山啤酒”本土酒水飲料,將甘蔗集中進行精深加工,打造特色甜味產品。④從競爭環境來看,廣西糖料蔗產業通過科技創新進入新賽道,技術門檻提高,競爭相對減小,利潤率得到提升。⑤從生產力構成要素來看,廣西糖料蔗產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勞動對象更加多樣化,生產資料的科技含量也更高,如培養專門的數字化管理和技術人才、利用數字技術分析甘蔗生長趨勢及開發智能化農產品加工設備等[12-14]。
1.2 新質生產力引領傳統產業升級
廣西糖料蔗產業作為傳統產業,升級需求迫切。一方面,隨著市場對食糖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甘蔗種植與加工方式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如目前多數糖廠生產的白砂糖未能滿足跨國食品加工企業對食糖質量的要求,也達不到周邊國家(日本和韓國)的食糖質量標準,無法大量出口。另一方面,廣西糖料蔗產業面臨著資源利用率低及環境污染的問題,如在蔗糖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糖蜜、蔗渣、濾泥和蔗葉等副產品,若不能有效利用,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此外,廣西糖料蔗產業還面臨機械化程度低及勞動力成本高的挑戰,如廣西原料蔗生產仍以小農生產模式為主,規模化與集約化生產經營程度低,幾乎全部為人工砍運作業,勞動效率低,生產成本高。
新質生產力可從多方面推動廣西糖料蔗產業轉型升級。①可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高糖料蔗的種植和加工技術水平,如加強甘蔗品種選育,培育出高產、高糖及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研發智能化的種植和收割設備,提高生產效率;開發制糖新工藝,提高食糖品質。②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糖料蔗產業鏈,如利用糖蜜、蔗渣、濾泥和蔗葉等副產品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酵母、抽提物、環保餐具材料及生物能源等,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通過發展“甘蔗+酵母+抽提物”“甘蔗+生物飼料+牛羊養殖”“甘蔗+酒水飲料”等產業模式,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③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如培養專業的數字化管理與技術人才及引進高端科研人才,為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持。④通過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為產業升級創造良好環境,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支持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同時,加強對糖料蔗產業的監管,確保其可持續健康發展。
2 新質生產力驅動廣西糖料蔗產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2.1 創新驅動產業鏈延伸
2.1.1 糖蜜、蔗渣及秸稈的多元化利用
廣西崇左市江州區積極探索糖蜜、蔗渣和秸稈的再利用途徑,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在糖蜜利用方面,崇左市江州區打造資源循環產業鏈集群,以樂斯福集團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推進湘桂和安琪2個糖循環經濟“園中園”建設[15],年產酵母6.5萬t及抽提物2.8萬t,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酵母生產基地;2021/2022年榨季實現廢糖蜜(汲水)利用23.2萬t,產值達2.9億元;生產酵母4.6萬t,產值達13.9億元。在蔗渣利用方面,崇左市江州區推動蔗渣向造紙、環保餐具材料、可降解材料及生物工程等新應用領域延伸拓展[16],打造了“甘蔗+造紙”“包裝+生物能源”產業鏈;將甘蔗渣作為燃料用于發電,每年向公共電網輸送清潔能源約1.5億kW·h,產值約1.1億元,實現糖廠與電廠熱電聯產增效。同時,加快推進總投資9.5億元的湘桂環保包裝項目,建設年產9.5萬t漂白蔗渣漿清潔生產線及其副產品綜合利用生產線,項目完成后,崇左市江州區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環保包裝基地[17]。在秸稈利用方面,崇左市江州區發展“甘蔗+生物飼料+牛羊養殖”循環產業鏈,大力推廣蔗葉養殖模式[18],形成一批集種植、養殖與飼料加工于一體的生態養殖示范區。如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糖料蔗種植面積1.23萬hm2,年產甘蔗葉約5.0萬t,過去大部分運到發電廠燃燒發電,價值不高,如今加工為飼料,解決了全鎮4000多頭牛的飼料供應問題。
2.1.2 糖漿的精深加工與特色產品打造
崇左市江州區通過深入挖掘甘蔗價值,積極打造“甘蔗+酒水飲料”產業鏈,將其加工成甘蔗醋和啤酒等特色飲品,提升了甘蔗產業的附加值;將甘蔗進行精深加工,打造特色甜味產品,實現糖漿的多元化利用;注重品牌建設,培育“游購崇左”“甜蜜江州”特色消費品牌,打造“甜蜜小鎮”,為游客開啟甜蜜之旅提供優質體驗。此外,深度開發具有崇左市江州區糖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系列美食,推出一批特色甜蜜伴手禮和小吃,進一步拓展了糖料蔗產業的發展空間。
2.2 融合發展促進蔗農增收
2.2.1 糖業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成效
崇左市江州區以糖文化為主題,積極打造中國崇左糖業文旅創意產業園、江州區新和鎮卜花生態旅游景區古法紅糖體驗區及糖料蔗主題公園等糖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顯著成效。產業園和景區設置的制糖展示區、設計的糖文化互動體驗裝置、打造的糖業大數據平臺、展示的壯族蔗鄉群眾獨特古法紅糖制作工藝與生產過程實景,可多方位、沉浸式地展示和講好糖故事,充分展示崇左市的糖業發展歷史和深厚的糖文化底蘊,提升“中國糖都”文化的知名度,既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帶動其他衍生產業發展,又傳承了古法紅糖的制作工藝。
2.2.2 產業融合對蔗農生活的改善
