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時代中國文化復興的浪潮中,民族歌劇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橋梁,既迎來機遇也面臨挑戰。深入探討民族歌劇的融合發展之路,剖析其在文化傳承、藝術推廣、產業化及國際交流中的核心價值,同時揭示創作思路、人才儲備、技術創新等層面的難題。通過創新性發展,民族歌劇不僅可夯實文化自信,還能助力藝術普及和文化產業的繁榮。
[關" 鍵" 詞] 新時代;民族歌劇;融創發展;文化傳承;藝術創新
引言
民族歌劇的融創發展,是巧妙融合傳統藝術精華與現代演繹手法的一種創新路徑。通過這種融合,民族歌劇不僅能滿足當代觀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還能在文化產業拓展與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盡管其蘊含巨大潛力,但民族歌劇的發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創作理念陳舊、專業人才匱乏,以及現代技術應用困境等。
一、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的融創發展意義
(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橋梁
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融合戲曲、民歌及民間故事等經典元素,并經過現代化創新處理,民族歌劇展現出與當代觀眾審美相契合的嶄新面貌,彰顯了文化的包容與創新。具體而言,民族歌劇巧妙地將戲曲、民歌等經典元素與現代藝術手法相結合,既夯實了文化根基,又打破了傳統形式的桎梏。例如,借助現代音響技術增強傳統京劇唱腔的層次感,同時運用現代設計理念,為舞臺布景與人物服飾注入更強烈的視覺沖擊。更為重要的是,民族歌劇的創新并不局限于視聽藝術的革新,更致力于通過藝術創作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詮釋與創意表達,民族歌劇展現了民族文化的深邃內涵,更在情感與思想上與觀眾產生共鳴。它以現代視角重述傳統故事,將歷史與現實、傳統與創新完美融合,使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璀璨的生機。
(二)藝術普及與教育的載體
民族歌劇不僅代表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更承擔著藝術教育的重任,對于提升公眾的藝術鑒賞力和審美素養具有顯著影響。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多樣的藝術形式,民族歌劇為藝術教育搭建了一個易于理解的教育平臺。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民族歌劇的引入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通過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元藝術表現,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進而深化他們對藝術多樣性與內涵的認知[1]。此外,民族歌劇也積極融入社區,通過各類演出、講座及工作坊,普及藝術教育,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并增強其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同時,隨著藝術教育的廣泛推廣,民族歌劇已成為培養年輕藝術人才的重要搖籃,通過與劇團的緊密合作,助力學生提升自我,并孕育出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藝術精英。
(三)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在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的今天,民族歌劇通過產業化運營,為整個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內容,滿足了相關產業鏈的需求,更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整體創新與發展。具體而言,民族歌劇的制作與演出涵蓋音樂創作、舞臺設計、演員培訓、服裝道具制作等諸多環節,為文化產業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也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收益。特別是在舞臺設計、燈光音響技術等方面,民族歌劇借助現代科技,有力地豐富了歌劇演出效果。每一場精彩的民族歌劇演出,背后都離不開強大的技術支持,這無疑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成熟,觀眾對藝術表演的需求日趨個性化、創新化和多元化。民族歌劇通過現代化的演出形式和市場運營,不僅提升了觀眾的文化消費層次,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進一步拓展,如線上演出觀賞、文化衍生品開發等,這些都是民族歌劇產業化進程中的新亮點。
(四)國際文化交流的名片
