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很少有人會注意這個動作,卻是人體至關重要的功能,成年人每天吞咽的次數可達600—2400次,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人體也保持著吞咽反射。吞咽的主要功能是將食物從口腔運送到胃中,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是復雜的生理過程,一旦發生障礙,每一次飲食,都是一場艱難的“戰役”。
〇 吞咽動作不簡單
1.視覺與嗅覺:吞咽的準備動作
當美食呈現在眼前,大腦便開始做準備了。視覺和嗅覺的雙重刺激喚醒了唾液腺,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美食。唾液的分泌,也讓人體為接下來的吞咽做好了熱身。
2.口腔:吞咽的起點
口腔是美食進入人體的起點。牙齒像鋒利的刀片,將食物切割成小塊;唾液像潤滑劑,有助于食物向深處移動。食物被咀嚼并與唾液混合,形成食團,舌頭和口腔肌肉協同工作,共同將食團引導向咽喉。
3.咽喉:吞咽的十字路口
咽喉是“交通”的樞紐,咽喉以下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向肺的氣管,一條是通向胃的食管。胃才是食團的正確目的地,咽喉要通過吞咽動作讓食團進入食管。吞咽時,軟腭迅速抬起,封閉鼻咽通道,食管上移,接住下落的食團,確保不會誤入氣管。
4.食管:滑向吞咽的終點
食管像一條長長的、光滑的傳送帶,從咽喉延伸到胃部。食團進入食管后還不是結束,食管的肌肉在吞咽效應的作用下起伏蠕動,將食團推向胃中,確保食團在食管中暢通無阻,防止梗阻。
〇 難“咽”的根源
1.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卒中)是導致吞咽障礙的常見原因。腦部的血管破裂或堵塞,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影響吞咽相關的神經功能,神經信號無法傳遞至口咽部的肌肉,于是不能進行吞咽動作。如果腦干或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就會導致吞咽相關的肌肉麻痹,食物不能被充分攪拌成食團,同時難以將食團送至咽喉,造成食物或液體不能下咽,或進入氣管引起劇烈嗆咳。
2. 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持續進展時,不僅患者的認知功能逐漸下降,記憶力減退,思維混亂,還會影響患者的吞咽功能。進展至嚴重階段,患者可能出現失用現象,即大腦無法正常指揮肌肉進行吞咽動作,原始的吞咽本能逐漸喪失,導致患者在進食時,無法正確判斷食物的位置和大小,吞咽變得困難,甚至連最基本的吞咽動作都無法完成。
3. 肌肉疾病
吞咽動作需要口腔、咽喉等部位的肌肉共同完成,肌肉疾病(如重癥肌無力)會影響神經肌肉接頭處的傳遞功能,患者的肌肉會出現無力和疲勞等癥狀,其中吞咽困難是常見的表現。當喉部肌肉受到影響時,無法充分協同收縮,導致吞咽過程受阻,患者在吞咽食物或液體時,會感覺食物難以通過喉部進入食管,有時需要多次嘗試才能完成一次吞咽,嚴重影響了進食的質量。
4. 黏膜損傷
消化道良好的黏膜狀態有助于食團移動從而完成吞咽動作。一些治療方式(如放射療法)會損傷口腔、咽喉和食管的黏膜,導致炎癥和水腫,進而影響吞咽功能。治療還可能導致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間接導致患者吞咽乏力、困難。
5. 不良飲食習慣
吸煙、過量飲酒、飲食過燙、進食過快等不良飲食習慣會對食管和咽喉的黏膜造成刺激和損傷,長期可能導致黏膜炎癥、潰瘍等病變,影響吞咽功能,成為吞咽障礙的誘因。頻繁催吐會使食管和胃部的壓力發生改變,損傷食管黏膜,久而久之也可能引起吞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