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余年來,克拉拉·蔡特金這個名字,一直同三八國際婦女節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在她的倡議下,全世界婦女有了自己的節日。
克拉拉·蔡特金是唯一一位與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三位革命領袖共過事,并且受到他們高度評價的女性,她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
受家庭影響,自幼向往平等與正義
1857年7月5日,克拉拉·埃斯納出生于德國薩克森州的魏德勞鎮,在家中排行老大。父親是鄉村教師,母親是活躍的婦女運動倡導者。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熏陶下,克拉拉自幼便對平等和正義有了朦朧的感知。
童年的克拉拉,生性活潑開朗,像一只靈動的小鹿,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奔跑嬉戲。不過,每當她翻開書本,整個人就會瞬間安靜下來。她很早就開始涉獵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和席勒的作品,還會把一些經典篇章誦讀給小伙伴們聽,引領他們一同感受文學的魅力。
除了文學,由于母親經常給她講歐洲人民反抗壓迫的歷史故事,克拉拉對歷史也有了濃厚的興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克拉拉面前徐徐展開,那些為了民族解放和自由而赴湯蹈火的英雄形象深深震撼了她的心靈,點燃了她對正義與自由的向往。
克拉拉的父母經常向孩子們講述底層人民的艱辛生活,還帶著他們走訪貧困家庭,或是前往救濟院,為那些饑寒交迫的人送去溫暖。在那里,克拉拉看到了生活的殘酷:一個個被重擔壓彎的身軀,一張張飽經滄桑的面容,一雙雙黯淡無光的眼睛。這樣的景象刺痛了她的心,讓她對那些養尊處優、無所事事的貴族產生了強烈的憎惡。
對克拉拉影響最為深遠的,當數施密特女士和她創辦的女子師范學校。在那個年代,克拉拉在完成鄉村學校的基礎教育后,因為性別限制,無法進入公辦高等院校學習。母親便帶著她找到了施密特,施密特對這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兒非常認可。于是,1874年,十七歲的克拉拉,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踏入了施密特創辦的女子師范學校。
施密特是當時女權運動的領袖,創辦這所學校,旨在為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推動婦女解放事業的發展。對于克拉拉來說,施密特不僅是知識的引路人,更是她投身婦女解放運動的啟蒙導師。
在女子師范學校的四年時光里,克拉拉廣泛涉獵文學、哲學等領域的書籍,接觸到傅立葉、歐文等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家的著作,還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激進知識分子。
和俄國革命者相知,為理想不惜離家出走
在克拉拉的朋友里,有一位名叫奧西勃·蔡特金的青年。他出身俄國的富裕家庭,因為投身民粹派運動(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實際開端)而被沙皇警察追捕,不得不長期流亡國外。他在德國半工半讀,靠做細木工維持生計。然而,即使生活如此艱難,他仍積極投身德國社會主義運動。
奧西勃向克拉拉講述俄國工人和農民的悲慘遭遇、沙皇專制制度的殘暴。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吸引著克拉拉,克拉拉為勞動大眾謀幸福的堅定決心,同樣讓奧西勃贊賞有加。他們雖生長在不同的國度,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殊途同歸。這份共同的追求,如同一根堅韌的紐帶,將二人的心緊緊相連。
但是,克拉拉的選擇遭到了母親和師長的強烈反對,他們期望她成為資產階級上層社會的知識女性,而非一貧如洗的外國流浪漢的妻子。面對母親和師長苦口婆心的勸說,克拉拉痛苦萬分。她試圖與他們爭辯,渴望得到理解,可一切都是徒勞。
1879年春,奧西勃因被懷疑私運禁書及外國僑民身份,被驅逐出境。當晚,克拉拉和朋友們送別奧西勃,離別的痛苦如潮水般淹沒了他們。此后,克拉拉在痛苦的等待中,終于明白自己與奧西勃已無法分離。1881年初,在理想與親情的艱難抉擇中,克拉拉含著淚,提著裝有幾件衣服的小箱子,毅然走出家門,踏上追尋奧西勃的路途。
