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如棋局局新。2025年剛剛過去2個月,國際政治、安全、經貿等領域就呈現出不少新變數,特別是美國政府更迭,給全球治理帶來更多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是國際社會面臨的新考驗。
政治領域:美式野心冒犯別國主權
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新執掌白宮雖不足2個月,卻多有擴張主義言行。這些言行涉及加拿大、巴拿馬、丹麥等,不但冒犯了別國主權,也給這一年國際秩序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國際輿論對美國新政府的擴張主義姿態既深感震驚又不無擔憂,而有關國家和組織予以強烈回應則在意料之中。
不妨先看看特朗普是如何冒犯加拿大主權的。2月9日,特朗普對美國媒體稱,他對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的態度是“認真的”。早在再次就任總統前,特朗普就多次宣稱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51個州,并稱要用“經濟力量”實現。他還曾稱呼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為“加拿大州州長”。對此,特魯多當時駁斥稱,加拿大絕無可能成為美國的一部分。加拿大反對黨保守黨黨魁普瓦列夫爾也警告,加拿大永遠不會變成美國第51個州。2月12日,特魯多再次表示,美國吞并加拿大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此前,特魯多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辦的加拿大—美國經濟峰會上曾表示,特朗普想吞并加拿大的威脅“是真實的”,其動機是獲得加拿大的關鍵礦產資源。
丹麥是受到特朗普擴張主義威脅的又一個國家。特朗普表示,出于所謂的“經濟安全”“保護自由世界”等需要,美國必須要買下格陵蘭島,如果丹麥拒絕美國購買,美國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奪取對格陵蘭島的控制權。格陵蘭島是丹麥位于北極地區的一個自治領地。對此,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重申,格陵蘭島是“非賣品”。丹麥還宣布了一項總額約為20億美元的最新防務計劃,旨在加強包含格陵蘭島在內的北極和北大西洋地區的防務安全。此外,一些歐洲大國也作出強烈反應。例如,法國外交部長讓-諾埃爾·巴羅日前表示,如果法國的安全利益受到威脅,不排除向格陵蘭島派兵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特朗普還公然冒犯巴拿馬主權。眾所周知,巴拿馬運河是位于美洲的一條貫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戰略航道,巴拿馬自1999年12月31日起對這條運河擁有完全主權。然而,特朗普卻在就職演說中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甚至不排除動用軍事手段。他批評美國前總統卡特將巴拿馬運河交還巴拿馬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美國新任國務卿魯比奧在訪問巴拿馬時則威脅對巴拿馬采取“措施”,除非巴拿馬運河情況“立即改變”。針對美方相關言論,巴拿馬外交部長馬丁內斯·阿查表示,巴拿馬運河的主權歸屬沒有商量余地,它是巴拿馬人民斗爭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逆轉的勝利成果。巴拿馬總統穆利諾也強調,運河主權不存在問題,堅稱這條運河“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巴拿馬的”。巴拿馬民眾則對美國的圖謀舉行了抗議示威活動。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再次上臺后不久就接連發出的挑戰別國主權的言論具有明顯的擴張主義傾向。其實,這與其一直高呼的“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一脈相承,折射出美國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做派難以根本改變。二戰后全球建立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而《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成員國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侵害別國領土完整。特朗普政府的擴張主義言行違背了這一基本原則,給國際秩序帶來新的威脅。
安全領域:多場“熱戰”何時走向終結
2月24日是俄烏沖突爆發3周年,但未來如何解決這一沖突,仍不明朗。雖然特朗普在去年競選期間吹噓上任后能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后來又把這個期限延長至6個月,但他的新政府目前并沒有拿出結束俄烏沖突的具體方案。現實情況是,俄烏軍隊仍在烏方東部地區和俄方庫爾斯克地區進行激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5日簽署法令,將戰時狀態再延長90天至5月9日。
面對沖突帶來的壓力,俄烏領導人都表達了愿意進行談判的意向,但雙方談判的條件目前還不成熟。首先,澤連斯基在2022年簽署了禁止與俄領導人進行談判的法律。這一法律仍在生效,使當前任何可能舉行的談判都不合法。其次,俄方認為澤連斯基總統任期已過,他已不是烏克蘭合法領導人。這更增加了舉行談判的難度。此外,雖然美國促談調門很高,但其施壓手段其實有限。對烏方而言,美國最厲害的一招就是斷絕軍援,但烏方短期內仍可仰仗歐洲援助,而歐洲也愿繼續提供巨額援助;對俄方而言,美國的施壓手段包括提高關稅、強化制裁和壓低油價等,俄方雖愿開啟談判,但也提出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并放棄烏方東部部分領土等條件。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同歐洲國家和烏克蘭在如何結束俄烏沖突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美國表示烏方加入北約不切實際,烏方收復丟失的領土不太現實,美國軍事存在不構成烏方未來安全保障的一部分。這些立場引起歐洲反對。可以預見,圍繞俄烏未來安全保障、歐洲安全架構等問題,有關各方將很難達成一致。不久前,特朗普還要求烏方以本國稀土礦產交換美方援助,折射出美方在推動解決俄烏沖突方面的功利主義。俄烏沖突何時能終結,目前猶未可知。
