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上,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分享了三個發生在江蘇的創新故事,引起與會者的濃厚興趣和強烈共鳴。其中一個故事來自2024年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招生宣傳片,分別取材于常州“博睿康”和鎮江“慧創醫療”。巧合的是,這兩家企業的創始人本科階段都是在清華大學,而且住在同一個宿舍,多年后帶著各自的成果來江蘇轉化。后來,兩家企業都成為腦機接口細分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代表性企業。
“創新江蘇”的亮麗底色
如果說什么技術最接近科幻,腦機接口或許榜上有名。這項技術是在人或動物腦部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直接連接通路,可以廣泛應用于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數據挖掘、醫療診斷等。
十多年前,清華大學博士胥紅來懷著這樣的“科幻夢”,準備將腦機接口投入實際應用時,很多人視之為“天方夜譚”。“大家說跟看《阿凡達》一樣,腦機接口技術可能很多年以后才會用到,但沒有人看到它真正的商業價值。”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胥紅來說。
彼時,常州正在大力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胥紅來的“科幻夢”折射出的智能光芒,與常州的發展路徑不謀而合。盡管沒有人能保證行業前景一定光明,但常州給了胥紅來堅定的信心:提供3000平方米科研實驗室、數百萬研發啟動資金。
依托常州的產業基礎,公司從當地相關行業召集了一批高學歷人才,組建了穩定的研發團隊。
在國家“十二五”項目科技資金支撐、常州實驗室建設經費支持下,公司歷經4年研發出第一代腦電放大器,去年已更新到第四代。“常州供應鏈齊全、人才基礎雄厚、營商環境優良,當技術路線跑通了之后,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胥紅來說。
胥紅來的創新故事,正是江蘇勇攀創新高峰的真實寫照。
江蘇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較強的配套能力、具有強大承載力的創新企業集群、眾多高校和大院大所、良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江蘇各地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落地蘇州;無錫市梁溪區正在與省外科研單位共建太湖空天動力研究院、空天產業公共測試試驗中心等;南通如皋市與上海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上海開設5家、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科創飛地”……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南京、蘇州兩個“主承載區”,南京、環太湖、徐州三個科創圈,自貿試驗區與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等眾多節點,為“一帶兩極三圈多點”的創新布局帶來新氣象,呈現新圖景。
2024年,江蘇科技創新工作交出漂亮答卷——區域創新能力排名進至全國第二,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類項目人數、獲批上市創新藥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數等指標均居全國第一。目前,江蘇有研發人員117萬人,全國65%的院士、40%的國家級人才在蘇創新創業。《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指出,江蘇企業創新優勢顯著,在基礎研究展開系統布局、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的基礎上,產業發展動能愈發強勁。
2024年11月7日,全省科技大會暨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南京召開,表彰的2023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超41%的項目由45歲以下青年人才領銜。
站上潮頭,迎接未來
星海圖(蘇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是一家專注于打造“一腦多形”具身智能機器人的人工智能公司。
公司創始人兼CEO高繼揚出生于1992年,高中時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大四下學期,他在商湯科技實習,首次接觸到人工智能。他隱約感覺到這些技術將來可能會讓編程變得更簡單,能夠利用機器學習的力量來解決傳統編程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讓軟件能夠像人一樣學習和成長。于是,正規劃留學讀博的他定下了專攻方向——人工智能。
2018年,高繼揚從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畢業后,決定先去自動駕駛行業積累經驗,因為自動駕駛是以AI為核心的行業并且是最簡單形態的AI機器人,同時昭示了一個更廣闊的未來——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在實體化、應用化方面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它具體指的是智能系統或機器能夠通過感知和交互與環境進行實時互動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讓AI系統或機器人能夠在真實的物理環境中執行各種任務,像人一樣與環境進行交互。
在工作中,高繼揚鍛煉出了扎實的工程能力,形成了對具身智能Scaling Law的獨到見解,攢足了業內經驗。之后,他辭職創業,致力于研發通用具身智能體,并使其服務人類。
從春節到現在,要說什么最火,DeepSeek肯定是其中之一。自DeepSeek火出圈后,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紛紛追問:“為什么這一代AI創新企業沒有出在我們這兒?”蘇州并未多言,而是以實際行動加速夯實AI地基,培養創新土壤。
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蘇州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營收已突破2300億元,增速超20%。
2月14日,2025年“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推進大會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度行在蘇州舉辦。大會現場,00后獨臂男孩使用強腦科技的仿生手演奏鋼琴曲《大魚》,魔法原子旗下四足機器人MagicDog組成機器人版“舞獅隊”登臺獻舞,人形機器人MagicBot作為“特邀禮賓員”運送聘書……
這些實例生動地表明,機器人和人類共同生活的時代或許不遠了。
面向未來,江蘇始終保持澎湃的創新動力,牢牢站在科技發展與進步的潮頭。“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清單覆蓋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泰州等地區,涵蓋第三代半導體、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虛擬現實、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氫能、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未來網絡、量子科技12個產業領域。
拿空天產業來說,銀河航天、深藍航天等商業航天頭部企業落地南通,天兵科技在蘇州張家港落地火箭智能制造基地。2022年3月,我國首次批量研制的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02批衛星成功發射,其中一顆被命名為“南通一號”。無錫梁溪區布局商業火箭、衛星制造及應用、空間信息應用這3個相互關聯的百億元級產業,截至2024年7月底,已有40多家行業細分賽道的頭部企業落地,帶動近百家上下游企業集聚。
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充滿遐想與希望。翻開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4江蘇省未來產業發展報告》,一組組數據,印證江蘇大地的蓬勃“新”意:全省未來產業核心企業數量近1700家,營收總規模超5000億元;蘇錫常城市群在生物技術、先進通信等賽道優勢明顯,均位列全球未來城市(集群)前20強……
江蘇科技創新的澎湃浪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勇立潮頭、翻騰成勢,他們在量子計算賽道重構算法邊界,于生物醫藥實驗室突破合成生物學壁壘,更以“氫風”逐浪新能源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