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情緒形容成漩渦,在我看來再精準不過了。當你小心翼翼,祈禱不要觸碰到情緒紅線時,面對糟糕事物,緊繃的神經會讓你產生一種極度的抗拒,情緒無限放大。消極情緒到來時,你就像被扯進一股無形的漩渦之中,身心不受控制地隨著漩渦翻涌、沉陷、掙扎。我常常在這種情緒中用身心去感受,它的力量是怎樣形成的,然后靜靜地等待漩渦的消亡。我從最初的體無完膚,到鼻青臉腫、傷痕累累,最后終于可以毫發無損地從漩渦中迎風站立。
我的切身感悟是:當情緒來臨的時候,不要與它抗爭,懷揣一種“哦,你來啦,我看到你了”的心態,平和地與它共處。人生五味中,酸澀和苦也是調味劑呀。我們可以做此刻感興趣的事情,看會兒書,喝杯酒,聽首歌,哪怕號啕大哭或者放聲大叫。在我看來,真正情緒穩定的巨人,不是完全抑制自己情緒的外顯,而是能夠欣然接納隨情緒而來的真實反應,并且能夠與它握手言和。弗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它會以更丑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當我可以接納自己消極、痛苦、憤怒的情緒時,我欣喜地知道,以后的我不會被世俗定義為一個“沉默到心酸的成年人”了。以前的我做不到,怯懦、擔心、憂慮給我帶來一種低能量的羞恥感,總覺得這些想法會顯得我很沒有能力,內核很不穩定,但當我完成自己人生這一階段的“情緒”課題時,我突然轉念:我們的身體就像大海——可以包容無數體驗的存在,在自然規律中優勝劣汰,而大海從不定義它、排斥它。
“我曾一次又一次地救自己于水火之中。”這是我去年發過的一條朋友圈,我覺得很貼切地描述了我每一次掙扎向上生長的感受。我也曾經依靠過旁人,想要借助外力掙脫情緒的束縛,但是在杯觥交錯之后,留下一地落寞的雞毛,還需我收拾殘局。我不否認朋友、家人給我帶來的片刻包容和溫暖,但是心境似乎沒有得到任何改變。這樣的假性救贖維持了幾個月后,我才發覺,所有的自我成長和破繭都依賴不了任何人。只要不在低迷中躺平,擁有一顆向上生長的心,漩渦終究會消亡,身體這片炙熱而飽滿的土地上,終究會長出自由、浪漫、優雅的花蕾。
我把很喜歡的一段話送給自己,也送給你——“只有自己會接住自己所有的敏感和需求,并投以完完全全的熱忱與偏愛,那些敏感和經歷構成了現在的我,當我摸到臉頰的熱淚,我仿佛看到自己過去的二十年,看到堅硬外殼的縫隙,此時此刻的我是如此幸運,又如此幸福。”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