除俄烏沖突外,加沙沖突、剛果(金)東部沖突和蘇丹沖突仍在繼續。要結束這些沖突,有關國家和國際社會仍需付出艱苦努力。圍繞加沙沖突,自1月15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達成第一階段停火協議以來,雙方在停火換俘方面雖有一定進展,但違背協議的情況屢屢發生,導致協議面臨崩潰危險。根據協議,雙方應在2月3日開啟第二階段停火談判,討論釋放以方其他被扣押人員和以軍撤離事宜。但第二階段停火談判面臨諸多困難,需解決的問題更為棘手,包括以軍如何全面撤離加沙、以軍撤離后加沙如何治理、如何防止哈馬斯重新控制加沙等。此外,以方總理內塔尼亞胡因受到內閣中右翼勢力嚴重牽制,進一步推進談判意愿不強。更有甚者,作為巴以停火調解方之一,美方明顯偏袒以色列,并對加沙戰后安排提出了令人震驚的設想。特朗普稱,生活在加沙的約200萬巴勒斯坦人應被遷至其他國家,并敦促埃及和約旦接納。他還表示,美國將接管和開發加沙。對此,國際社會,尤其是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認為這些主張不但背離了“兩國方案”,而且嚴重違反了國際法,將延續巴勒斯坦人遭受的歷史不公。近日,特朗普在美方接管加沙問題上有所后退,但由于內塔尼亞胡仍堅持要消滅哈馬斯,以方暫停釋放巴方被扣押人員,加沙沖突仍有重新爆發的可能。
除俄烏沖突和加沙沖突外,非洲大陸的剛果(金)東部沖突、蘇丹沖突也在持續。在剛果(金)東部,不久前反政府武裝組織“M23運動”已攻入包括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在內的多個重要城鎮,其與政府軍的沖突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和流離失所。這場沖突源于殖民主義遺留問題和有關方對礦產資源的爭奪。在蘇丹,蘇丹武裝部隊與快速支援部隊之間由于爭奪國家權力而爆發的沖突已持續近兩年,已造成約2.97萬人喪生,約1240萬人流離失所。
經貿領域:美國關稅政策害人害己
據聯合國方面1月9日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將保持在2.8%,但由于投資疲軟、生產率增長乏力和債務高企,全球經濟增長率仍低于新冠疫情前3.2%的平均水平。令國際社會擔憂的是,特朗普政府實行的加征關稅政策將使本已承壓的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新的阻礙。
2月13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總統令,下令征收對等關稅。按照特朗普的說法,其他國家向美國征收多少關稅,美國就向其他國家征收多少關稅。此前,2月10日,特朗普宣布對所有美國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的關稅,且沒有“任何例外或豁免”。這一決定將于3月4日正式生效。新關稅措施將使美國對鋁產品的關稅從此前的10%提高至與鋼鐵關稅一樣的25%,且取消了對美國部分貿易伙伴的鋼鋁免稅配額和豁免政策。
其實,2月1日,特朗普還曾宣布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10%的關稅。雖然后來經過談判,美方同意把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上述關稅暫停執行30天,但加墨兩國仍面臨美方恢復這些關稅的風險。
特朗普的對外經貿政策重點就是加征關稅。早在他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特朗普就發動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貿易戰。2018年,特朗普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但他這一次發動的貿易戰顯著升級,因為其宣布的“對等關稅”針對的是其他國家全部品類的商品。
特朗普政府發動新的“關稅戰”有三重目的:一是把關稅作為逼迫其他國家協助美國解決芬太尼泛濫等非經貿問題的手段;二是應對美國與其他國家在經貿政策方面的紛爭;三是向全世界“割韭菜”,增加美國政府財政收入。分析人士認為,這些設想不過是特朗普的一廂情愿。表面上,美國加征關稅有助于保護美國相關產業,增加國內就業崗位,提高政府財政收入,減少財政赤字,但實際上,加征保護性關稅不但將降低美國工業部門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危害美國長期工業產業的發展,還將加劇美國國內通貨膨脹,減緩經濟增長。此外,美國新關稅措施將進一步破壞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使國際貿易秩序面臨重大挑戰。
更重要的是,美方單方面加征關稅,嚴重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原則,必然會招致其他國家反制,就連它的盟友也不例外。加拿大和歐盟均已表示將對美國新的關稅措施進行“明確”報復。其實,早在2月1日,針對美國加征25%關稅的威脅,特魯多就已宣布將對價值約1066億美元的產品征收25%的關稅。雖然雙方通過談判暫時化解了危機,但可以看出,加方對美方的報復姿態毫不含糊。
針對美國2月1日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的決定,作為反制措施,中國宣布將對從美國進口的某些商品加征10%至15%的關稅。
當前,世界正處于博弈與變局的交織之中。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各國需要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沖突中探索和平。唯有如此,才能讓全球治理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