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超市結賬、機場安檢,還是食堂打飯,似乎你總能“幸運”地選到最慢的那一隊。最費解的是,等你換到以為比較快的隊伍時,原本的快隊也會變慢。
隊伍慢,也許是心理作用。除極端個例以外,排到“快隊”更多是個概率問題。商場里有五個隊伍,你排到快隊的概率就只有“五分之一”,當隊伍變多,這個概率還會進一步變小。在概率的基礎上,你還可能會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響,這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容易為人注意的,往往是極少數幸存者,而當你只關注這少量樣本、忽略樣本背后隱藏的關鍵信息時,得到的結論可能就會與實際情況不相符。
最快的隊伍就是極少數的“幸存者”。在同一時間,最快的隊伍只會有一個。每當注意到其他的隊伍變得快了,就會對這個信號格外敏感。幾次下來,認知也會慢慢累積,給你一種“你的隊伍大多數情況很慢”的錯覺。
同理,不帶傘就會下雨、一逃課就被點名等也是一種錯誤關聯,即俗稱的“倒霉定律”。
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排隊,而在于“等待”。麻省理工大學的一項實驗表明,人們認為自己排隊消耗的時長,比實際耗時平均高出36% 。在感到無聊或痛苦時,大家會下意識覺得時間被拉長。就像常說的“快樂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周末還沒怎么玩就過去了,而上班半天就度日如年。
(據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