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黔東南,有很多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苗族村寨。我就生長在苗寨。
2022年2月,我休假回家,正好趕上苗寨一年一度的蘆笙節(jié)。
蘆笙場上,人們身穿盛裝,宛若形成了一片絢麗的花海。姑娘們頭戴銀冠,精致的銀飾叮當作響,每一步都搖曳生姿。我也穿上了對襟短衣,和寨子里的小伙子們一起,手把蘆笙去尋心儀的姑娘。
按照苗族的風俗,小伙子如果有精湛的蘆笙演奏技藝,就總能俘獲姑娘的芳心。
隨著寨老一聲激昂的呼喊,蘆笙節(jié)正式拉開帷幕。不同音調的蘆笙相互交織,在苗寨上空久久回蕩。
那天,同行的小伙子都順利找到了心儀的姑娘,踏進歌舞的海洋,而我卻在原地躊躇不前,不知誰才是意中人。
這時,身旁圍觀的人群開始討論起蘆笙場上最漂亮的姑娘是哪個,頓時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站在一旁側耳細聽,隨著大家的議論,我發(fā)現(xiàn),眾多舞者中,一個女孩時而輕快跳躍、時而旋轉,雙腳在地面踏出美妙的節(jié)奏,舞姿輕盈優(yōu)美,如五彩蝴蝶翩翩飛舞。不知怎的,她的每一步節(jié)拍都仿佛踏在我的心上。

其實,那個女孩我認識。她家在村頭,我家在村尾,相距300米左右。從我家樓頂就能看見她家升起的炊煙,我們兩家何時殺年豬、幾時熏臘肉,彼此都能聽著聲、循著味知道得一清二楚。然而,我和她談不上熟悉。我只知道她叫楊智麗,從小跟隨父母在外地讀書。我參軍入伍,也很少在家。
母親曾對我提起過她,說她不僅長得好看,而且善良勤奮,話里話外都在試探我,想替我說媒。奈何我當時一心撲在工作訓練上,這事也就沒了下文。
我對她有些著迷。但我看到,許多惦記她花帶(苗族女孩的定情信物)的青年都被她拒絕了,這讓我有些望而卻步。
蘆笙節(jié)后不久,一天早上,我陪母親去村里的衛(wèi)生所輸液,路上正好遇到了她。因為當時著急出門,我蓬頭垢面、胡子拉碴的,她也沒好到哪里去,穿了一身厚厚的棉睡衣,褲腳的破洞很顯眼。
迎面碰上,四目相對,我倆都有些尷尬、臉發(fā)燙。在我看來,比起蘆笙場上的盛裝,此刻的她更像鄰家女孩。
一旁的母親似乎看出了什么,也不管自己生著病不舒服了,拉著我就去向她要聯(lián)系方式?;蛟S礙于長輩情面,她加了我的微信。
幾天后,我結束休假回到部隊。雖忙于訓練,但只要周末有閑暇,我都會主動找她聊天。起初,也只是隨意寒暄,但只要聊到苗寨,我們之間就總有說不完的話。
幾個月后,我覺得時機成熟了,鼓起勇氣向她表白。誰知她拒絕得很果斷:接受不了300米的同村戀,更接受不了800公里的異地戀。
我以前只知道拉練的路長,沒想到戀愛的路也那么長。被她拒絕后,我徹夜難眠,思來想去后覺得她拒絕的,是距離而不是我。
我重振旗鼓,一有空閑就找她聊天,我們又像以前那樣,只是都回避了感情話題。
我第二次休假回家,恰逢寨子里組織“姑媽回娘家”活動,上到嫁出去五六十年的奶奶,下到剛出嫁不久的姑娘,都要在這兩天趕回寨子,回娘家團聚。
為了把活動辦好,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出動了,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年輕小伙子負責布置裝飾,姑娘們則負責在村口迎接回娘家的姑媽們。我和她也再次見面了。
我姐也是眾多“姑媽”中的一個。活動中,小時候的玩伴再次歡聚一堂,氣氛很熱鬧。大家七嘴八舌地聊著天,不知道是誰起的頭,說我和她很般配。
我姐頓時來了勁,把我和她拉到酒桌上,一群年輕“姑媽”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撮合我們。在眾多親友團的助力下,我鼓起勇氣再次向她表白。這一回,她沒有拒絕,羞紅著臉表示可以試著了解一下……
我們相約著去逛街。石板路兩旁錯落有致的木質吊腳樓,仿佛是從大地自然生長出來的建筑奇觀。陽光灑下,吊腳樓泛出溫暖的光澤,與周邊翠綠的山林相互輝映,宛若世外桃源。
因為沒經驗,我很緊張,只會跟在她后面像個保鏢似的。
和她一起吃飯時,我絞盡腦汁地想話題卻怎么都想不出,只好端坐著一言不發(fā)。她問我話,我也只會回答“是”。那天的糟糕表現(xiàn)讓我很沮喪,可她卻并不在意,反倒說我身上的那種軍人品格很少見。
從那天起,我對她的喜愛再也不藏著掖著了,不管去哪兒都會向她“請示匯報”,還會把她的話記在心上,落實好她安排的每件事。
相聚的日子總是短暫,半個月后我的假期結束了。回到部隊,我倆開始了相隔800公里的異地戀。那段時間,我每天到點就說的“晚安”,不定時的“我要去忙了”,經常掛在嘴邊的“我要交手機了”,還有偶爾的突然消失,總讓她感到失落。她說,軍戀太苦了,每天都只能抱著手機談戀愛。
3個月后,她到部隊來看我。在這里,她理解了我經常“失聯(lián)”的原因,也明白了我的責任和堅守。她說,軍戀很苦,但再苦也值得。
2024年7月,我和她攜手走進家鄉(xiāng)的民政局,許下余生相濡以沫的誓言,領取了大紅的結婚證。
今年2月,我們在家鄉(xiāng)舉辦了熱鬧的婚禮。
那天傍晚,我倆攜手走在苗寨,看見裊裊炊煙從各家各戶升起,空氣中彌漫著糯米的清香味道和酸湯的醇厚氣息——我心中的幸福,在那一刻,變得如此真實且貼近。
(作者單位:陸軍第77集團軍某旅)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