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9年推出電影《春江水暖》后,顧曉剛導演便受到業內的普遍關注,《草木人間》作為“杭州三部曲”的續作,拉開“2024年杭州影視新人新作展”序幕。該片充滿了“杭州味道”,茶山、采茶女、龍井茶、雷峰塔、凈慈寺、西泠印社、翁家山村等都出現在鏡頭中。通過影像語言的獨特表達,這部影片不僅延續了東方美學的傳統精神,還對現代社會問題與個體成長進行了深刻反思。
東方美學的影像呈現
《草木人間》深植于東方美學的影像傳統,憑借寫意的視覺風格和充滿象征意味的場景構建以及含蓄、留白的敘事手法,給觀眾營造出一種既具有詩意韻味又富有現實質感的電影氛圍。
影片采用近景、中景、遠景和特寫鏡頭,捕捉人物的表情、動作以及展現的情緒,通過鏡頭傳遞其背后的深意。例如,影片中反復出現的茶葉與山水意象,既是生活場景的真實還原,又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又如,“茶蟲”、“老虎”、“人與樹”等,諸如此類的符號通過“空無”的表達手法進一步強化影片的東方意蘊的同時,也留有足夠的想象空間讓觀眾沉浸式解讀。
此外,影片的構圖與調度呈現出典型的“畫意電影”特征。比如多次出現人物佇立于山水之間的畫面,“采茶女采茶”、“喊山”、“母子游船”等,我們都可以從遠景中看青山疊翠,從近景中品溪流潺潺;同時也能從鏡頭語言里感知出人生存于自然之中,既顯渺小又充滿生命力的韌性。
在一定程度上,該片以遠山近水、虛實相生的方式,塑造出極具層次感的視覺景觀,這也從側面呼應著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法則,使得影片在視覺層面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實主義的基調下仍能保持詩意化表達。
現代敘事的創新轉譯
在敘事層面,影片將傳統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改編為現代社會語境下的親情與成長故事。《目連救母》講述的是目連為拯救淪入地獄的母親,歷經艱險困難,最終成功感化佛祖,使得母親能夠以人身重返人間。而《草木人間》中的兒子何目蓮(吳磊 飾)為解救誤入傳銷組織的母親吳苔花(蔣勤勤 飾)的故事線展現了現代版的“目連救母”。
影片中的吳苔花從誤入傳銷組織的前后簡直判若兩人,從表面看,她誤入傳銷組織是因為想找一份新的工作、找一個落腳之處、賺多點錢;但究其本質,我們可以看到吳苔花內心被他人拋棄的痛苦、獨自一人打拼的艱辛與疲憊以及沒有活出自我的不甘……因此,她會贊同并喊出“獨立女性”“實現夢想”這樣的口號。兒子何目蓮在解救母親的過程中,用盡了各種辦法,甚至將自己置身于傳銷組織內,最后成功輔助警方將傳銷組織抓獲。但從傳銷組織解救出來的是母親的“身”,真正的救贖在于“心”。何目蓮的救贖對母親的拯救,更是精神上的呼喚——讓她重新認清生活的本質,回歸真實與樸素的日常。
人,生來就一無所有。影片中何目蓮帶著母親吳苔花回到那片熟悉的地方,其中有一幕是吳苔花裸身在水池中,山、水、人此時此刻融為一體,這也意味著此刻的她已完成心靈上的凈化,一無所有,從零開始,從新出發。
“目蓮救母”不僅僅是對母親的救贖,同時也是何目蓮自我覺醒和成長的過程。何目蓮一開始找的工作也是變相欺騙老人的錢財,但他不知情,直至后來才得知;為解救母親入傳銷組織,在環境的渲染下,善惡就在一瞬間,在他那心中的那棵樹倒下時,他動搖、迷茫了,但最終理智使其清醒。這是何目蓮自我救贖的其一,更耐人尋味的是何目蓮放下了多年尋找父親的執念。
通過現代語境下的重新解構,影片《草木人間》既延續著傳統故事“目蓮救母”中“救”的內核,同時也將觀眾的目光聚集在 “醒”之上。這份“醒”并非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一方面是作為兒子的何目蓮喚醒母親從虛幻的傳銷中、從迷茫的現實中覺醒,另一方面是何目蓮自我本身的喚醒,喚醒自己從對母親依賴的情感桎梏中掙脫,以及放下多年尋找父親的執念,從而完成自我成長。這種雙向喚醒的敘事邏輯,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傳統故事更為豐富的現實意義。
聯系當下,我們可以從這份雙向“喚醒”中領悟到:“醒”不僅僅屬于影片人物何目蓮、吳苔花或是其他,同樣也屬于該影片所映射的社會層面。現實社會中的傳銷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它的存在使得普通民眾的生活與精神經受著雙重摧殘。“暴富”“暴美”“成功人士”等是傳銷組織常用的宣傳噱頭,究其本質,是利用人的欲望、貪念、“弱點”對人性進行考驗。
影片將“目蓮救母”這一傳統故事與充斥著虛幻、荒誕的傳銷這一現代語境結合,喚醒“影中人”的同時,也呼吁著當下生活在快節奏的“觀影人”對自身的反思、對真實生活的追求與對家庭情感的珍視。
隱喻與象征的延展
從人物名字的設計、拍攝地點的選擇、鏡頭的運用等方面,我們都能體會到影片《草木人間》中的隱喻與象征。片名《草木人間》“草木”與“人間”的結合,不僅暗示了影片中的杭州自然風光、茶文化,同時也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像影片中提及到的每個人出生時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那一棵樹,這棵樹象征著人的生命和精神,隨著人的離世,樹也會凋謝,但它所承載的生命的能量會一直延續下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電影溫暖而深沉的基調。與此同時,“草木”“人間”與“ 人間天堂”的杭州所聯系,隱喻該影片中的三重奏,即“人間”“地獄”“天堂”。


通過意象傳達人物角色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心理狀態也是影片的巧妙構思。在影片的后半段,何目蓮為“救”母親,將其帶回那片熟悉的地方,試圖喚醒母親吳苔花,而吳苔花在“醒”的過程中出現的“老虎”意象,此處“老虎”象征著征服欲望和母性的力量,亦或是吳苔花自己從傳銷組織的虛幻、誘惑中清醒所需要克服的“欲望大山”。隨著吳苔花與老虎的對峙,她的眼神中沒有畏懼、沒有退縮,而是大聲嘶吼、勇敢對抗,睜開眼,這座“欲望大山”隨之消失,浮現眼前的是一片寧靜,這也象征著吳苔花內心欲望和雜念的消散。
作為《草木人間》的導演,顧曉剛在影像語言上注重細膩的情感刻畫和意象構建,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不僅續寫了“杭州三部曲”(前作《春江水暖》)的輝煌,也啟示“觀影人”思考如何在喧囂與迷失的現代生活中,重新尋找內心的平靜與真實。
正如影片所傳遞的那樣,草木雖微,卻承載著人間的重量;人事雖繁,卻寄托了生命的美好。《草木人間》這部影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東方美學的強大生命力,同時也超越了影像本身,以文化與思想相結合的方式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發與感動。未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電影創作者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的潛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繼續探索本土文化與國際表達的平衡之道,為世界電影貢獻更多“中國表達”。
作者
彭蓉,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國際中文教育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