民族歌劇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者,通過演出、講座等多元活動,外國觀眾可以沉醉于中國民族音樂、舞蹈與戲劇之中,更深刻地體悟中國傳統文化背后的哲學智慧、歷史脈絡與民族情懷。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歌劇已成為中國文化外交中的亮麗名片。其世界巡演和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更提升了中國在全球文化領域中的影響力[2]。通過精彩演繹中國經典故事與傳說,民族歌劇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彩形式與深刻內涵,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與贊賞。在此過程中,民族歌劇不僅架起了文化溝通的橋梁,更彰顯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雄厚底蘊,推動了文化外交向縱深發展。以藝術為媒,民族歌劇正助力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的深度交流,擴大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輻射力。
二、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在融創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一)創作理念與市場需求的脫節
傳統民族歌劇多依賴于經典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英雄人物,這些文化符號雖具有強烈的代表性,但顯得單一陳舊,無法滿足當代觀眾對創新和多樣化的藝術追求。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期待藝術作品能更加開放,充滿個性化,并反映社會的復雜性及多元思想情感。然而,傳統創作理念常忽視這一需求,過度依賴傳統題材,未關注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這不僅會引發觀眾審美疲勞,還會使民族歌劇藝術創作面臨邊緣化的風險。此外,其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也未能與時俱進,仍受傳統框架束縛,如在音樂、舞臺設計及表演技巧上缺乏對現代科技與審美趨勢的融入。信息時代下,觀眾接受度和藝術審美日益多元化,這就導致民族歌劇的傳統元素和創作方式愈顯陳舊,缺乏吸引力。
(二)專業人才與團隊建設的不足
民族歌劇的創作涉及劇本、音樂、表演藝術等多個專業維度,而各領域專才均顯不足。以編劇為例,其既要深掘和傳承民族文化精髓,又需兼具現代藝術視角,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審美融合。然而,目前兼具民族傳統底蘊與現代創作能力的編導人才鳳毛麟角,導致創作方向混沌,難以創作出既承襲傳統又觸動現代觀眾的作品。同時,民族歌劇的演員隊伍深受人才流失與培訓匱乏的雙重困擾。所以民族歌劇演員須兼備扎實的歌唱、舞蹈與戲劇表演功底,此類復合型人才培養周期長、投入大。眾多潛力新秀因而轉投他域,令民族歌劇在演員選拔與培養上舉步維艱。而劇組間協作不緊密、團隊精神匱乏,更使人才培養困境雪上加霜。民族歌劇創作不僅依賴各專業人才的齊心協力,更要求他們具備跨界合作能力,但現狀往往難以如愿。
(三)技術創新與藝術融合的難題
技術進步為藝術創作領域帶來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革新手段,然而,將這些技術與民族歌劇相融合卻面臨重重挑戰。民族歌劇注重音樂、舞蹈、表演與道具的和諧統一,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表現形式是其魅力所在。但現代技術傾向于突出視聽效果,可能會干擾傳統藝術形式的表達,導致藝術與技術之間失衡[3]。例如,運用全息投影提升舞臺效果的同時,可能會削弱傳統歌劇中細膩的表演與舞臺設計的情感傳遞,從而影響藝術品質。再者,高昂的技術成本和技術瓶頸也是難以回避的問題[4]。盡管科技為民族歌劇注入了新活力,但資金投入巨大,且實際應用中技術和藝術的融合常受限制。
(四)資金投入與回報機制的不完善
當前,民族歌劇正面臨著資金投入方面的嚴峻挑戰,尤其是在政府資助和社會投資上顯得力不從心。這種藝術形式往往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以支撐其大規模制作與高品質演出。然而,現有資金支持存在諸多限制,如政府預算有限,而社會資本因民族歌劇投資回報周期長、穩定性差、風險高而持謹慎態度。即便某些作品藝術價值極高,但市場化不足也會導致經濟與社會回報不成正比,使資金匱乏問題愈發嚴重。同時,民族歌劇的盈利模式缺乏創新,如衍生品、版權等收入渠道未被有效開發,不僅影響團隊持續發展,也阻礙了產業化的步伐。投資者興趣索然,主要因為盈利模式不明確且成本回收周期長[5]。票房、贊助等商業化途徑的開發不足,使資金鏈脆弱,進而威脅到創作與演出的連貫性。
三、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的融創發展路徑
(一)創新創作理念與題材選擇
為滿足新時代對民族歌劇的藝術需求,創作團隊應積極尋求跨界合作,邀請電影導演、舞臺設計師、現代舞蹈家等各領域的藝術家共同參與,將多元化藝術元素融入民族歌劇中,從而打破陳規,為其注入新活力。在題材上,應聚焦社會熱點、時代變遷及普通人的故事,創作出更多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如現代都市生活、環保議題、青年文化等,以此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社會緊密相連,并吸引年輕觀眾。同時,加強國際化交流也是關鍵,即與國際歌劇界深入合作,汲取國外的先進理念與技法,學習西方歌劇的表現技巧和現代化舞臺技術。例如,借鑒西方歌劇的戲劇化結構、現代化舞臺調度,以及多媒體技術,以推動民族歌劇的多元化發展。此外,還可嘗試融入跨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全球視野的作品,提升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6]。在創新過程中,需平衡本土化與國際化,既要堅守中國文化精髓,發掘和弘揚民族音樂、戲曲等傳統藝術,又要在呈現手法和表現形式上注入現代科技、創新思維和全球化元素,以滿足全球觀眾的多樣化需求。
(二)加強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