尋找奧西勃的過程充滿艱辛??死仁锹犅剨W西勃在奧地利,于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她來到奧地利。然而,奧西勃其實并不在奧地利,他已經又被驅逐了。為了生存,克拉拉在一個工廠主家中做了一段時間的家庭教師。隨后,她南下意大利,繼續漫長的尋覓。漂泊的生活沒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使她愈發堅強。
1882年,克拉拉收到奧西勃從法國巴黎寄來的信。她欣喜萬分,決定去巴黎與奧西勃相見。在巴黎貧民區一間破舊的房子里,她終于與奧西勃重逢。兩人互訴流亡經歷與思念之情,決心相伴終身。為保留克拉拉的德國國籍,他們沒有舉辦結婚儀式,當然更沒有奢華的裝飾與盛大的宴會。從此,克拉拉改用奧西勃的姓,稱克拉拉·蔡特金。
婚后的生活貧寒卻幸福。1883年,兩人的第一個孩子瑪克西姆出生,1885年,第二個孩子康斯坦丁降臨。為了維持生計,夫婦倆為社會主義刊物撰寫文章,翻譯作品,克拉拉還兼職做家庭教師。即便如此,生活依舊捉襟見肘,甚至一次因稿費未到,他們無法按時交付房租,一家人遭到房主驅趕,所有財產被沒收,只能流落街頭,幸得一位俄國僑民相助,才得以暫時安頓下來。由于長期過著貧困而充滿壓力的生活,奧西勃的身體逐漸變得虛弱,最終感染了肺結核。1889年,奧西勃因肺結核引發并發癥去世,克拉拉一度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問道恩格斯,提出創立三八國際婦女節
彼時,歐洲大地正處于工業化的狂飆突進之中。然而,在這繁華喧囂的背后,是無數工人階級,尤其是女性工人所遭受的深重苦難。為了微薄的薪水,她們不得不每日在工廠中勞作十幾個小時,卻只能換來男性工友幾分之一的報酬。不僅如此,她們還被剝奪了最基本的選舉權,無法在社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巴黎,克拉拉結識了許多著名的社會主義者,如《國際歌》的詞作者歐仁·鮑狄埃、馬克思的長女燕妮和次女勞拉。她曾與燕妮、勞拉一同參加巴黎工人群眾的示威游行,散發傳單,在法國勞動婦女中宣傳鼓動,號召她們支持社會主義運動。
當時,克拉拉已然成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內的一名活躍分子(1881年,克拉拉加入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并肩負起黨內婦女組織的領導重任。她如饑似渴地研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尤其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書中對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從屬地位的深刻剖析,引發了她強烈的共鳴。
1886年,經人介紹,克拉拉滿懷崇敬與期待前往倫敦拜訪已近暮年的恩格斯。在數小時的深入交談中,恩格斯向克拉拉細致闡述了他對女性在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所遭受特殊剝削的看法。這番話如醍醐灌頂,讓克拉拉深受啟發。此后,克拉拉在德國工人階級中不遺余力地宣傳恩格斯的理論,并拿起筆,撰寫了一篇又一篇激昂的文章,呼吁廣大婦女勇敢地投身工人運動。恩格斯得知后大為贊賞,特意給她寫信鼓勵道:“你正以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理論,無產階級革命需要像你這樣有勇氣、有擔當的女性。”
1891年,在德國社會民主黨(1890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改稱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大力支持下,克拉拉創辦婦女刊物《平等報》,并擔任編輯長達二十五年之久。到20世紀初,《平等報》的發行量已飆升至十二萬份,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當之無愧的重要陣地,婦女運動也在該報的影響之下逐步走上正軌。
1908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圍繞婦女是否應該擁有選舉權展開激烈討論。克拉拉帶領婦女組織在全國范圍內發動了數千名女性工人支持女性獲得選舉權,可保守派的反對聲也十分強烈。黨內一名資深領導人甚至私下對克拉拉說:“克拉拉,你太理想化了。婦女只適合在家照顧孩子,她們根本無法勝任政治活動。”
