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早年專攻經濟,近50 歲轉行,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1946 年12 月,周有光(見圖,青年時期)被派到美國工作,好友何廉常來找他談天說地。有一天,何廉一臉神秘地告訴周有光:愛因斯坦就在他的學校,聽說他最近閑得很,特想找人聊天。周有光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愛因斯坦,那可是科學界如雷貫耳的名字,他的相對論顛覆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此刻,周有光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渴望,期待與這位科學巨匠面對面交流。
懷揣著緊張與期待,周有光踏上了前往普林斯頓大學的行程。一路上,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愛因斯坦的形象,心中默默想著見面時要說些什么。終于,他站在了愛因斯坦的面前。
愛因斯坦親切的笑容,瞬間驅散了周有光心中的緊張。眼前的這位科學巨匠,衣著樸素隨意,與周有光的西裝革履截然不同。二人的對話從紐約街頭的繁華景象,到當時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再到美國社會的種種現象……愛因斯坦的每一句話都蘊含著對世界獨特的洞察,他的見解深入淺出,讓周有光深受啟發。周有光則講述自己在銀行工作中的見聞與感悟。愛因斯坦的隨和與謙遜讓周有光備感親切,兩人如相識已久的老友,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然而,周有光心中也有一絲遺憾:由于兩人專業領域不同,一個是研究宇宙奧秘的物理學家,一個是鉆研經濟規律的銀行家,他們的交談未能深入到學術層面,更多的是輕松愉快地閑聊。
后來,周有光又一次拜訪了愛因斯坦。同樣的場景、同樣輕松愉快地交談。愛因斯坦的那種突破傳統引領時代的思維方式,給周有光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摘自《人民政協報》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