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到一個地方參加活動,聽縣教研室領導介紹他們的巡課活動,其中的“四不兩直”制度引起了我的興趣。在我看來,上級對下級開展調研活動最需要預防的就是“勞民傷財”。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四不兩直”,那么他們的巡課活動就很值得借鑒。所以,到了學校以后,我專門和學校領導聊起了巡課,想詳細了解具體的做法。學校領導的回答相當一致,巡課的大致流程是:巡課當天提前三個小時下發(fā)通知——學校派車接巡課領導(實指教研員和抽調的骨干教師)——全體教師不準外出——隨機抽取被巡課堂——檢查相關教學業(yè)務——送領導回教研室。我不禁有些失望,這種做法與真正的“四不兩直”相差甚遠,整個行動中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問題。
期待真正的“四不兩直”
“四不兩直”是源自于安全生產領域的一種暗查方式,即“不發(fā)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xiàn)場”,是當下的一種頗受歡迎的調研和督導方式。“四不兩直”的核心點有兩個:一是不發(fā)通知,這就意味著基層學校不用集“全天候”之力焦灼應對,可以用常態(tài)工作應對常態(tài)檢查,減輕對學校教學秩序的打擾;二是直插現(xiàn)場,這就意味著調研者可以看到真實的教育現(xiàn)場,“巡”到真實的課堂教學,從而掌握教師的教學情況,有助于給出具體而有效的專業(yè)指導,確保教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很明顯,這個縣教研室的“四不兩直”式巡課活動并未落實到位,仍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其一,發(fā)通知與不發(fā)通知的區(qū)別不在于預留時間的長短。縣教研室領導之所以認為自己的做法符合“四不兩直”,可能是覺得自己僅僅提前三個小時通知學校,只留出了較短的時間,也就近似于“不發(fā)通知”。其實,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認知,對于基層學校來說,在接到通知后的三個小時里,一定會產生高壓聚集效應,巡課帶來的壓力會迅速傳遞給每一位教師,會擾亂全校所有教師的正常生活與工作秩序,并且時間越短壓力越集中、焦灼情緒越聚集。按照學校通常的做法,教師可能會被要求提前到校,課程表可能會被重新安排,全校師生可能要進行一場衛(wèi)生大掃除,等等。這種高壓聚集帶來的副作用,不會局限于巡課當天,甚至有可能導致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人心不穩(wěn)”。另外,如果有一所學校被“巡課”了,那就意味著新一輪巡課活動啟動了,縣域內其他學校肯定也會聞風而動。這一連鎖效應帶來的焦慮,要遠比有具體時間通知帶來的焦慮多得多。
其二,“動態(tài)隨機”與“立定站好”的區(qū)別點不只在于形式。“四不兩直”強調要直插現(xiàn)場,意思是說巡課的人要一步到位地趕到要巡查的課堂,這個現(xiàn)場是指真實的、自然的、不受任何外力干涉的課堂。比如說,巡課老師在大家都不知情的情況下,趕到了某所學校,隨機選取了某一教師的課堂,聽了一節(jié)常態(tài)課,這就是直插現(xiàn)場,屬于動態(tài)隨機行為。如果說,因為巡課老師要隨機抽查課堂,便讓學校教師都“立定站好”進入靜待狀態(tài),然后再進行隨機抽課,這明顯就有虛張聲勢之嫌——已經營造了一個虛假的生態(tài),怎么還可能抽取到原生態(tài)的課堂呢?所以,讓大家都等著你來抽課就算不上是“直插現(xiàn)場”,這與真正的動態(tài)隨機抽課并非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是具有內在的差異。后來也證實,很多學校為了迎合巡課,會提前把學校的好課都安排在巡課的那個時間段,甚至出現(xiàn)了抽課之后偷換講課教師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不正常的、有悖巡課初心的做法。
能不能從“巡視”變成“巡示”
巡課是一種管理行為,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對學校整個教學現(xiàn)場的巡視,實現(xiàn)對課堂教學基本情況的有效監(jiān)控,確保學校教學秩序的全面穩(wěn)定。通常來說,巡課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師到崗情況、師生課堂表現(xiàn)、課堂紀律等,有時也會對明顯不合格的課堂進行糾正和指導。所以,這里的“巡”更多是指巡視,具有明顯的管理特征,同時還有突出的現(xiàn)場特征。
那么,巡課應該由誰來巡?既然巡課是對教學現(xiàn)場的常態(tài)性巡視和監(jiān)控,目的是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生態(tài),那么,巡課最合適的主體應該是學校,具體來說是學校的教學管理人員。因為本校的教學管理人員本身就身處教學現(xiàn)場,具有隨時隨地對學校課堂進行監(jiān)控的便利條件。倘若是校外人員進行巡課,就會因距離教學現(xiàn)場過遠而很難做到“直插現(xiàn)場”,從而很容易導致巡課活動淪為虛假、無效,甚至造成不良影響。大家都知道你要來巡課了,自然就沒有空堂、缺課現(xiàn)象了,那你還能巡視到什么?巡視一個預設好的狀態(tài)或情境,往輕了說是走過場,往嚴重了說就是形式主義。至于怎么巡課,各個學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這里不做探討。