面對如此打壓,克拉拉沒有退縮,她開始在德國各地展開巡回演講,號召更多女性工人為自己的權利而戰。在一次演講中,有反對者試圖沖上講臺阻止她發言,甚至瘋狂地砸碎窗戶玻璃以制造混亂。但克拉拉絲毫不為所動,她站在破碎的窗戶前,對著在場的聽眾高聲吶喊:“正因為我們被剝奪了發聲的權利,我們才更需要抗爭!婦女的解放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正如克拉拉所期望的,婦女解放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如野火般迅速傳播,1909年3月8日,遠在美國芝加哥的女工毅然舉行大規模罷工。她們走上街頭,高舉著標語,要求得到與男性平等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勞動婦女有組織的群眾斗爭,罷工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同情和響應,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此次重大勝利,讓克拉拉敏銳地察覺到婦女進一步獲得解放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在1910年于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上,她滿懷豪情地提出:“以每年的3月8日作為全世界婦女的斗爭日?!边@一建議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擁護。從此,三八婦女節成為世界婦女爭取解放的光輝節日。
1911年3月8日,第一個國際婦女節在奧地利、丹麥、德國、瑞士等國盛大舉行??死H自領導了德國的婦女節活動。這一天,可謂充滿挑戰與艱辛。許多工廠老板得知女工計劃罷工后,提前關閉了工廠,并威脅要開除參與游行的工人。在漢堡,警方試圖驅散游行隊伍,克拉拉和幾位組織者被短暫逮捕。在獄中,克拉拉依然意志堅定,毫不妥協:“婦女節的聲音不會因為鐵窗而消失!我們今天的斗爭,是為了所有被壓迫的姐妹,為了明天更光明的未來!”這番言論被傳出后,引發了更多女性工人的支持,婦女節的影響力因此迅速擴大。克拉拉也因在婦女運動中做出的杰出貢獻,被當之無愧地譽為“國際婦女運動之母”。
自此,每年的3月8日真正成為全世界女性為爭取平等、權利和尊嚴而勇敢發聲的神圣時刻。晚年的克拉拉在回憶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時,感慨萬千地說道:“那一天,我站在哥本哈根的會場,雖然四周充斥著反對的聲音,但我知道,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斗爭,而是千百萬女性的吶喊。三八婦女節的誕生,是我們共同的勝利?!?/p>
在會場走廊初識列寧,革命友誼有分歧更有共鳴
克拉拉與革命領袖列寧的關系也頗受矚目。他們的友誼如交響樂般跌宕起伏,夾雜著分歧與共鳴,最終在共同的理想中升華。
早在1907年赴德國斯圖加特參加國際社會主義者大會時,克拉拉便認識了列寧。當時,克拉拉看到一位瘦削的俄國人站在臺上,目光如炬,正在剖析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會場彌漫著濃重的煙草味與激烈辯論的火藥氣息。會后,兩人在走廊相遇。俄國人向她伸出右手,微笑著打招呼:“您好!聽說您是婦女運動的領軍人物,我是弗拉基米爾·列寧,很高興認識您。”克拉拉回敬道:“我知道您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別忘了,婦女占了工人階級的一半。”兩人相視而笑,在初次交談中種下了友誼的種子。
然而,友誼的成長并非一帆風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在歐洲大陸響起??死翡J地意識到,這場戰爭并非如各國政府所宣傳的那樣,是“為保衛國家利益而戰”,而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瓜分世界的殘酷爭斗。更令克拉拉震驚的是,歐洲大多數社會主義政黨,包括她所屬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竟然都背叛了國際主義原則,投票支持本國政府的戰爭預算。面對這種普遍的妥協與沉默,克拉拉怒不可遏。她堅決站出來反對,并召集同志籌備反戰斗爭。在一次與列寧的通信中,克拉拉滿懷悲憤地寫道:“德國的同志們已經忘記了他們的誓言。我只能為那些犧牲的婦女和兒童發聲。”列寧的回信十分冷峻:“同志,不要依賴那些已經腐朽的力量。革命將由新的先鋒隊完成?!眱扇藢馉幉呗缘姆制绯跻姸四???死鼉A向于通過國際組織內部改革修補裂痕;列寧則主張徹底決裂,用激進方式推動變革。
