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伴隨著集大原高鐵開通運營,朔州這座曾經的邊關要塞,千年之后再次迎來“鐵馬”陣陣,就此邁入高鐵時代。“當時就是在這條線路上,高鐵從我眼前飛馳而過?!壁w曉卓激動地對《科學導報》記者說,“那種風馳電掣的呼嘯聲,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2016年底,趙曉卓走出校園,成為大秦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高鐵工務段的一名線路工。入職前,他從來沒想到,那些綿延千里、質地堅硬的鋼軌也會“生病”。2018年,趙曉卓由高鐵線路工轉崗為探傷工,從此,他與鐵路探傷療傷結下了不解之緣。
成為探傷工后,趙曉卓工作壓力陡增。那些隱藏在鋼軌焊縫、材質里,肉眼不可見的細小裂紋,成為鋼軌最危險的“病害”。趙曉卓的工作職責就是用探傷儀,為鋼軌做體檢,讓“病害”無處遁形。短短兩年間,他跑遍了單位管轄的上千公里高鐵線路,25 個站場、1個動車運用所的567組道岔,研究各種母材、焊縫,以及交分、菱形等道岔的結構,熟悉鋼軌每個部件在顯示屏上的正常圖像,辨識各種干擾波、非缺陷回波等假信號,記滿了4本3萬多字的學習筆記。吃透了鋼軌探傷的所有理論,在調整探頭、觀測波形、回放數據等探傷的各個環節,都總結出了相應的技術要領,成為工友們問不倒的“活字典”。
有一次在寒潮防斷關鍵期,趙曉卓接到任務:對太原南石太場10道右股鋼軌的焊縫探傷檢查。在一處焊縫的軌底坡角,儀器屏幕突然閃過一個異常波形,波幅不是很高,反復探測也無法判定。儀器沒問題、操作沒問題,原因是什么?他頭腦中,快速檢索學習到的探傷案例,學習經驗告訴他是檢測不夠精準。他摘掉手套,捏住探頭,粘上冰冷的耦合劑,再次探測。在探頭快推至焊筋時,儀器屏幕的波幅瞬間沖頂,缺陷當量顯示達到判傷標準。這個缺陷,讓他心里很緊張。軌底角厚度只有12毫米,是鋼軌最薄弱的部位,傷損取向千變萬化,如果探測角度不準,超聲波就打不到目標位置,從而導致發生漏檢。太原南站每天發行上百對動車組,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傷損,就存在斷軌風險,后果不堪設想……
這是趙曉卓第一次獨立發現并判定的傷損。事后,工務段上獎勵了他、師傅表揚他、同事給他點贊、家人給他贊許。這些接踵而來的認可,愈加堅定了他干好本職工作的信心,他把這一切都歸結于平日里的刻苦學習,他說:“不吃鉆研的苦,就嘗不到收獲的甜。”
轉眼又過去三四年,這期間,趙曉卓先后參與了大西高鐵原太段、鄭太高鐵、集大原高鐵開通,為這些線路檢測鋼軌上萬公里。2021年,在“振興杯”鐵道行業青年職業技能競賽暨全國鐵路第六屆青年職業技能競賽無損檢測員(工務)總決賽中,趙曉卓取得了全路第4名的優異成績,這是集團公司成立以來工務系統探傷專業在國鐵級競賽的最好成績,他也獲得“全路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如今,趙曉卓憑借過硬的技術已挑起太原高鐵工務段太原南探傷車間朔州東探傷工區工長一職。
打鐵自身硬!這句話始終鞭策著趙曉卓。探傷大多在凌晨0時~4時進行。冬季,鋼軌在低溫環境下應力增加,是發生斷軌事故的高風險期。在寒風凜冽中,趙曉卓不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還要有獵人般的警覺。每當“嘀嘀”的報警聲響起,他就會停下腳步,反復探測判別,直至查明原因。
2021年初,趙曉卓剛擔任探傷班長一職欣喜工作能力被認可之余,更覺肩上責任重大。作業之余,他反復琢磨:如何能總結出一個作業規范,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和作業精度。連續兩個月,在凌晨2時~4時跟班作業,將發現的類似問題記錄下來,尋找規律、提煉共同點,最終“軌底疑似波形2+N排除法”得到大家的認可,在全段推廣使用。隨后,趙曉卓和同事還先后總結出“焊縫軌底直向檢測4+2工作法”“母材傷損快速定位法”等經驗做法,將探傷效率提高了30%。
“探傷1公里,就要放心1000米?!泵看翁絺鳂I前,趙曉卓都會默默叮囑自己多次。聚沙成塔、滴水成涓,參加工作8年來,他始終以嚴謹的工作態度、精湛的業務技能,在探傷崗位上“如履薄冰”,始終保持著“零漏探”“零漏檢”“零失誤”的工作業績,在平凡的崗位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