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恩澤(1924年2月8日—2016年3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曾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閔恩澤赴美國留學,開始了化學工程專業的學習。那時的他,只是從教科書上了解到“催化劑”一詞。直到1956年初,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效力的閔恩澤才在大連第一次看到鉑重整催化劑的實物。
當時,我國催化劑嚴重依賴進口,相關研究領域更是一片空白。在這種情況下,閔恩澤和他的團隊“臨危受命”,走上了研究石油煉制催化劑的道路。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閔恩澤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開發出小球硅鋁裂化、微球硅鋁裂化、鉑重整等煉油催化劑,奠定了我國煉油催化劑制造的技術基礎。80年代正式走上自主創新之路,開發出我國獨有的石油化工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90年代后,率先進入綠色化學領域,開發出多項能從源頭根治環境污染的綠色新工藝。
進入21世紀,能源危機日顯。年近八旬的閔恩澤又把目光轉向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開發,指導開發出“近臨界醇解”生物柴油清潔生產新工藝,使我國在這一領域后來居上。
在閔恩澤看來,原始創新才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靈魂,是支撐國家發展的筋骨。在談及如何形成原始創新的構思時,閔恩澤說得最多的四個字便是“孜孜以求”。他認為,這四個字是讓原始創新從偶然變成必然的“鑰匙”。
“創新的過程就像唐僧西天取經,”平日里愛看《西游記》的閔恩澤說,“取經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就很執著,碰到再多困難和挫折,也沒有動搖取經的決心,最后終于到了西天,取得真經。”
在旁人看來,閔恩澤的貢獻不僅在于其卓越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帶出了一支勇于攻關、善于團結、勤勞踏實的科研隊伍。
“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閔院士的‘吃虧’哲學。”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鳴元回憶道,“他對我講,當團隊頭兒,就要學會吃虧。第一位的是幫助別人出成果,而不是自己出成果。”
生活中,閔恩澤對年輕人關愛有加,是學生們和藹可親的朋友。他所帶過的學生,不少成長為我國石化領域的科研骨干和學術帶頭人。
名師
點撥
閔恩澤院士的一生,是一首用熱血與赤誠譜寫的贊歌,每一個音符,都跳動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甘為人梯的動人旋律。
閔恩澤院士懷揣著對祖國的深切眷戀,毅然放棄國外的優渥條件回國。面對國內石油煉制催化劑領域的空白與國外技術壟斷,他憑借堅毅與智慧,突破技術瓶頸,勇攀創新高峰。科研之外,閔恩澤院士以“‘吃虧’哲學”密切關注年輕科研人員的成長,為我國石化領域培育了眾多骨干力量。
寫作時,可細膩描繪人物的生平和成就,充分展現其精神品質;也可通過具體事例和翔實數據支撐論點,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比如,年近八旬的閔恩澤指導開發出“近臨界醇解”生物柴油清潔生產新工藝,使我國在這一領域后來居上。這一成果不僅體現了他在科研創新上的能力,也證明了他對國家能源發展的重要貢獻。還可通過巧妙引用人物語言或觀點,賦予文章權威性和感染力。比如,在閔恩澤看來,“原始創新才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靈魂,是支撐國家發展的筋骨”,這句話直接表明他對原始創新的深刻認知,讓讀者更能理解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長沙市珺琟學校" 付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