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2025年AI行業的投資機會,許多風險投資人普遍的感受是:樂觀。
“AI行業整體投資氛圍在去年下半年明顯放緩,今年感覺大家又重新活躍起來了。客觀地說,和去年10月、11月相比,團隊最近看的項目已經成倍增加。”線性資本投資人鄭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鄭燦從2023年初開始關注AI應用,彼時ChatGPT剛剛崛起;2024年出手,一共投了11個AI應用項目。其間的變量,一是要等待創始人的思考逐漸成熟,從想法變成產品;二是取決于國內外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幫助AI應用進步。
今年1月,一個遠超所有人預期的變量出現了: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其R1版本,以開源、推理能力強、低成本的特性,極速普及了全國性的AI市場教育。新一輪AI狂潮,不可控地席卷至今。
投資人也被集體說服。其中最“出圈”的是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的觀點逆轉,他在去年的采訪中表示不看好大模型項目,但在使用DeepSeek后,他反復表達了震撼,“快讓我相信AGI了”,并表態“如果DeepSeek開放融資,多少都愿意參與”。
創業者也驚訝于新的變化。有AI硬件創業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前幾年沒有需求,只能不斷說服客戶,現在甚至有知名品牌來找我們定制產品,帶來了很大鼓勵。”
“創業者是投資人的機會。他們能做更多的事,我們就可以做更多,一定是積極的變化。”想到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鄭燦有些興奮,語氣篤定。
盡管未能參與DeepSeek的融資,AI投資人當下仍有更重要的任務:在DeepSeek所引發的生態變局里,繼續挖掘下一個改變世界的可能。
在更活躍的市場氛圍中,投資人繼續上緊發條。
鄭燦的工作需要密切和創始人保持交流,不斷碰撞新的想法。最近,他發現交流更加頻繁,創始人也更加積極主動。“我非常感激這種變化。”
在接受采訪這天的上午,他和一個潛在的創始人朋友聊天,對方此前一直在猶豫創業的時間點、與主業的平衡程度,終于做出了決定:“當下的節點太特別了,必須離職出來,全身心投入。”
“很多人年前可能還在‘躺平’,突然一下被激活了。”峰瑞資本投資合伙人陳石表示。過去兩年,峰瑞資本每年大約投出30個項目,AI項目占六成以上,今年還要繼續保持活躍。
清智資本創始人張煜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預計今年產業界創業者會大量涌現,團隊已分出一部分人力,從科研界轉向產業界尋找創業者,且要提高對產業應用需求的洞察力。
從創業界到投資界的活躍,離不開DeepSeek對AI生態的重塑:大模型底層能力提升,市場教育普及,創業的技術門檻降低,投資重心也隨之轉移……而這一切來得比行業共識的預期更快。
“對中國而言,DeepSeek是一個提前到來的、意想不到的勝利。”陳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方面,開源模型追上閉源模型的速度突然提高了,Meta的Llama-3追趕GPT-4用了16個月,而DeepSeek-V3追趕OpenAI o1僅用了4個月。另一方面,此前行業普遍認為,中國模型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落后于美國——等到中國AI應用層的發展超越美國之后,再反過來增強中國的模型能力,“但DeepSeek至少階段性地提前達到國際頂尖模型的水平,非常難得”。