產業融合給蔗農帶來了多方面的實際收益。一方面,蔗農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穩定收入。如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卜花屯120.00 hm2耕地中的85%流轉給企業經營,按每年每公頃流轉收益30.0 t甘蔗計,全屯每年此項收入折現金額達160多萬元。另一方面,產業融合拓寬了蔗農的增收渠道。隨著糖文化旅游的發展,超過半數蔗農吃上了“旅游飯”,如開店、做餐飲、組織節目演出、出租自行車等,也有到民宿或紅糖作坊務工的。此外,產業融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糖業與文化、旅游和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提升糖業的綜合競爭力,還改善蔗農的生活水平,真正實現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良性互動。
3 新質生產力推動廣西糖料蔗產業發展的路徑及策略
3.1 發展路徑
3.1.1 重視數字化農業人才培養
廣西數字蔗田技術平臺涉及糖料蔗產業大數據采集標準、數字工作站運維體系建設、基于模型的生產智能決策與應用系統研發及甘蔗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多個科技前沿領域[19]。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該平臺將3S與計算機技術、地理學、農學和氣象學等基礎學科有機結合,實現對甘蔗生產管理過程中長勢、土壤及氣象的實時監測,并定期獲取數據后生成動態空間信息系統,對甘蔗生長過程進行模擬,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降本增效,推動甘蔗生產跨入智慧農業新時代。該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充分體現了數字化農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①數字化農業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應用先進的技術平臺。數字化農業人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能熟練操作和維護數字蔗田技術平臺,確保其穩定運行及數據的準確性。如利用平臺對甘蔗生長數據進行分析,制定最優施肥和灌溉方案,預測病蟲害發生并提前進行防控,最終提高甘蔗的產量和品質[12]。②數字化農業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數字化農業人才能結合實際生產需求,開展科研攻關,不斷改進和完善數字蔗田技術平臺,提高其應用效果。同時,能將數字技術與其他領域技術結合,拓展數字蔗田技術平臺的應用范圍,推動糖料蔗產業多元化發展。③數字化農業人才培養有助于提高廣西糖料蔗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數字化農業人才隊伍,能使廣西糖料蔗產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3.1.2 重視科技創新成果在糖料蔗產業中的轉化應用
科技創新成果在崇左市糖料蔗產業中的轉化應用已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崇左市制糖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解決了一批國內甘蔗制糖企業的“卡脖子”問題。如崇左市相關制糖企業申請和授權的發明專利達23項,獲得科技成果43項,研發出國內第一瓶注射級蔗糖,打破了我國此類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同時,企業利用自主開發的糖漿脫色、脫鹽、除味、除雜、除菌工藝和裝備,研發出精制級液體糖,建設了年產2.0萬t的高端液體蔗糖生產線,可不斷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崇左市相關制糖企業積極推進原糖和精煉糖生產專業化,實施制糖“二步法”新技術改造,實現了壓榨工藝節能增效,在技術改造創新過程中,企業的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如崇左市有15家糖廠的制糖深加工技術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其中有7家糖廠已采用智能管控裝備實施生產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此外,崇左市相關制糖企業注重科技創新成果在產業鏈延伸方面的應用。如創新開展蔗糖產業改革集成試點,形成了制糖、酵母、酵母抽提物、生物肥及生物質發電等多條蔗糖循環經濟產業鏈;蔗渣、糖蜜和濾泥等三大副產品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環境污染,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3.1.3 重視拓展數據開發應用領域
廣西糖料蔗產業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積極探索數字技術應用及品牌建設,為糖料蔗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①通過數字技術,廣西糖料蔗產業能實時監測甘蔗生長過程中的長勢、土壤和氣象等數據。如利用傳感器和物聯網技術對甘蔗種植區域的土壤濕度、溫度和養分含量等進行實時監測,為精準施肥和灌溉提供依據。據統計,采用數字技術進行精準施肥和灌溉后,甘蔗產量可提高10%以上,同時降低生產成本約15%[20]。②數字技術能預測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以便提前進行防控。如通過對歷史病蟲害數據的分析和建模,結合實時監測數據,準確預測病蟲害發生的時間、范圍和程度,為蔗農提供及時的預警信息,減少病蟲對甘蔗的危害,降低損失。③集成和分析農業產業各環節的大數據,能洞察市場需求和生產動態,為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實效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如政府和企業可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合理調整種植面積、優化產業布局及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益。
3.1.4 重視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糖料蔗品牌
