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底,我所在醫院為順應改革發展要求,開始推行日間手術病房。作為急診科的老護士,我接到了借調任務——協助麻醉科籌建日間手術病區。
剛得知這個消息時,我心里特別糾結。畢竟,急診科的工作已經讓我筋疲力盡,再加上家里還有一堆瑣事——備孕二胎、照顧生病的小姑子,確實分身乏術。
愛人在某部服役,我們結婚5年,兒子已經3歲了。從2023年春,我們就開始備孕二胎,可惜因為聚少離多,加上工作忙碌,遲遲沒等來好消息。
2023年底,在東莞打工的小姑子來到我家小住時,我才反應過來是我們大意了。早在2021年,就聽說小姑子在廠里情緒不穩定,那時只以為她是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人際關系不好??墒侵钡竭@次見面,學醫的我才發現,小姑子哪只是情緒不穩定,而是她在上班的工廠受了驚嚇,心理上也需要干預和治療了。
小姑子的公公、婆婆年紀大了,幫她帶倆孩子,哪有精力管她,妹夫也因為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我不忍心看著小姑子沒人管,便干脆把她接到身邊照料,帶她去看病、陪她聊天、幫她調整心態。
小姑子每天早晨,像小孩找媽媽一樣,走到我床邊叫醒我,哭著問我:“嫂子,我怎么會變成這樣?”
等我耐心聽小姑子哭訴完,睡意也全跑沒了,只好起來陪著她聊天。公公、婆婆經常皺著眉頭訓小姑子:“一大早跑到嫂子房間干什么,讓嫂子多睡一點,她要上夜班的?!?/p>
小姑子就會像一個犯錯的孩子從房間里出來,呆呆地坐在沙發上。
“爸,媽,你們不要說她,我沒事的。我們要多關心她,小事情也要放大去關心她,讓她感受得到我們的關心,才好得快呀。她現在找我也是好事,就怕她一個人悶在心里,誰都不找才不好呢?!?/p>
但小姑子的病情不穩定,實在拿她沒辦法的時候,我就帶著她去醫院咨詢和調整用藥。經過一段時間藥物治療和運動鍛煉,小姑子的癥狀較以前好轉了不少。
那時,小姑子像恢復記憶了般對我說:“嫂子,謝謝你一直陪著我,我去哪里找這么好的嫂子?!?/p>
逐漸好起來的小姑子,不好意思來麻煩我。但我擔心她的病情反復,總是抽點時間和她聊天,及時解決她的困擾,鞏固治療效果。

這種情況下,我若抽調到麻醉科,又怎么能兼顧到小姑子呢?
“護士長,最近真的事情太多了,我實在沒有精力去新科室,我不行的……”思前想后,我去找護士長協調。
“曼曼,相信自己,你可以的。你是急診科的老護士,這次院里借調你去麻醉科,不僅是對你的信任,也是咱們室的光榮啊……”聽著護士長的話,我只好說道:“那好吧,我盡力?!?/p>
領下任務的那瞬間,我又開始后悔,若是我態度堅決,護士長也不會強硬派我過去??墒俏乙幌蛞獜姡o士長的話都說到那個份上了,我怎么能拒絕?多年的軍嫂生活,家里家外一肩挑,我已經養成了“有困難克服克服就過去”的習慣。這不,又到了該克服困難的時候了。
去日間手術病區前,我是忐忑的。雖說急診科的工作十分繁重,可是我在科里已經干了15年了,很多事干熟了也就不覺得累了。但是去新科室,我能適應全新的崗位嗎?萬一我沒做好,拖科室的后腿了,豈不還辜負了領導的信任?
2024年3月,當我第一次到達日間手術病區時,卻發現和我想象的不一樣:氛圍輕松,沒有夜班,工作節奏也相對緩慢,沒有像手術室那么緊張。整個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剛入職時的狀態,然而,我卻不太習慣。急診科的快節奏,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骨子里,突然慢下來,反而讓我無所適從。
好在,以前急診科的老同事玉娟,現任麻醉科護士長,她像以前一樣照顧我,還有和我一起借調來的紅姐,業務水平一流。在她們的帶領下,我慢慢調整著自己,一邊精心布置病區,一邊熱情地接待患者。
一切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難。工作上我慢慢得心應手,閑暇時可以陪陪兒子,也帶小姑子出去游玩、逛街——她的情況,越來越好了。
2024年4月上旬,經過醫生的診斷,小姑子只要定時服藥,就可以恢復正常工作了,她即將回到東莞,回到自己家。而此時,我的借調也結束了。借調期間,我重拾病房系統的學習,包括如何接收新患者,辦理出院,做??平】敌痰取W钪匾氖?,我還學會了如何優化流程,節省醫護和患者的時間,還獨立完成過一整套日間手術病房應急預案……
回到了熟悉的急診科后,由于長時間的夜班和高強度的工作,讓我的身體逐漸吃不消。2025年大年初五,我剛上完一套夜班,突然感到心臟劇烈跳動,心率一度飆升至159次/分。
那陣子,恰值流感高發期,急診科每天接診量劇增。我覺得自己是累的,下了夜班趕緊去補了一覺。誰知醒來依然不見好轉,說話都不利索了,手也抖得不行……當時,我直接跑到搶救室,上了心電監護:顯示心率140次/分,我稍稍松了口氣。請來心內科醫生會診,建議我背個24小時動態心電圖。“不行啊,我不能一直在醫院,家里還有老人和孩子呢?!蔽疫呎f邊摘掉監護儀的線趕回了家。
護士長不放心打來電話,建議我休息兩天。于是,初六我去看了心內科專家門診,初八背上動態心電圖,初九跑了平板心電圖……經過一系列專業檢查,醫生綜合診斷:我存有心肌缺血的跡象,建議吃點輔酶Q10等,然后好好休息。
經過近2周的休息,我又“滿血復活”回到工作崗位上,狀態也好多了。原來,之前自認為的不可以,有時只是要強的產物;適時的休息,并不是懈怠,而是為了后續更好地發力。
這一年來的挑戰,讓我更加相信,只要心中有愛、手中有力,就沒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某醫院急診醫學科)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