2023年初,ChatGPT的崛起推動了國內創投界對大模型的投資,風險投資機構(VC)各做判斷。“大模型一定會帶來巨大的產業變革,這是大家的底層共識。非共識的部分在于自己是否要入局,投資后會否失敗,以及何時入場。”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他表示,從結果來看,資金選擇也與基金的實力掛鉤。“杭州六小龍”的參投方多為“深口袋”的頭部大型基金,也有產業資本同時押注好幾家。這些資金既有試錯空間,也不想錯過風口。小型基金的參與則相對較少。
熱潮很快過去。一家重視模型研發的初創企業的高管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大約在2023年下半年,他接觸到的很多投資人就表示不再看大模型了,認為“該投的已經投完了”,融資并不容易。
市場的質疑在2024年加劇,討論中國為何沒有出現頂尖項目,商業化是否有問題,大廠是否更具優勢等。“DeepSeek終止了這些猜想,讓大家重新看到了AI發展的主線。”他在今年明顯地感受到了投資人的積極性,也有之前比較猶豫的投資方加速了進度,團隊格外欣喜。
相信的力量似乎又回來了。財經作者張小珺曾評價,DeepSeek的出現彌合了去年“技術信仰派”和“市場信仰派”之間的認知鴻溝。
投資人的預期也繼續增加。鄭燦表示,隨著國內外模型能力的增強,創業團隊自身對商業化路徑的推進,團隊在去年就預期會有更多AI應用在今年實現PMF(產品市場契合度),滿足市場需求,獲得用戶認可。“今年能投出更多項目,單筆投資的體量也更大。”
“DeepSeek的作用,尤其體現在市場教育方面,格外節省了成本。”他說。
同樣可預見的是AI應用的競爭將加劇。但鄭燦的信心仍然充足。“DeepSeek出現前,大家也都認為國內的大模型相差不大,它用實力給全市場上了一課。現在我更愿意相信,沒有什么領域是大家做出來都一樣的,在絕大部分領域都能有做得更好的空間。”
由大模型、基礎設施、具身智能等主題詞主導的投資階段正在翻篇,2025年創投界的主題詞是AI應用,這是當前海內外市場的共識。
模型能力的提升是最主要的驅動力。過去,模型能力的上限影響了AI應用項目的技術能力和商業化。今年,投資人和創業者看到了更明顯的進步。
陳石對一個項目的變化印象很深。該項目計劃在社交媒體自動生成創作內容,實現帶貨和自動用戶增長。“以前,用大模型寫出來的文章只能說四平八穩,也許可以幫忙帶貨,但難以實現規模化的用戶增長。現在,用DeepSeek-R1這樣推理能力強且‘文字功底好’的模型來創作,經過一定訓練后,應該可以生成具有IP特質、獨特語言風格的內容了。”他認為,這或許意味著未來的網紅也可以虛擬化了。
鄭燦表示,模型能力的增強往往能讓應用拓展新的場景,或是為原有場景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投資人對項目的選擇也受到影響。去年,線性資本投出的11個AI應用項目有著相似的特征:工作路徑相對偏短,不需要過長且復雜的推理步驟,應用場景以教育、陪伴為主。
“當時,我們希望這些產品能帶給用戶好的體驗。如果這些場景在AI能力偏弱的時候就有好的表現,AI能力變強的時候更能受益。”鄭燦解釋道。今年,他看好能處理更長程的復雜問題的AI Agent,以及語音模型能力顯著提升后在不同場景的應用機會。
投資邏輯也已悄然變化。陳石表示,前兩年看項目主要關注“技術敘事”,現在對AI應用項目的判斷,除了關注技術之外,更加回歸“商業模式”的基本面,重點考察團隊在行業認知、業務思考、場景定義、商業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說“技術為先,場景為重”。
更加泛化的創業機會已經涌現。“從前在大模型領域、計算機領域的創業機會屬于少數人,也集中在少數產品種類。未來,新的AI軟硬件大爆發和更新換代的機會正在涌現,這些機會將面向更廣泛的創業者,產品種類也會更豐富多樣。作為用戶,我們將擁有更多以前沒有的選擇。”他說。
創業團隊要如何展開想象力,才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答案可能千人千面。