數字技術中的區塊鏈技術在廣西糖料蔗品牌建設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運用區塊鏈技術,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記錄糖料蔗從種植、收割、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信息,提高產品溯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消費者可通過掃描產品上的二維碼,查看糖料蔗的生產過程及質量檢測報告信息,增強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信任度;利用數字技術還可通過社交媒體及電商平臺渠道進行精準的品牌宣傳和推廣,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結合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讓消費者身臨其境地體驗糖料蔗的種植和生產過程,感受廣西糖料蔗產業的獨特魅力。
總而言之,數字技術在廣西糖料蔗產業中的應用及品牌培育,可為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未來,廣西糖料蔗產業應進一步加強數字技術的應用和創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糖料蔗品牌。
3.2 發展策略
3.2.1 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進一步探索甘蔗種植、收割和加工的智能化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穩定性。如加大對甘蔗聯合收獲機的研發力度,提高其適應性和可靠性,爭取在未來幾年內將糖料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至更高水平。同時,深入研究基因工程技術在甘蔗育種中的應用,培育出更具抗逆性及更高蔗糖分且適應不同環境條件種植的糖料蔗新品種。
3.2.2 深化產業融合發展
一方面,拓展“甘蔗+”模式的內涵和外延,探索糖料蔗產業與其他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如與生物醫藥產業結合,開發以甘蔗為原料的生物制藥產品;與新能源產業結合,利用蔗渣、糖蜜和蔗葉等副產品生產生物燃料。另一方面,加強對糖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結合人工智能導游、虛擬現實體驗和智能導覽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感,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糖文化旅游品牌。
3.2.3 強化人才培養和引進
加強人才培養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隨著糖料蔗產業的不斷發展,對數字化農業人才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因此,應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與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合作,開設更多與糖料蔗產業相關的專業課程和培訓項目,以滿足未來廣西糖料蔗產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端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廣西發展,為產業創新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3.2.4 優化數據應用和加強品牌建設
持續推進數字技術在糖料蔗產業中的應用,不斷完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系統,提高對市場需求和生產動態的洞察力。加強區塊鏈技術在品牌建設中的應用,擴大可追溯產品范圍,提高產品質量安全透明度。同時,加大品牌營銷推廣力度,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提升廣西糖料蔗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3.2.5 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
政府應制定更積極的產業政策,加大對糖料蔗產業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加強各部門間的合作,共同推動廣西糖料蔗產業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在科技創新的主導下,新質生產力從數字化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及數據開發應用等多個方面推動了廣西糖料蔗產業的創新發展。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利用糖蜜、蔗渣、濾泥和蔗葉等發展循環產業鏈,可有效提高糖料蔗產業的附加值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融合發展策略中,糖業與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可實現糖料蔗產業創新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在技術創新策略方面,科技創新可提升蔗糖企業的競爭力,使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國產化替代,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廣西糖料蔗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推動著產業的創新與發展,提升了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未來,廣西糖料蔗產業應繼續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投入與應用,不斷探索創新發展之路,為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助力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網評論員. 讓“甜蜜產業”更甘甜[N]. 農民日報,2024-01-11(001).
