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杭州,西湖那如綢緞般的水波蕩漾隨即涌入腦海,兩者的捆綁性可見一斑。作為一個新興城市,杭州有山有水,現如今又有極為現代的都市景象與年輕氛圍。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自然風景成為了周末徒步的好去處,錢塘江畔更是在第19屆亞洲運動會結束后形成了全新的文化氛圍,使杭州這座城市呈現出更為立體的模樣。與此同時,隨著新鮮血液進入坐落已久的樹林山水之中,城市的整體氣息也隨之變得與眾不同。這一點在近些年與杭州相關的電影中同樣有所表現,電影中的杭州城市影像既有“憶江南,最憶是杭州”的柔情詩意,也漸漸有了新鮮的態度表達與現代化表現,呈現出一種階段性的變化。
銀幕與生活中水的情感流動與互動
水是流動的、多種形態的,其多變的狀態與柔和的觸感使其常與人類情感及心理波動聯系在一起,例如下雨天人的情緒容易沮喪,雨天的濕潤與氣壓將情緒染入其中,緩緩沉沉。通感或許能夠解釋這種莫名的狀態,人類對于事物的感受來自于人類群體長久以來的經驗疊加與規律總結,正如同人們覺得奇數比較尖酸刻薄而偶數比較憨厚圓潤一樣,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
于是水攜帶著人類的情感,理所當然地來到了電影世界當中,作為意象出現在數不清的電影作品當中,多是根據導演的想法與表達以不同的方式狀態靈巧地出現。以泰國、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為首,這些地方的熱帶雨林氣候環境帶來的高溫多雨使得影片的氛圍總是潮濕而黏膩,人物的情感也在這特殊的氛圍中或隱秘或曖昧,如同一股暗涌的能量常常讓影片沉重又壓抑。
2019年上映的電影《誤殺》中,警察雨中挖墳,眾生相在雨中相交呼應,配合雨落灰暗的畫面,極大地帶動觀眾的觀感。2024年上映的《默殺》將敘事空間設置在虛構的東南亞國家,這一地理設定不僅為故事情節的展開提供了合理性依據,更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敘事場域。影片通過藍色調視覺呈現,營造出如深海底般的鄉鎮空間意象,主人公的汗水與淚水相融,而瓢潑大雨中猙獰的面孔與錯綜復雜的情節線索,已然成為東南亞犯罪類型片的標志性敘事范式。東南亞電影在展現壓抑氛圍的同時,也呈現出情感表達的純粹性。以越南電影《青木瓜之味》和馬來西亞電影《初戀紅豆冰》為代表的東南亞愛情電影,則通過對炎熱夏季中愛情細節的細膩刻畫,將曖昧情感與汗水交織,創造出獨特的感官體驗與情感張力。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著名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作品中對于水的運用:有凝滯的水、有邊界的水、被大地束縛的水、來自蒼穹的水、孕育著生命與真理的水……水變成了一種蘊含著諸多感情的液體,喚醒了觀眾的感官,蘊含著生命的張力。

杭州作為一個城市,其中的水元素既不同于東南亞氣候所帶來的暗涌之水,也不同于導演巧思之下寓意無限的自然之水,更多的是成為了這個城市特色屬性的一部分。例如,由民間故事改編而成的《新白娘子傳奇》中白娘子與許仙在西湖斷橋相會,經典場景的濃烈情感寄托使得西湖之水就此形成一種“刻板印象”,并無任何不妥之處,而是人們無意識地先入為主使得全新的故事與情感很難再介入如此經典的橋段當中;不同的是,“江南”構建在電影《非誠勿擾》中有了新的方式,片中展現了江南的空間美學,兩位主人公一同走過的拱橋成為電影最唯美的畫面之一,江南的景致對二人的身心起到了療愈作用。
然而,情感故事的發生并不罕見,新的態度表達尚未見雛形。這個時候的西湖水、西溪濕地、千島湖或是大運河往往成為了一個動人故事的背景板與發生地,而非切身流淌在主人公們周遭,也非鏡頭特寫下具有無限隱喻的神秘之水,多是肩負著構造“江南水鄉”的擔子,這其中的特色性與城市屬性在長期的使用中缺乏一種發展性的變化,在影視表現上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都市空間中的年輕氛圍與態度表達
