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山東:探秘泰山十八盤
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晴
“泰山壓頂”“有眼不識泰山”“穩如泰山”……在古人眼中,泰山始終給人以高大、威嚴、穩定的印象,人們對它的崇拜至今未曾減退。
我一步一個階梯地攀爬,不時停下來欣賞風景。正當我以為即將到達山頂時,啊!十八盤映入了眼簾。那十八盤宛如一條巨蛇盤踞在泰山上,給人一種怎么爬也爬不到頂的感覺。我疲憊地坐在地上:“不爬了!”媽媽見狀,拉起我說:“山頂的風景是最美的。”于是,我們再次出發。
爬呀爬,我又一次感到力不從心。“媽媽……我們還是算了吧!”我氣喘吁吁地說。媽媽只說了兩個字,“堅持”,于是我們又一次踏上了征程。
就這樣,我們休息、攀爬,再休息、再攀爬……終于,我們爬上了山頂。
山頂上,古樹參天,山峰連綿,城市風貌盡收眼底。媽媽說得沒錯,山頂上的風景的確是最美的。站在這里,真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感覺!
只有站在山的最頂端,才能領略到與眾不同的美麗風景。
行走陜西:回民街的皮影戲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晴
起源于西漢,興盛于唐朝,在清代廣泛流行,皮影戲出名實屬“理所應當”。
漫步在回民街上,皮影戲表演無處不在。登上二樓,只見一塊寬大的白布懸掛在架子上,幾個皮影在白布上靈動地挪移。幕后操控的竹簽若隱若現,伴隨夾雜著陜西方言的唱詞,講述著古老的故事……
皮影戲被譽為最古老的“電影”,其中《三打白骨精》的表演尤為栩栩如生。無論是走路、打妖怪還是倒地的動作,都演繹得自如流暢,仿佛真實發生一般。獨特的陜西腔調也為皮影戲增添了幾分魅力。
皮影的制作工藝十分精巧,采用牛皮加工,輔以細心的雕刻,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我喜歡皮影的質感,光滑與粗糙完美結合,硬中不失柔軟,觸感十分舒適。每一個皮影都是匠人們精心制作的,雕刻過程耗費了大量時間,最終才呈現出如此完美、精致的皮影作品。
皮影的顏色搭配更是獨具匠心,紅配綠、橙配藍、黃配紫,這些鮮艷的色彩組合在一起,不僅不顯花哨、違和,反而相得益彰,展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
皮影戲生動地映現出世間百態。作為最古老的“電影”,它承載著老陜西的味道。一塊白布就是舞臺,尺把長的小人兒成為演員,燈光穿過人物、祥云、樹石,在畫布上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一切都顯得那么完美無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