[2]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廣西統籌推進糖料蔗穩產提質增效和糖產業鏈優化升級新聞發布會[EB/OL]. (2024-06-19)[2024-12-30]. http://fgw.gxzf.gov.cn/xwzx/xwfb/t18580484.shtml.
[3] 柳思羽. 增產、增收、增效!廣西糖業交出“甜蜜”成績單[EB/OL]. (2024-06-20)[2024-12-30]. http://fgw.gxzf.gov.cn/ztzl/qmtjtlzzz/yw/t18809630.shtml.
[4] 許東欽. 廣西地區甘蔗生產機械應用現狀分析報告[EB/OL]. (2023-11-20)[2024-12-30]. 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lz/t18547710.shtml.
[5] 劉慶庭,莫建霖,張華. 推進我國甘蔗收獲機械化發展的思考[J]. 農村工作通訊,2019(4):54-55.
[6] 劉慶庭,蔣姣麗,夏明,等. 以糖廠為主體的甘蔗機收推進模式[J]. 甘蔗糖業,2024,53(3):41-51.
[7] 劉曉雪,王京,周靖昀. 2001—2020年我國甘蔗成本收益動態演變與原因探究[J]. 甘蔗糖業,2023,52(3):55-70.
[8] 李文綱. 開創新時代廣西千億糖業發展新篇章[J]. 當代廣西,2022(11):12-13.
[9] 劉昊. 推動中國甘蔗新品種升級 要繼續向科學要答案[EB/OL]. (2023-07-03)[2024-12-03]. https://www.yntw.com/2023/07/25484.html.
[10] 趙勇,張躍彬,陳常兵,等. 中國甘蔗單產提升的路徑和主要技術措施[J]. 中國糖料,2024,46(4):91-95.
[11] 張慧芬,胡旭恒. 數字技術驅動廣西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挑戰與路徑選擇[J]. 廣西糖業,2024,44(4):235-238.
[12] 勞艷燕,尹羅琪,張洋洋. 廣西糖料蔗生產數字化發展問題研究[J]. 廣西糖業,2022,42(6):35-38.
[13] 譚宗琨,吳良林,丁美花,等. EOS/MODIS數據在廣西甘蔗種植信息提取及面積估算的應用[J]. 氣象,2007,33(11):76-81.
[14] 黎梓燁,劉芷妍. 我國數字蔗田發展狀況概述[J]. 廣西糖業,2023,43(5):37-40.
[15] 周萬獻,謝再志. 新質生產力賦能廣西崇左市蔗糖產業發展的邏輯、堵點與路徑[J]. 廣西糖業,2024,44(4):239-243.
[16] 陳秀隆,陸華勇. 崇左打造百億元糖業循環經濟園區 產值達60多億元[EB/OL]. (2017-02-22)[2024-12-03]. https://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0222/newgx58acbffa-15961545.shtml.
[17] 史曉菲. 產業集群厚積輕工業高質量發展底氣[N]. 消費日報,2022-10-24(A07).
[18] 趙霓虹. 提升糖料蔗單位面積產出效益 夯實崇左市蔗糖產業基礎[J]. 廣西農業機械化,2024(2):12-15.
[19] 王玉香,王笑嫻,王澤平. 以新質生產力助推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J]. 當代廣西,2024(15):22.
[20] 趙霓虹,劉志斌. 崇左:科技助力甜蜜事業 蔗農由“會種蔗”向“慧種蔗”轉變[EB/OL]. (2024-07-25)[2024-12-03]. http://njfwzx.gxzf.gov.cn/ywzl/kjtg/t18753292.shtml.
(責任編輯 張 博)
收稿日期:2024-12-09
基金項目:廣西科技重大專項(桂科AA22117004)
通信作者:莫彬(1979-),男,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E-mail:78469789@qq.com
第一作者:李永珍(1977-),女,經濟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與科普教育研究工作,E-mail:615739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