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軍嫂》雜志,是在縣圖書館閱覽室。那時,我剛參加工作。后來,一名女同事在《軍嫂》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單位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向同事投去羨慕目光的同時,我也躍躍欲試,做起了“作家夢”。
我一連給《軍嫂》雜志郵去幾十篇稿件,卻都“泥牛入海”。正當我失望至極準備偃旗息鼓時,意外地收到《軍嫂》雜志社寄來的一本《新聞與寫作》雜志,里面還夾著一封編輯老師的信。
抖開信紙,剛勁有力的字映入眼簾:“寫作是一件苦差事,正因為苦才有歡樂。掌握寫作方法,靠的是一次次跌倒后爬起的經驗……”我受到極大的震撼,這比發表一篇作品更鼓舞人、激勵人啊!當時正值隆冬,我的內心卻被信中滾燙的字句,烘烤得熱氣騰騰。
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習作。不久后,我終于在《軍嫂》雜志上發表了父親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的故事《小鐵鍬,自戰火中來》。
在與《軍嫂》的編輯老師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有“為他人作嫁衣”的高尚情懷。
迄今,我已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了不少通訊、文學作品,在各類征文中獲獎80多次,還先后加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家協會——這一切的一切,最應該感謝的,當然是《軍嫂》!
(作者為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齊齊哈爾市某公司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