有學者曾將杭州電影的空間嬗變劃分為3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默片時代到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的電影以杭州西湖為主要取景地,西湖風光大多被編碼為理想家園與浪漫場所。第二階段是2000年后杭州的城市發展戰略從“西湖時代”轉向“錢塘江時代”,其間催生了一大批商業類型電影,這類影片的空間呈現以都市景觀、杭州茶園、高檔餐廳為主,其中以“馮氏都市喜劇”作品最具代表性。第三個階段是“杭州新浪潮”電影運動,一批新晉青年導演不再執著于將風景名勝抑或都市奇觀作為影片的主要敘事場域,而是將鏡頭聚焦于杭州小眾的甚至是無名的自然風景。實質上,第三個階段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同樣是山水的利用,從“耳熟能詳”到“陌生無名”的景色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城市識別”,將觀眾對于杭州與西湖的聚焦散發到了別處,也正因為如此,故事的側重角度也發生了變化,多以杭州本地居民的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而2023年的影片《熱烈》中所表現出的城市空間不同于以上的各個階段。遺憾的是,與銀幕中的香港、上海、重慶等地相比,杭州還未形成鮮明的影像記憶,這里不得不提到《好東西》這部電影,與導演的上部作品《愛情神話》一樣,影片極好地利用了上海的城市環境與特色氛圍,辨識度極高的歷史建筑群,復古又優雅;道路兩側的香樟樹與法國梧桐樹更是具有代表性,松弛而愜意。電影本身的氣質與這樣的城市景觀是一致的,在悄無聲息中將觀眾拉入“上?!钡莫毺胤諊?,不刻意卻也不隨意。
同樣,重慶作為“山城”的名頭也十分響亮,從《瘋狂的石頭》到《少年的你》,極具特色的地理環境與倔強的人文氣息深入人心。這些城市的獨特性并不只停留在“城市”這一層面,隨之而來的還有城市風格所帶來的文化氛圍、地理屬性、城市空間與人文氣息等,都屬于構成的一個分子,使得這個地域環境整體呈現出唯一性且多層意義上的外貌。因此,進一步思考如何通過城市空間表現來突出杭州專屬的都市氛圍或新思想、新態度是首要問題。
總體而言,杭州這座兼具古典詩意與現代活力的城市,在電影中的影像表達經歷了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江時代”的嬗變,逐漸從單一的自然景觀背景板演變為多元化的城市敘事空間。水的意象貫穿始終,從西湖的柔情詩意到錢塘江的澎湃活力,水的流動不僅承載了情感與記憶,也象征了杭州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然而,西湖作為經典文化符號的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表達的創新。而近年來一些影像嘗試通過現代視角重新詮釋西湖。例如,紀錄片《西湖》通過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展現了西湖的多重身份。不破不立,這種多元化的新表達或許能夠打破西湖帶給觀眾的刻板印象,為西湖影像注入新的活力。
“杭州新浪潮”電影“去中心化”的影像策略不僅弱化了城市識別,還賦予影片更強的在地性與真實感,展現了杭州作為生活空間的另一面,無名之地的取景選擇成為了連接傳統與現代、自然與都市的過渡空間。與此同時,年輕影片通過街頭文化、音樂舞蹈等元素展現了杭州的活力與創新精神,這些元素不僅是敘事的背景,更是年輕文化的載體,有利于杭州進一步打造城市品牌。
而杭州的獨特性在于其“雙水敘事”——西湖的柔美與錢塘江的壯闊,以及“山水之城”的自然與人文交融,靜水與動水在城市間的互動往來。隨著G20峰會、第19屆亞洲運動會的成功舉辦,杭州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日漸提升,其城市影像也需適應全球化語境。例如通過電影展現杭州的“國際化”與“本土性”之間的張力,在保留江南水鄉特色的同時,融入全球化元素,形成一種新的影像風格。最終,杭州城市影像的塑造不僅是對自然與都市空間的呈現,更是對城市身份、文化記憶與未來愿景的多重表達。
作者
高佳琪,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電影學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