陳石的期待是,能在未來看到一些在傳統軟件時代難以實現的“新物種”。例如,跨領域的新型軟件或智能硬件,能實現更強的獨立性和更豐富的功能;AI接入更多數據成為人類的“外腦”,幫助處理記憶、理解甚至決策等任務的新形態個人交互終端;將軟件能力轉化為服務形式進行外包,提供更具創新性和靈活性的新型外包服務的項目;等等。
預期提升之后,市場最近也變得有些著急。
在DeepSeek的影響下,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心態還在發酵:公眾對AI領域的關注度和期待值愈加高漲,市場的目光緊盯著每一個浮出水面的新產品和背后的創業團隊,似乎有一種集體焦慮,生怕錯過“下一個DeepSeek”。
3月5日晚10點,中國產品團隊Monica發布通用AI Agent產品Manus;3月6日,關于其產品體驗和評價的報道席卷全網,仍處于小范圍內測階段的產品收獲了遠超預期的關注,創始團隊在當日發布緊急聲明。
在底層技術上,Manus依賴于現有大模型,但憑借產品交互方面的創新吸引了公眾的目光,例如實時展示操作步驟等。盡管贊揚和質疑的聲音并存,團隊已經聲名大噪。
3月7日,MetaGPT團隊推出OpenManus并進行開源,稱用3小時復刻了Manus的功能;CAMEL-AI團隊也宣布實現“0天復刻”,并將系統中的每個組件都單獨開源,公眾的注意力再度生變。AI Agent在技術界發展已久,短短3日的討論熱潮,讓市場教育迅速普及。
“這再次說明,產品體驗在當前格外重要。”在鄭燦看來,DeepSeek的啟示又一次在Manus身上得以驗證。“DeepSeek不依靠傳統的商業化思路,例如怎樣找到最優投放渠道,高效率地獲取客戶。當創業者的產品體驗特別亮眼,能得到多過所有人想象的機會。”
市場的焦慮為創業者帶來了“潑天富貴”的機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了,當你把酒做香了,全城就都可能聞到。對創業者而言,還有什么比現在更好的時間呢?”他興奮地說。
投資人的期待也變得有些復雜。“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我們必須拒絕創業者每天只想著‘潑天富貴’的情形,比起這一點,專注提升產品重要得多。但我們也不希望創始人默認‘潑天富貴’是別人的,覺得自己干好活就行。”鄭燦坦言。
陳石表示很樂觀。“現在也是一個大家都看不清楚局面,但又覺得特別有機會的時候。市場上標的特別多,可能出現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公司,雖然也不清楚它們能否成功。”
他完整經歷了移動互聯網的創業階段,曾作為核心高管見證了UC瀏覽器的發展全過程。UC瀏覽器在2004年創立,2014年被阿里巴巴收購。
基于個人經驗,他覺得現在很像2007年,當時,UC瀏覽器決定剝離非核心業務,專注手機瀏覽器的開發和優化。“現在突然來到了一個節點,大家看到技術初具雛形,但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哪些地方能突破,能做成什么樣子。”
UC瀏覽器當時面臨的挑戰也曾讓他“很痛苦”,例如,會擔心瀏覽器能不能跑贏操作系統,要考慮商業模式怎樣落地。“我們身在局中的時候未必能知道結果,但終有一天,或許五年之后恍然大悟,原來真有這樣的機會。現在可能就是當年的這種狀態。”
當前,AI行業仍然擺脫不了“混沌”狀態。DeepSeek帶來的變革性機遇撥開了一部分迷霧,但又會帶來新的迷思。
陳石對此感嘆,“混沌”對于風險投資是好事。“當市場形成共識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議價權。我們追求的超級項目,一定是從非共識中誕生的。”