為了發出自己的聲音,1915年,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克拉拉在瑞士秘密組織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反戰會議。會上,克拉拉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講,高呼婦女必須成為反戰斗爭的先鋒,因為她們是戰爭的最大受害者,也是潛在的強大力量。她堅定地指出:“戰爭是帝國主義的產物,是資本家用來壓榨工人階級的工具。只有推翻資本主義,才能終結戰爭。”然而,這一行動激起了列寧的不滿。他在信中直言批評:“婦女問題無法脫離無產階級的整體斗爭。任何形式的獨立行動都可能削弱革命的力量?!笨死敛煌俗尩鼗負簦骸傲袑幫荆鲆暳藡D女遭受的雙重壓迫。她們不僅是革命的助手,更是革命的主力。您的立場讓我懷疑,是否還有男性沙文主義的影子。”這場爭論愈發激烈,折射出兩人對婦女解放與階級斗爭關系的深層分歧。
盡管如此,克拉拉和列寧在更大的目標上始終保持一致。1917年俄國革命的勝利為列寧提供了驗證自己理論的舞臺。他在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中設立婦女部,推動了一系列激進的改革,如廢除包辦婚姻、墮胎合法化以及普及女性教育??死弥?,內心復雜而矛盾。在寫給列寧的信中,她既表達了欣賞,也有所保留:“您終于為婦女解放邁出了實際的一步,這讓我深感鼓舞。但革命的成果需要全社會共同守護,任何壓制都會成為隱患?!绷袑幍幕匦乓蝗缂韧睾啙崳骸巴?,革命本身就是最好的守護者?!?/p>
1923年,克拉拉與列寧最后一次在共產國際會議上見面。此時的列寧因健康狀況惡化,面容憔悴,但談到革命時,他依然目光炯炯。當克拉拉提到德國工人運動的困境與婦女運動的新契機時,列寧輕聲說道:“克拉拉,您的堅持是正確的,但您的道路太過曲折。”克拉拉微笑答道:“而您的道路,太過冷峻。但我們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奮斗,不是嗎?”這次,兩人的對話中少了針鋒相對,多了一份彼此理解的溫暖。
1924年1月21日,列寧去世??死動嵄慈f分,她親自前往蘇聯,護送列寧的靈柩從哥爾克村前往莫斯科工會大廈圓柱大廳,并為列寧守靈,還在《真理報》上發表悼念列寧的文章。她寫道:“列寧同志的離世,不僅是我個人的失落,也是整個革命的損失。我們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革命領袖,他的思想將永遠指導我們前行?!?/p>
不懼希特勒的死亡威脅,在德國國會發表反法西斯演說
戰時的德國對言論自由進行了嚴厲的壓制,克拉拉的反戰立場讓她成為當局的眼中釘。1916年,克拉拉因反戰宣傳被捕,并被判處監禁。在獄中,她通過書信和文章與外界保持聯系,繼續傳播反戰理念。兩年后,一戰結束,德國陷入政治危機與經濟蕭條的旋渦之中,失業與貧困激化了社會矛盾。克拉拉毅然退出德國社會民主黨,與革命家羅莎·盧森堡等人共同創立了德國共產黨。與此同時,納粹黨(即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崛起,希特勒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反猶宣傳不斷煽動民眾。德國的民主制度搖搖欲墜,納粹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社會氣氛空前緊張。
克拉拉晚年大多數時間生活在蘇聯。1932年8月30日,德國將召開國會會議。根據傳統,國會中最年長的議員擔任會議的主持人。這次,這個角色落到了彼時已經七十五歲的克拉拉身上。克拉拉從莫斯科返回柏林,主持國會開幕式。
當日,國會大廈內氣氛劍拔弩張。納粹黨領導人希特勒甚至公開揚言,如果克拉拉敢來主持會議,就將她置于死地。克拉拉不管這些,這位年邁的戰士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走入國會大廳。這是她的最后一次公開露面,也是她用生命捍衛信仰的最后一戰。
克拉拉登上國會發言席,會場中充滿了壓抑的氣息。納粹黨議員的目光如同鋒利的刀刃,似乎在試圖使她噤聲??死陨硢〉穆曇糸_場:“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轉折點。法西斯主義的黑暗浪潮正在侵蝕我們的民主、我們的自由和我們的尊嚴。如果我們不奮起抗爭,德國將陷入無底的深淵!”
