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地處珠三角核心區,悠久的農耕傳統一直保存得很好。這不僅體現在每個節令,城鄉各處宗祠都有完整的儀式性活動,更體現在對食物的古老處理方式上,一些其他地方已經失傳的菜肴和烹飪手法,在今天的順德依然能找到蹤跡。
這些年拍《舌尖上的中國》,幾乎每一季都有順德的戲份,從均安蒸豬到順德魚生,導演調研、拍攝,不知去過多少次順德,可以說每次都有新的驚喜。去年開春起,《舌尖》團隊的兩位導演開始了紀錄片《尋味順德》的調研拍攝工作,他們把節目的主題確定為“在傳統美食中尋找前行的力量”,不僅找到了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菊花水蛇羹,還找到了許多歷史更久遠的味道。
我曾在一本書中讀到中國宋代釀酒工藝中有以肉入酒的記載,當時覺得簡直匪夷所思。結果,攝制組去年拍攝順德醉鵝這道鄉土菜時,就邂逅了一種當地最負盛名的米酒,它至今仍沿用豬肉釀造的傳統工藝。釀酒最特殊的工序——最后一個環節,是把蒸餾出的米酒導入大甕中,然后浸入煮熟的約一百公斤的肥豬肉中。在鏡頭里,無數塊熟肉被投入酒中,靜靜等待一個月后的華麗變身。經過大缸陳藏,豬肉不但可以吸附米酒的異味和雜質,肥膘中的風味物質也與白酒發生某種中和,進而形成一種特殊的、被稱作“豉香”的醇和滋味。
我平時喝不了白酒,那天興之所至,抿了一口這種酒體純凈的米酒,一線刺痛直躥頭頂,立刻雙眼迷離,我感覺自己駕駛著時光穿梭機,直奔宋唐而去。
而以肉入酒,在順德還算不上真正年代久遠的“飲食活化石”。導演們發現,今天順德人的日常飲食中甚至還保留著先秦時期誕生的菜肴的遺跡,比如順德魚生。大部分人了解的魚生,更多的是今天名聲在外的“風生水起”或叫“撈起”的新派粵式菜肴——本地魚片以外,還要加入三文魚,甚至象拔蚌這樣的昂貴食材,拌上子姜絲、頭菜絲、胡蘿卜絲、洋蔥絲、炸花生米等配料和油,層次豐富,色彩紛呈。但在順德個別民間館子,我們還能找到魚生最古老的吃法。黃金鯇魚切成不到0.5毫米的薄片,只用生油和鹽拌勻,最能彰顯魚肉本身的味道和口感。這種生食的吃法,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先秦,叫“魚膾”(或寫作“鲙”)。所謂“膾不厭細”“膾炙人口”,都是對它的形容。
導演解釋說,魚生加上五彩的配料絲的吃法是唐朝之后才出現的,可見順德美食對遠古傳統格致的遵循。我開玩笑說,下次再來順德吃飯,我都不能用筷子和調羹了,應該用洛陽鏟。從這個意義上說,順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稱號,自有他們的道理。
一種飲食習慣可以保留上千年甚至更久,這首先是一種對傳統的尊敬。二十年前我在法國拍片,在一位美食史教授的陪同下,居然在一個只有十五萬人口的小城第戎,吃到了從共和國時期到波旁王朝乃至高盧時期的食物。美食和藝術、文學一樣,是法國人特別引以為傲的傳統。那些帶著歷史年輪的餐廳,仍然把傳統奉為圭臬,常年客滿。
(摘自文匯出版社《吃著吃著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