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黃賓虹的書法藝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其筆墨飽含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呈現出古樸、渾厚、蒼勁、高古之韻味。從黃賓虹的學書歷程、書法觀念及藝術風貌三個維度展開深度剖析,通過體悟書家書法的筆畫形態,領悟其書法美學理念及韻味與精髓之所在。
[關" 鍵" 詞] 黃賓虹;書法美學思想;書法藝術;五筆七墨;筆墨觀
引言
黃賓虹獨具特色的筆墨理念、追求內力內美的美學精神貫穿其一生藝術探索之始終。[1]黃賓虹習書取法廣泛,受時風熏陶,先飽讀唐碑,再習諸家法帖,其書法作品猶如百花齊放,各具風采,其中尤以行草書、篆書為最。他在書法藝術生涯中持續探索,構建出鮮明的書法藝術語言,在晚年更是將書畫藝術推向了妙境之巔。黃賓虹的大量書法作品猶如藝術寶庫,展現了其獨特的審美理念,彰顯了其深厚的藝術修養。他一生對書法藝術的極致追求,使其成為一代書法大師,永載藝術史冊。
一、黃賓虹的學書歷程
黃賓虹學習書法,獨醉心于散發篆籀之韻的古代法帖,其中尤為傾心于顏體。他如蜜蜂采蜜,遍訪眾家,即便從寂寂無名的書畫家的墨跡中仍能尋得靈感和技藝。他將書法藝術融入畫卷之中,那些從書法原理中提煉的墨香,被他巧妙地揮灑在畫布之上。歲月沉香,到了晚年,他的書畫已渾然一體,畫中有書、書中有畫,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境界,“大器晚成”是對黃賓虹的常見評價。[2]
(一)初學書法 學得正法
黃賓虹少時受到良好教育,從小便學習書法,其初期主學唐楷,繼而鉆研“二王”書風及歐陽詢、顏真卿等人的杰作,尤其推崇顏真卿運筆的功力。[3]彼時書壇風格已發生變遷,碑學書風逐漸被視為主流,恰逢金石碑刻風氣盛行之際,但黃賓虹受清代碑學觀點的熏陶,對北魏碑帖產生濃烈的興趣。魏碑筆墨凝重,結字古趣盎然、自然流暢。盡管鐘愛魏碑,但黃賓虹也未曾舍棄唐碑,尤為偏好既具北碑遺韻又具唐代氣派之碑石銘文。至其三十余歲,雖書法尚未形成獨特的風格,但已顯現出深厚古樸之氣息。此期作品顯示出其對線條運用與結構布置之重視,盡管書法間缺少變化與呼應,然而其運筆婉約流暢,無疑證實了其習書法之正道。其晚年運筆剛勁灑脫、蒼茫豪邁、隨心所欲,皆源自早期刻苦學書所得。由此可見,在習書道路上,必須遵循正確之道,方可提升書法技藝。
(二)精心墨法 通達性靈
黃賓虹在初涉書藝之途時,多關注于筆鋒的運用,而后期探索時期則更注重點墨之間的交融。所謂的“五筆”法,正是源自黃賓虹對書法筆法的深入鉆研,與此同時,“七墨”法在繪畫領域的完善,亦為黃賓虹的書法創作提供了理論指導。步入書法成熟期的黃賓虹,其作品在墨法上的運用愈發嫻熟,大量運用飛白與宿墨,使得作品在保持書寫之韻的同時,亦充滿了審美的魅力。在這一時期,黃賓虹并非摒棄用筆之術,而是在法度的框架內自由揮灑,摒棄了過多的技巧性書寫,達到了一種技巧與法度水乳交融的高級境界。藝術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彼此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黃賓虹的繪畫正是從其書法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而他的書法亦是在繪畫中找到了新的表現形式。他將繪畫的空間意識融入篆書,使字形顯得空靈飄逸。正因其書法作品疏密相間、干枯互襯、大小相融、正斜相補,字體架構才能成為一個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整體,由此成為一幅幅意境深遠的書法杰作。以他的行草為例,其成熟時期的行草作品,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簡化了對起收筆的過多雕琢,將力度內斂,充滿了內在的美感。如圖1所示,盡管題款短小精悍,僅十五字,卻不妨礙他淋漓盡致地展現筆墨之妙,墨色由濃轉淡、由潤至枯,隨心所欲,少有技巧的痕跡,卻展現出了超越和諧的天然韻致。
(三)人書俱老 大器晚成
