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多年的改革,曾經數量多達7000多家的國企醫院,于2022年完成剝離改制。尤其是在2017年至2022年的最后一輪改革中,有978家是通過醫療健康為主業的國有企業進行整合。
這些原本由大中型廠礦企業及各部、委、辦等主辦的近千家醫院,如今身份如何?在財政支持、專項補貼、人員編制、稅收減免等方面,能否得到與政府辦公立醫院同樣的待遇?
“國企辦醫與其他的公立醫院相比,待遇相差很大。建議政府部門在醫院投資規劃、學科建設等方面,適當給國企醫院給予一些傾斜。”一家央企二級醫療公司總經理說,希望至少國企醫院能在承擔救助、疫情防控等公益類突發任務時,也能得到同等待遇,在其他方面形成政府購買醫療服務的長效機制。
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于旭波對《財經》表示:“社會各界對于國企醫院‘公立醫院’身份的認識仍然模糊,部分地區國企辦醫仍未真正平等參與區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國企辦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仍面臨深層次問題。”
2017年,國資委等六部委出臺《關于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國企辦醫療機構移交地方管理、關閉撤銷、資源整合、重組改制四條路徑,并要求于2018年底完成。這一指導意見,給運行了半個多世紀的國企醫院制度改革下了最后通牒。
彼時,經過十多年的剝離、改制,尚有2500多家醫院仍然靠背后的國有企業輸血。截至2022年6月,國資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2525個醫療機構,已完成改革2515個,完成率為99.6%。其中,移交地方政府506個,納入了地方公立醫院的體系;關閉撤銷591個;引入了社會資本改制的440家,催生突破萬張床位的北大醫療集團、新里程健康集團。
而以醫療健康為主業的國有企業整合的978家醫院,則重回國有企業醫院的行列。
不同的是,改革前,“國企醫院”是指國有企業創辦的醫院,醫院是企業的副業;改革之后,“國企醫院”是指國有獨資、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實際控制的醫院,醫療健康是企業的主業。
公開資料顯示,通用技術集團通過旗下5家醫療平臺公司,擁有400余家醫療機構,5.2萬張床位;國藥集團則運營141家醫療機構,總床位數1.6萬張;華潤健康目前運營146家醫療機構,約2.2萬張床位。上述三家均屬央企,都是上一輪改革中國務院國資委指定的六家可參與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的資源整合的央企行列。此外,還有中國誠通、中國國投、中國國新三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的學者,曾在2024年發表的研究中表示,國企醫院在1.17萬家公立醫院中占約9%。
2022年11月,國資委、衛健委、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醫保局等13部門制定《支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國資發改革〔2022〕77號)(下稱“77號文”),在納入地方規劃、落實資金投入、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明確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與政府辦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待遇。
同時,結合區域衛生規劃,將區域內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納入分級診療體系和各級醫聯體建設。該工作方案對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的定位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公益性”,并指出,“符合有關規定的,可以登記為事業單位法人”。
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將公立醫院定義為:“公立醫院指經濟類型為國有和集體辦的醫院(含政府辦醫院)”。照此定義,如今的國企醫院也屬于公立醫院的范疇。

然而,在不少醫院管理者看來,兩年多過去,國企醫院雖有公立醫院之名,還是難以得到與政府辦公立醫院同等的待遇。“從財政支持到人員編制,從分級診療到各種補貼,我們都遠遠不如當地的人民醫院。”遼寧省一家國企辦醫院負責人對《財經》說。
他所在的醫院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之前全靠廠礦的支持,重點學科也向骨科、燒傷等廠礦職工需求傾斜,轉制之后,醫院隸屬于北京的一家央企。2020年底召開的國務院有關專題會議要求,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優化支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方案。
“經過多次溝通協調,目前各方已達成一致,在納入地方規劃、落實資金投入、醫院定級、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明確了支持政策,確保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按規定與政府辦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待遇。”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翁杰明曾對《經濟日報》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國企辦醫院的改制,或可為國內醫療改革踏出一條新路。國企辦醫院兼具資本和企業特性,體制機制方面比政府辦醫院更加靈活,主辦企業可以發揮資源優勢和集團化、精益化管理優勢,可向康復護理、醫養機構、消費醫療轉型,補位市場急需的領域。
“科研、學科建設、教學等方面,原本就是國企醫院的弱項,我們希望得到更多來自衛生系統的支持。”上述國企辦醫院負責人說。
從這份“77號文”發布之日起,醫療行業就捕捉到了其中的關鍵詞,即“同等”。
“‘77號文’對于國企辦醫高質量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有效解決了制約國企辦醫發展的部分關鍵問題。”于旭波表示,但文件下發兩年來在部分地區落地效果不佳,不少國企辦醫院的優勢并未完全發揮出來。
為此,于旭波在提交的議案中,列出了五項國企辦醫院的困境:1.國企辦醫在堅持公益性、執行政府醫療定價、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與政府辦醫承擔同等義務,但國企辦醫發展主要依靠所隸屬的國企投入,與公立醫院“六項”財政投入力度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在專項補助方面,執行取消藥品加成后,大量國企醫院未能得到相應補貼;3.政策明確要求補助或由政府購買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疫情應對任務中,國企辦醫未得到或未足額得到補助或支付;4.大部分國企辦醫醫務工作者未納入編制管理;5.國企辦醫難以享受所得稅減免支持。
對于這些制約國企辦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于旭波提出了如下建議:1.進一步完善投入分擔機制和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企業+政府”投入分擔機制,合理確定分擔比例,暢通對國企辦醫的專項補助、財政投入渠道,保障國企辦醫與政府辦醫按規定享受同等財政投入政策;2.應當進一步落實編制保障和差異化考核,在推動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編制動態增加過程中充分考慮國企辦醫醫務人員的編制保障問題;3.對商業類國有企業中的醫療健康等公益類業務進行整合和獨立運營,實行分業經營、差異性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