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摩托車博覽會現場人頭攢動。數輛搭載了全新“E-Clutch”電控離合器技術的新車型引人矚目。
其中一輛就來自重慶本土民營企業——重慶宗申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令大家驚嘆的是,這項技術是由宗申動力全程自主研發的,可以說,它已具備同國際大品牌“掰手腕”的實力。
從因產品競爭力不足敗走東南亞,到如今發動機年產銷量居全球第二,讓宗申動力實現華麗轉身的“發動機”就是科技創新,其旗下的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則是助力宗申動力走上科創“快車道”的中堅力量。
走進位于重慶市巴南區的宗申動力發動機生產車間,機械臂精準抓取零件,AGV(自動導引運輸車)小車穿梭運送物料,一塊巨大的電子屏上跳動著密密麻麻的數字,人、機、料、環等生產數據一覽無余。“我們的智慧生產系統接入了工廠每天上萬條信息,實現協同管理和高效調度,產量提升了5倍,產品綜合合格率達到了95%以上。”忽米科技市場總監李泯漢說。
自2017年成立以來,這家從重慶本土成長起來的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已為全國近5萬家制造業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其中不乏長安汽車、茅臺酒業等行業龍頭。截至2025年初,其平臺已接入330余家供應鏈企業,標識注冊量突破50億次,位列西部第一、全國前十。
“我們在數字工廠的基礎上做‘產業大腦’,把每個工廠的數據全部接進來,同行業企業、上下游企業研判,做行業級的‘產業大腦’,再把行業的數據提取出來,從更高維度指導行業發展,促進上下游企業降本增效。”忽米科技首席執行官鞏書凱說,“不管企業還是企業家,在任何時候,都一定要堅持創新、激發活力。”
創新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靈魂,重慶民營企業正在科技創新的大道上快馬揚鞭:
在重慶市永川區的科技片場內,亞洲最大的LED虛擬拍攝屏上實時將片場實景轉化為影視“大片”。片場運營方達瓦(重慶)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構建起虛擬拍攝的完整產業生態,讓“拍重慶”變“重慶拍”成為現實;
在重慶市璧山區的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數字化車間內,一臺臺機器人有序進行產品組裝,30秒即可下線一臺變速器,數字化升級助力企業去年新能源產品銷量同比增長76%;
在重慶兩江新區水土新城的重慶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上,一塊普通的基板經過智能化控制下的近百道復雜工序后,變成出口海外的高科技產品,將企業推上筆記本電腦用觸摸屏出貨量全球第一的寶座……
這些鮮活案例,正是重慶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浪潮澎湃的縮影。一組數據更為直觀:2024年,全市有效期內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8042家,同比增長16.72%;民營科技型企業累計達69503家,同比增長19.27%。“2024民企科技創新指數100強”企業研發費用總額較上年增長25.81%,印證了創新驅動下的裂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