黃賓虹在85歲至90歲這一期間,書法造詣達到了巔峰。在此階段,黃賓虹的書法觀念臻于成熟,進而塑造了獨特的書法審美取向。[4]觀察黃賓虹晚年的篆書作品,可領略到蒼勁挺拔、質樸雄渾、含蓄內斂的藝術魅力,古韻濃厚、凝重典雅、金石氣息濃郁,融入了篆籀筆法及魏碑書法元素,構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行書作品則趨向飄逸瀟灑,下筆堅實有力,字體寧靜和諧,排列錯落有致,展現出具力含美的特質。他晚年的草書作品更顯得渾厚古拙、深沉老練、揮灑自如。黃賓虹將個人情感注入腕指之間,以寫意形態展現人性的美感,營造出與自然相融的理想情境,是對內在文化美學的詮釋,他的創新精神和寫意理念引發了時代創新的熱潮。黃賓虹運用筆墨的千變萬化,讓觀者深入體悟藝術內涵與思想之美。他對傳統文化的透徹理解和長期鉆研,以及他所積累的深厚人文氣質,始終引導著他不斷探索、不斷前行。
二、黃賓虹的書法筆墨觀
黃賓虹將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匯于書法藝術創作之中。他運用書法筆墨,宛如行云流水,將情感與技藝交織。在其筆下,書法不再是簡單的筆畫組合,而是一個個跳動的靈魂,每一筆都蘊含著濃厚的情感,每一畫都透露出深邃的意境。黃賓虹以其手中之筆,實現了心靈與物質的完美結合,展現了筆墨之“內美”的真諦。在他的筆下,客觀自然被抽象化、個性化,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
(一)黃賓虹“五筆”觀
黃賓虹在古典墨韻的深厚底蘊上,提煉出了獨具匠心的藝術見解,凝結出了“五筆七墨”的深邃筆墨哲學。“用筆有五決,曰:平、留、圓、重、變。”[5]“五筆”觀既是黃賓虹對筆法的極致詮釋,也是他筆法藝術的精粹所在,滲透在他的書法與畫卷之中。
“五筆”觀首倡為“平”,是指在掌握了精準的執筆之術后,創作時需將全身之力自根而發,綿延至臂,再由臂至指,筆力須如錐畫沙般均衡有力,一氣呵成。落筆起始與收束之際,均需清晰明確、剛勁不阿,方顯書法之“平”。其次為“圓”,是指書法字體的圓潤與流轉,字體間銜接自然,無斧鑿痕跡。再次為“留”,強調落筆須穩重,忌急躁與沖動,心靜如水,方能留得住筆意,保留其深邃內涵。筆鋒回旋之間,要有顧盼生情之姿,上下連貫,神完氣足,速度不疾不徐,以達到遒勁有力之效果。接著為“重”,重如泰山,是指用筆需沉重有力,方能使筆力透紙背、力重千鈞,此乃書法之骨氣。最后為“變”,用筆講究變化無窮,如中鋒/側鋒交替使用,不拘一格,方能顯現生命之活力與創作之靈氣。黃賓虹的筆法論是對傳統用筆的總結與發展,在強調和堅持傳統書法筆法的同時,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用筆風格。[6]
(二)黃賓虹“七墨”觀
黃賓虹認為,氣韻之生,由于筆墨。用筆用墨未得其法,則氣韻無由呈露。[7]黃賓虹博采古今書法繪畫精華,探究用墨奧秘,悉心總結,遂成“七墨”論。其一為“濃墨法”,書法線條之中蘊含無限厚重之感。其二為“淡墨法”,運用細膩的墨法變化,運筆之際,淡墨生輝,盡顯筆精墨妙之功。其三為“破墨法”,利用水墨在宣紙上的自然滲透,勾勒出明暗交錯、輕重有別的物象,破墨之間,生動活潑,神韻橫生。其四為“潑墨法”,在絹面上將墨水潑灑成形,隨性繪制,自然成畫,圖像之外,意蘊無窮。其五為“積墨法”,此法層巒疊翠,反復疊加與渲染,使得畫面更加層次分明。其六為“焦墨法”,極端濃郁的墨色更顯蒼茫有力、古樸自然,焦墨落紙,力量十足。其七為“宿墨法”,此法用隔夜之墨,蘸以清水,盡顯空靈簡淡之美,令人陶醉。黃賓虹“七墨”論,不僅展現了其畫學思想之深邃,還顯示了其書法用墨之道,以此為指導,其書法作品呈現虛實結合的圓巧寧靜,不失穩重溫和;山水畫更是雄渾奔放、意蘊深遠,盡顯天地萬物的生機活力。
三、黃賓虹的書法藝術風格
黃賓虹的書法作品可觀“碑”之凝練與“帖”之厚重共融,使其作品無論是獨立成幅的藝術珍品,還是大量繪畫中的題識,均醇厚雅致,內蘊堅忍卓絕且不失穩健,古法融匯而富于鮮明的篆籀氣息。
(一)淳雅古樸 渾厚蒼勁
黃賓虹于五體書法之中,尤以擅長篆書而名噪藝壇。篆書難以出新,而黃賓虹所作篆書,卻深得書之神理,在眾多篆書大家中卓然自立、獨樹一幟。[8]黃賓虹自二十歲起,便開始鉆研篆書,畢生精力多傾注于大篆的理論與技法研究。他對于筆法真諦的探求走向深刻,關注引書入畫的玄妙體驗。初期的篆書作品,字跡略顯方形,結構嚴密、布局有致,可謂嚴謹。隨著技藝的日漸精進,他的篆書作品從字體上看愈發舒展流暢,用筆灑脫自如,筆畫之間的銜接也非緊密,而是呈現出一種流暢且舒和之風貌。晚年時期更加融入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創造了一套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特別是在篆書領域,無論是書寫技巧還是篇章布局,都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如其晚年之作《駒影龍文聯》(見圖2),筆力雄渾厚重,是方折與圓勁的結合。[9]線條剛勁有力,用筆之功、結字之法皆展現得游刃有余,融入顫動、波動等手法,使得整個畫面洋溢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張力,散發出濃郁的活力和力量。作品筆跡錯落、觀感清晰,內蘊美感透徹,需以獨特的視角才能真正領略;線條舒展,氣質古風,字字生趣,參差錯落之美撲面而來。