“我們預判今年還將是一個脈沖式、點狀發展的市場。創業者們在各個角落里做事,并不一定受大眾關注,但陸續會有新的產品發布。在市場意愿強烈但現象級產品還沒出現之前,許多產品可能都會經歷先被寄予過高期待,隨后又被理性評價的過程,一步步地向前推進。”創投自媒體“42章經”創始人曲凱對《中國新聞周刊》評價。
市場還需要更多耐心。
當前,一級市場的投資信心和意愿已經提升,但距離轉化為投出去的“真金白銀”,還需要一定時間。投資決策從洽談到交割需要流程和時間,投資人也需保持判斷力。
據IT桔子數據,2025年迄今,國內AI賽道已發生187起投資事件,較去年同期增加約50起。
IT桔子分析部總監劉曉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級市場對前沿項目的調研與跟進常早于市場和大眾感受,市場信心會激發更廣泛的創業項目,也提高了辨別成本,投資人群體一向以沉穩和冷靜著稱,現在更需要這樣做。
有投資人與她交流:“還是要沉下心去看大模型工具實際做到的技術能力,對人員效率和商業效率的提升程度等。”也有投資人對獵頭顧問朱家偉表示,當前AI項目的估值仍然偏高,還需考慮出手時機。
資本涌入未勘探礦脈
沙漏倒懸在開源裂縫
創業者撿拾液態月光
地平線裂開
未命名的星辰
(此詩由DeepSeek結合本文內容創作)
不過,僅在3月初,許多獨角獸企業接連宣布了新的融資。3月3日,大模型公司智譜AI官宣了一筆超10億元人民幣的戰略融資,杭州城投、上城資本等參投;3月5日,AI視頻生成公司愛詩科技宣布完成A5輪融資,靖亞資本獨家投資;3月6日,機器人企業智平方宣布完成一輪過億元Pre-A+輪融資,敦鴻資產、云啟資本、國投創盈等參投。
劉曉慶表示,在AI行業,創業團隊和資本往往相伴相生;市場上多數AI創業團隊在初創的幾個月便會有融資記錄宣布,此后也會持續融資,不依靠繁榮的資本生態很難成功。
AI初創團隊也呈現年輕化的特征。今年春天,紅杉中國、奇績創壇等知名機構都已宣布新一期創業營的報名,各種路演、交流活動正在全國各地上演。
“相比其他賽道,AI賽道的融資生態比較理想,不同背景的機構在其中各有站位。”劉曉慶評價,有美元基金背景的機構一直都堅守在賽道里,其投資體系成熟,對AI技術的信仰也較純真,傾向于做一些早期前沿的大膽投資;產業資本對AI生態的建設布局也很注重,階段上早期和中后期投資都有;政府類基金的投資多與國家戰略方向結合,AI是重頭,傾向于更具落地場景、軟硬件結合的AI類項目。
“在市場化基金和政府類基金這兩條主線,AI賽道當前獲得了雙重肯定。”她說。
獵頭顧問朱家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去年,處于承壓狀態的一級市場離開了很多人,今年有很多人想回來,想轉型AI投資的也不少。很多過去不關注AI方向的投資機構,去年也開始從其他賽道轉向“All in AI”。
新成立的基金也需快速搭建成熟團隊。今年1月,國家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出資額超600億元。據了解,這樣的大規模基金團隊等待填補的投資崗位可能有幾十個。
但AI投資的高門檻決定了人才的流動性有限,符合要求的AI投資人才極其稀缺。無論市場化還是政府類基金,都更偏好有技術背景的人才,尤其是在互聯網大廠或頭部AI公司有戰略或產品經驗的人。
創投土壤孵化出了AI產業鏈各環節的獨角獸。據IT桔子數據,國內AI賽道在一級市場有3550家公司曾獲得融資,投資事件超9200起,總投資額估算超1.48萬億元。
“大模型領域的創業需要探索精神,敢于突破傳統范式。在創業初期可能不會被看好,畢竟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也是市場的自然規律。”投資人張煜表示,尋找具有時代突破性的創新企業是VC的最高目標,不過大部分獨角獸和優秀創業團隊,還是需要通過有邏輯性的方式去挖掘。
未來,創投的力量還將繼續為AI產業提供支持。AI賽道將會有更大的、更堅定的投入,在DeepSeek效應的推動下,已愈發成為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