即便縣教研機構嚴格組織巡課活動,真正做到了“四不兩直”,問題依舊存在。教研室是我國特有的教學業(yè)務指導機構,最重要的職責體現(xiàn)在研究、指導和服務三個方面,同時具有部分業(yè)務管理職能。但在實踐中,部分地區(qū)的教研機構存在偏重管理職能的傾向,削弱和淡化了其他職責,巡課(常規(guī)意義上的巡視型巡課)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縣級的巡課活動一般由縣級教研員和抽調的骨干教師來完成,這些優(yōu)秀的學科人才進校后如果只是走走形式“巡課”,顯然沒有做到優(yōu)質師資的優(yōu)化利用。為什么不讓這些優(yōu)秀的學科人才上一節(jié)示范課,為基層學校的老師們提供可學習借鑒的優(yōu)質課呢?這既可以把新的課堂理念、策略、舉措等傳遞給一線教師,也可以確保教研員們不徹底脫離課堂,從而保留一點“教師味”。事實上,教研機構的部分管理職能完全可以由學校來完成,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課堂課標、形成課型課例、提升課堂實效等方面。教研機構當然可以“巡課”,但不是“巡視”課堂,而是“巡示”課堂——巡回示范的意思,重在向學校傳播理念、傳授經驗、指導技能,借助教研機構的名師資源去示范優(yōu)質課堂、推動課堂變革,幫助一線教師接受新理論、形成新能力。
從“巡視”到“巡示”,雖然只是一字之差,背后發(fā)生的卻是教研員職責的轉型、教研機構職能的重新定位乃至整個教研生態(tài)的重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教研機構確立業(yè)務權威,樹立專業(yè)形象的必由之路。
不要逮著一只羊薅毛
巡課活動還會帶來一個衍生問題,那就是所抽調骨干教師的教學時間被嚴重侵占,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教學工作。
有些地方的巡課活動趨于長期化和常態(tài)化,巡課人員的組織就成了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縣級教研員作為專職人員參與巡課本就是職責所在,并不存在時間沖突與矛盾,但是,那些被抽調參與巡課的骨干教師就很被動,他們都是學校的一線教師,有自己的課堂教學任務,被抽調以后必然要面臨教學工作與巡課任務之間的沖突。更為嚴重的是,縣級教研員在抽調骨干教師時往往存在習慣性選擇的問題,每次抽調的都是用起來順手的那三五個人,加上平時的教研、命題及其他任務活動也都是這些人參與,教研員身邊的核心骨干教師就成了“大忙人”——不斷沖突,不斷調課,不斷加班加點補課。這些教師的課堂,幾乎每個月都很難按照課程表完成教學任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這種現(xiàn)象在小學學段尤其嚴重,一方面是因為小學階段的教研活動偏多,骨干教師被抽調的頻率較高;另一方面是小學階段學科較少,可供教師調課的時間與機會偏少。在無法合理調課的情況下,缺課、補課都會慢慢成為正常現(xiàn)象。我接觸到的教師中,那些屬于縣級教研員“御用”的骨干教師們,無不被頻繁的外出活動所困,一邊是上級教研員的邀請、命令、指派,一邊是學生和家長的擔憂、不滿甚至投訴,兩邊都需要去維護卻又都會有所辜負。這個群體的壓力越來越大,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如何合理統(tǒng)籌教學任務與兼職任務,已經成為某些骨干教師生活與成長的兩難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只需縣級教研員在使用骨干教師時善于統(tǒng)籌,遵循使用與培養(yǎng)并行的基本原則,讓更多骨干教師參與到不同的任務中,并利用不同的工作任務培養(yǎng)不同的骨干教師。如此,完全能夠減少像巡課之類的額外工作對骨干教師教學的干擾。有些縣級教研員不具備這種統(tǒng)籌意識,在選派、抽調人員時首先考慮的是哪個教師用著“順手”,哪個教師參與活動能夠減少出錯率,哪個教師工作起來更讓自己放心,從而出現(xiàn)“逮著一只羊薅毛”的現(xiàn)象,把“好用”的骨干教師用到極致,也用到了枯竭。所以,縣級教研機構在做大規(guī)模、長期性工作規(guī)劃時,就應該考慮其對基層學校的影響,特別要統(tǒng)籌好選調人員,萬不可“將一只羊的毛給薅光”。
在與校長們交流時,很多校長說,理智的家長在選擇教師時,都會盡可能避開最熱門、名氣最大的學科教師,而更愿意選擇那些“平凡的好老師”,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害怕選了“一只容易被薅光毛的羊”,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教育。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作者單位:山東臨沂市蘭山區(qū)教育和體育局)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