(二)參合篆籀 格調高古
黃賓虹在追尋書法之道的旅途中,以唐楷為入門之階,進而深入探求“二王”行草書的韻味。對其影響至深者,不乏初唐歐陽詢與褚遂良及盛唐顏真卿等名家。盡管黃賓虹的草書作品頗為稀少,然而他在草書上的研習卻從未懈怠,其投入的精力并非膚淺之舉,旨在提升腕部靈活程度,深悟草書行云流水的書寫之道。在黃賓虹藝術生涯的長河中,篆書與行書成就斐然,尤其是行書,應用之廣、影響之深,自不待言。以其行書《黃山詩》為例,作為其晚年的行書之作,筆觸間輕重緩急、干濕潤澤變化莫測,點畫交錯布局,勾勒出抽象且生動的藝術空間;看似隨意組合卻別有機杼,虛實相間,氣勢遼闊,注重字間呼應,展現了字字相生的綜合魅力,每個字動靜相宜,賦予其內在美感,展現了新生機。全篇格調沉穩、筆觸凝練,氣息蒼遠古厚。筆畫挺拔如鐵畫銀鉤,力道遒勁,虛實相濟,富有濃厚的篆籀韻味。其《致黃居素之信札》,筆觸如絲帶般婀娜,流露出帖學的輕盈舞動之態,然其內在卻又蘊含著金石的堅毅。他對于筆畫形狀的把握,看似隨心所欲,實則更注重筆鋒的流轉,用筆沉穩而古樸、遲澀而有味、蒼茫而深遠。整篇布局虛實相生、水墨交融,筆畫墨色變化豐富、交叉照應,蘊含動態之美,行文生動,雅致之趣盡顯。
(三)簡單拙厚 富含意境
簡淡不是對書法全貌的簡化處理,而是將書藝表現形式予以提煉,以升華整部作品的深遠意境。黃賓虹的書法藝術借用深厚的文化底蘊,盡顯筆墨之間所流露的意境之美。[10]他運用靈巧多變的筆觸,以簡潔明快的線條勾勒出內心深處的獨特感悟。黃賓虹作品意境的表達,既保留本色又洋溢性情。其書法強調順應自然之性、推崇恬淡之美,筆鋒之間生機勃發,情感流露于不經意間,幾乎不見任何粗疏急躁的雕飾與習氣。其書法之力度,沉穩而富有真趣,這正是他深厚文化素養與至高精神境界在技法上的外化。黃賓虹書法的又一顯著特色便是拙樸之美。“拙”乃率直而質樸之意。黃賓虹以為書畫之拙厚,重在情境深遠,貴在保持本真,這既是中庸之道的體現,也是他作為書畫家所秉持的處世哲學。其作品蘊含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用筆古樸而富有力度,澀重之中顯現筋骨,引人深思。
除此以外,黃賓虹先生的書法還洋溢著濃厚的意境之美。詩書畫印相融合,構成其作品的鮮明特點,也是其藝術造詣達到巔峰的彰顯。詩書畫印的巧妙糅合,營造出一種聯想與意境相得益彰、融合無間的藝術境界。將優美動人的詩篇與流利俊秀的書法置于畫卷,印章的篆刻則以內容和形式之美加以補充和點睛,使其書畫作品達到至臻至美的意境,彰顯了自然的精神內核,散發出藝術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李世勇.黃賓虹書法筆墨觀與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2]方波.淺論黃賓虹的篆書[J].書法世界,2003(7):18-21.
[3]陳智.黃賓虹書法淺論[J].書法世界,2004(8):24-28,7.
[4]胡加剛.黃賓虹書法藝術特色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8.
[5]徐文平.黃賓虹書法“內美”芻談[J].書法,2015(9):52-57.
[6]張立剛.黃賓虹書法藝術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7]王永敬.賓虹式“內美”的多重展開[J].書畫世界,2015(3):22-31,2.
[8]張桐瑀.黃賓虹引書入畫之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
[9]查律.書法的角色:論黃賓虹的筆墨觀及其實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2):46-51,161.
[10]駱堅群.黃賓虹藝術進程之分期[J].中國書畫,2015(6):61-83.
作者單位: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