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重慶市武隆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實施“聚才興武”行動,聚焦“引、育、留、用”關鍵環節,集智聚力為重慶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武隆力量。
聚焦“事業鏈”,在“精準引才”上求突破。引才是人才工作的源頭活水,須立足事業發展精準發力。圍繞“中心任務”靶向引才,緊扣武隆“一地一區”目標定位,突出旅游“三次創業”“三棲”立體經濟等發展規劃,每年引進青年人才、高層次人才約600人。助力“產業發展”按需引才,迭代發展“+旅游”產業體系,依托高端峰會、論壇等載體,推動蜂療特色門診等“項目+人才”捆綁式落地。發揮“區域優勢”柔性引才,大力實施“候鳥”人才工程,以“揭榜掛帥”、技術顧問等方式,柔性引進綠色能源等領域“高精尖缺”人才300人以上,推動“人才在外地、成果落本地”。
構建“成長鏈”,在“系統育才”上下實功。育才是人才工作的堅實根基,須堅持系統施策全面培養。實施“分層分類”縱深培育工程,建立“青年—骨干—領軍”三級人才培育體系,推行“領軍帶青年”人才幫帶機制,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技能比武擂臺”,為優秀人才搭建平臺。實施“內訓外煉”拓展培養工程,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邀請國內外專家集中授課,安排骨干人才到先進地區掛職學習、基層一線磨礪鍛煉,推動人才能力躍升。實施“人才卓選”重點培優工程,迭代實施“仙山薈才”計劃,每年遴選科技創新、教育衛生等領域領軍人才30名以上。
優化“服務鏈”,在“用心留才”上出硬招。留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須持續厚植沃土拴心留人。優化人才政策保障體系,一體推進人才政策與招商引資、產業扶持等政策貫通,加強人才安居保障,完善子女教育、醫療等資源配置。細化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健全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機制,升級打造“候鳥”人才工作站,提供安心游、舒心宿等13項精細化服務,營造良好人才生態。強化人才關愛激勵體系,落實區級領導聯系服務專家制度,選樹先進典型,組織人才參與武隆文旅推介活動,多層面深度鏈接人才,讓人才在武隆創業安心、生活舒心。
激活“創新鏈”,在“科學用才”上見實效。用才是人才工作的核心要義,須注重創新導向激發活力。構建雙向流動用才機制,創新推行“雙選會”暢通人才流動渠道,破除行業壁壘,促進人崗適配度達80%以上,充分發揮人才專長。樹立實干實績用才導向,建立人才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四維”評價體系,深化“抓經濟、促發展”賽馬比拼機制,探索多種激勵方式,激發人才干事創業激情。釋放重大平臺用才效能,鞏固提升院士基地、專家大院等用才平臺,擴容“青創·武隆科技成果孵化器”載體功能,引育30家以上科技企業,推動聚才優勢轉化為用才效能、發展勝勢。
作者:中共重慶市武隆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