在接下來的演講中,克拉拉揭露了法西斯主義的真實面目。她直言,納粹黨不過是資本家鎮壓工人階級的工具,其承諾的繁榮只是用謊言包裝的毀滅計劃。她毫不避諱地批評希特勒,指責他通過煽動仇恨和恐懼綁架了德國的未來。
大廳里靜得可怕。有人因為她的勇氣而低下頭,也有人因為她的直言而憤怒不已,更多的人被她的發言打動。演講結束后,克拉拉緩緩走下發言席,人們目送她離開。這一天的演講,成為德國國會對抗法西斯主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它不僅是一篇政治宣言,更是一次對抗暴政的靈魂呼喚。
1933年,早已對婦女解放運動深惡痛絕的希特勒上臺后,馬上禁止在德國慶祝婦女節,并取消了婦女的選舉權。在黨代會上,希特勒曾說:“黨的任何基層組織中,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職位,也不能讓女人擔任……我敢說,百分之九十九的討論議題都是男人的事務,女人是沒這份判斷力的。”接著,他又說:“德意志婦女總的來說還是想做妻子和母親。她們并不想當同志,而那些赤色的為人民造福者卻試圖使自己和她們都相信這一點。她們并不盼望去工廠當工人,并不盼望擔任公職或者做議員,而是更愿意有一個舒適的家、一個可愛的男人,還有一群幸福的孩子?!毙麄鞑坎块L戈培爾更是心照不宣地對外宣布:“議會民主的陰謀詭計左右了德國政治,我們讓婦女遠遠避開,不是因為我們不尊重婦女,而是因為我們太尊重她們了!”
相反,在蘇聯,克拉拉受到了高度的尊重和熱情的接待。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接見克拉拉,兩人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前景和婦女解放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談持續了很長時間。會談結束后,克拉拉顯得有些疲憊。斯大林注意到她的虛弱狀態,關切地說:“克拉拉,你的智慧和斗志讓人敬佩,但也要保重身體,革命需要你?!彪S即為她倒了一杯熱茶。
這次會面后,斯大林便對克拉拉的健康狀況格外關心。他特意命工作人員為克拉拉的住處增添取暖設備,并安排醫生定期為她檢查身體,以確保她的療養環境更加舒適。此外,他還送給克拉拉一件羊毛披肩,表達自己的關懷之情。克拉拉收到披肩后非常感動,稱這不僅是一份溫暖的禮物,更是革命同志間深厚情誼的象征。
克拉拉晚年的一次生日,斯大林還曾派人送去鮮花和書籍作為生日禮物。書籍中附有一張斯大林手寫的卡片:“克拉拉,你的智慧和斗志永遠是我們的燈塔,愿你健康長壽,為革命繼續貢獻力量。”克拉拉收到這份禮物后淚流滿面,她對身邊的朋友說道:“革命需要堅強,但革命者也需要關懷和理解。”
1933年6月20日,克拉拉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家療養院中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六歲。她的逝世引發了廣泛的哀悼,為她舉行的葬禮成為一場規模空前的革命紀念儀式。
克拉拉的骨灰安葬在莫斯科紅場的克里姆林宮墻下,成為被安葬在這里的為數不多的幾位女性之一。葬禮當天,數十萬名群眾涌上街頭,送別這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婦女解放事業奮斗終身的偉大革命者。斯大林親自參加葬禮,他神情嚴肅,對身邊的人說道:“克拉拉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她的逝去是我們的損失,但她的思想將永遠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