民族歌劇的持續發展,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至關重要。為解決人才短缺問題,需構建多元化、全面性的培養體系。如,在高校開設民族歌劇專業課程,針對編劇、導演和音樂創作等領域培育新人才。課程內容應融合傳統知識與現代技巧,拓寬學生的視野,并提升學生的多元化表現能力。同時,通過專業培訓班、大師講堂、學術交流等活動,匯聚國內外藝術大師與學者,以分享與指導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和專業素養[7]。在團隊建設上,應優化結構,強化協作,通過項目組、跨領域合作等模式,促進團隊成員間的緊密配合,使創作更加順暢高效。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團隊勇于創新,積極獻策,為作品提質貢獻力量。例如,設立創作獎和團隊榮譽,點燃團隊的創新火花和集體榮譽感[8]。此外,傳承與創新需并駕齊驅。在育才建隊過程中,應珍視老藝術家的傳承作用,以防傳統藝術精髓流失。通過師徒傳承、工作坊、藝術傳習等方式,讓新生代藝術家在實踐中汲取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養分,同時,以集體創作加強代際交流,消除隔閡。
(三)推動技術創新與藝術融合
現代科技手段在推動民族歌劇發展進程中具有關鍵性的意義。為了提升民族歌劇的舞臺效果,必須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積極引進并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及全息投影等尖端科技。這些現代科技能夠助力舞臺呈現更加炫目的視覺效果,進而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賞體驗。例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造出動態多變的場景背景,使歌劇故事的空間展現更加豐富立體;全息投影技術能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視覺盛宴,從而增強歌劇作品的表現力與視覺沖擊力。然而,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民族歌劇的藝術本質。創作團隊在應用現代科技時,必須始終保持藝術表達的純粹性與深度,確保科技手段能夠強化歌劇的情感傳遞,而非僅僅追求表面的視覺炫目。例如,可利用數字化技術來精準重現傳統戲曲元素,如復雜的道具、華美的服飾,以及精美的舞臺布景,這樣既能展現現代科技的魅力,又能傳承和弘揚民族藝術的精髓[9]。此外,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還須充分考慮觀眾的接受度,確保科技的應用不會過度干擾觀眾對傳統藝術形式的情感體驗。
(四)完善資金投入與回報機制
在新時代,推動民族歌劇蓬勃發展的核心舉措在于拓寬資金來源,這就需要政府通過文化產業專項基金、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還需積極吸納企業與社會資本,共同為民族歌劇的繁榮注入活力[10]。同時,應設立特定基金,專注于支持杰出的民族歌劇項目,特別是在重大文化創新工程中,為其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在回報機制方面,必須尋求多元化盈利途徑,除了傳統的票房收入,還應探索版權運營、衍生品開發等新模式,如將精品歌劇制作成紀錄片、數字音像產品,通過網絡直播等現代化手段拓寬傳播渠道,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重增值。此外,透明的財務管理與監督體系是保障各方利益的關鍵,它能夠增強投資信心,吸引更多資源投入[11]。還應建立全面的風險評估機制,幫助投資者科學決策,降低投資風險。
結束語
民族歌劇在現代化征程中既傳承與革新了傳統文化,又在藝術教育、文化產業及國際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盡管如此,其在創作思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及資金投入等方面仍面臨諸多考驗。未來,民族歌劇亟需持續探索創新的藝術形式,以推動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深化跨文化溝通,進而夯實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周彥.漢秀版歌劇《洪湖赤衛隊》:守正創新的科技藝術融合[J].戲劇之家,2024(32):16-17.
[2]陳少聰.探討中國民族歌劇發展中的藝術特色與創新[J].戲劇之家,2024(30):28-30.
[3]宋長青.歌劇《賀綠汀》的戲劇沖突分析[J].四川戲劇,2024(10):72-75.
[4]胡麗.中國民族歌劇演唱中如何通過聲音塑造劇中人物形象:以《就在山水間》為例[J].民族音樂,2024(5):13-15.
[5]馬利利.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創新實踐與藝術思考[J].中國戲劇,2024(10):26-28.
[6]呂宏偉.從歌劇《沂蒙山》看中國民族歌劇發展新航向[J].中國戲劇,2024(10):29-30.
[7]蘇丹.歌劇選段《仰長天,淚如雨下》演唱風格分析[J].藝術評鑒,2024(17):13-18.
[8]田瀅.民族歌劇《原野》中金子的音樂人物塑造[J].戲劇文學,2024(9):128-132.
[9]戰春林.中國民族歌劇《沂蒙山》選段《愛永在》的藝術特征和演唱分析[J].戲劇之家,2024(24):49-51.
[10]郭神,葉夢萍,何曉茜.舞蹈形體在中國民族歌劇與音樂劇中的情感表達與效果[J].中國音樂劇,2024(4):76-78.
[11]陸璐.基于大數據統計分析的新時代中國歌劇發展與傳播現狀研究[J].四川戲劇,2024(8):131-135.
作者單位:1.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2.俄羅斯格拉祖諾夫音樂學院
3.河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