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何凱文考研成績造假之后,又有“考研名師”塌了房?
據荔枝新聞報道,近日,有網友發現“考研名師”田靜已經在社交平臺上悄悄刪除了“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畢業院校信息。此前,田靜曾因與其他考研名師同時參與“英語一”考試,過后又以“未答題僅看題”為由拒絕公布成績,引發爭議。風波尚未平息,又爆出這樣看似心虛的舉動,難免讓輿論有所猜測。
這幾年,趁著研究生持續擴招的政策東風,考研教培行業可謂一時風頭無兩。除了高速擴張的市場規模和令人咋舌的營收利潤,更出現了一批履歷光鮮的“考研名師”,有的坐擁幾百萬粉絲,在廣大學子中近乎是“神一樣”的存在,影響力可比高校里的研究生導師們高多了。
不過,這場始于何凱文成績造假的鬧劇,已然撕開了考研培訓行業精心編織的“皇帝新衣”。
“考研名師”,本質上是教育市場化的產物。名校出身、履歷豐富、人脈廣博……這些標簽,充分滿足了一些學生和家長對“精英導師”的想象,卻少有人去核實求證。造假被追責的成本足夠低、收益卻足夠豐盛,自然有一批“田靜”們甘愿鋌而走險。
此前有媒體披露,考研機構課程研發投入僅占營收的10%至15%,而營銷支出占比突破50%,打造出一個只屬于少數幸存者的繭房。
虛假宣傳是教培行業公認的頑疾,如果把希望寄托于少數熱心網友的“檢索發現”,又或者止于涉事“名師”自行退圈謝罪,多少有點治標不治本。如何在制度層面杜絕這種投機取巧的行徑,切實保護廣大學子的利益,還有不少探索的空間。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