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用戶原創短視頻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本研究通過分析短視頻的視覺語言、敘事結構和互動特性,探討這些元素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反映和塑造現代審美觀念。運用內容分析、案例研究和用戶調研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理解短視頻的審美特征及其在全球文化語境中的傳播效應。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用戶原創短視頻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公眾審美和文化偏好。
關鍵詞:文化傳播;用戶原創;短視頻;審美解讀;影響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短視頻的視像傳播審美理念研究”(2022SJYB0669)階段性成果;2023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骨干教師”階段性成果。
在當代數字媒介環境下,用戶原創短視頻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傳播審美觀念的重要平臺。這些短視頻通過獨特的視覺和敘事方式,反映了多元化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標準,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影響了觀眾的文化消費習慣。短視頻的快速傳播能力和廣泛的用戶參與,使其成為研究現代審美演變與文化傳播交互影響的理想對象。本研究聚焦于如何通過用戶原創的短視頻內容,解讀其背后的文化傳播機制和審美變遷,進一步探討這一現象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展現出獨有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效應。
一、短視頻的文化傳播框架
(一)文化傳播的理論基礎
文化傳播作為一個多維度的學術領域,涉及信息、意義和價值觀的傳遞過程。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模型為理解短視頻如何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提供了理論支撐。該模型解釋了信息如何被創建者編碼并由接收者解碼,而這一過程中文化背景和社會結構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用戶原創短視頻的背景下,編碼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創作行為,更是創作者文化身份和審美偏好的體現,觀眾的解碼過程同樣受到其文化預設的影響,這一互動構成了短視頻文化傳播的基礎[1]。
(二)短視頻作為文化產品
用戶原創的短視頻在全球范圍內充當了文化產品的角色,它們不僅傳遞娛樂內容,更深層次地影響和塑造著公眾審美。短視頻以其獨特的形式—快速、直觀和易于消費的特點,使得文化傳播過程大為簡化,同時也更具侵略性。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和快手,通過算法推薦系統,使得文化內容的傳播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創作者能夠根據全球觀眾的反饋迅速調整內容,這種動態互動加速了新的審美標準的形成和全球文化趨同。
二、用戶原創短視頻的審美特征
(一)視覺與音頻表達
在用戶原創短視頻中,視覺與音頻表達的創新性不僅增強了敘事的吸引力,還能深化文化信息的傳播。以《逃出大英博物館》這一短視頻作品為例,通過精細的畫面設計和深具文化意味的音頻使用,展現了中華文物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價值。
在視覺表達上,該作品注重細節的描繪和情感的呈現。視頻中,小玉壺的初始畫面故意顯示其臟兮兮的外表,這不僅是對博物館環境的真實反映,也隱喻了文物在海外的保護狀態不足。此外,通過豐富的景別變換和細膩的近景鏡頭,視頻強調了玉壺精美細膩的外觀和色澤,這些視覺元素不僅吸引觀眾駐足欣賞,更激發了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深刻認同和情感共鳴[2]。
音頻方面,視頻采用了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音樂背景,結合溫暖而含蓄的旁白,增強了故事的文化氛圍和情感深度。音樂的旋律與畫面的情感表達相輔相成,使得每一幀畫面都充滿了詩意和歷史感。通過巧妙的音頻設計,視頻不僅傳達了視覺信息,更深層次地觸動了觀眾的情感,有效地傳播了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粹。
《逃出大英博物館》通過其獨特的視聽語言,展現了中華文物的豐富內涵和情感價值。視頻中的擬人化敘事手法,將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為具有生命的人型,賦予其情感與思念,這種創新的表達方式不僅讓文物的故事更加生動和感人,也讓全球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物背后的歷史與文化。
(二)敘事與符號
在《逃出大英博物館》中,短視頻的敘事和符號使用展示了對復雜文化主題的深入探討和創新性表達。這部作品通過將中華文物的命運擬人化,使其成為講述歷史故事的主體,從而實現了對文化遺產的情感化和人格化表達。
此作品中的符號運用尤為獨特。例如,小玉壺在劇中不僅是一個物理存在,更是一個文化和情感的象征。通過其親切的互動和直接的語言表達,小玉壺成為了連接歷史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橋梁。這種象征不僅讓觀眾對文物的情感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進行了深層次的揭示。
短視頻中的敘事策略,特別是通過細節的暗示來傳遞更廣泛的歷史和文化信息,為觀眾提供了一種非直白的認知方式。例如,玉壺在觀看英國博物館中的其他展品時所展現的情感反應,無聲地傳達了對于文化流失的復雜感受和對歸屬的渴望。這些細節不僅豐富了敘事的層次,也使得文物本身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和多維度。
此外,通過視頻中對話的設置,小玉壺與中國記者之間的互動展示了一種文化的自我反思和批判。通過這些對話,視頻不僅講述了一個關于文物的故事,還提出了關于文化認同、歷史責任和國際關系的深刻問題。這些對話作為文化符號,不僅加深了觀眾對文物意義的理解,還激發了對于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廣泛討論。
通過這種多層次的敘事和象征符號的運用,《逃出大英博物館》有效地提升了文物的情感和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具有現代文化影響力的載體。這種敘事方式為短視頻中的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深度,顯示了短視頻在傳播復雜文化主題時的巨大潛力[3]。
三、文化影響下的短視頻審美變遷
(一)全球化與本土化
在短視頻的審美變遷中,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動態交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全球化促進了文化元素的跨國流動,而本土化則強調在全球范圍內維持和強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短視頻平臺通過打破地理和文化的界限,使得全球觀眾能夠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的內容,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原真性的挑戰。
以《了不起的匠人》微記錄短視頻為例(如圖1),該系列短視頻通過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人的技藝與生活,成功地在全球與本土審美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視頻不僅記錄了匠人精湛的工藝,也通過具有深度的敘事和精心設計的視聽語言,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美學。制作團隊運用了特寫、微距鏡頭、遠景和近景等多種攝影技巧,這些技術的使用不僅增強了視頻的觀賞性,也加深了觀眾對手工藝品制作精細過程的理解和欣賞。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不起的匠人》通過展示具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有效地減少了文化折扣的現象。文化折扣通常發生在國際觀眾因不熟悉或無法完全理解某一文化元素時,導致該文化產品價值的減少。但《了不起的匠人》通過普遍贊賞的手工藝技能,突破了文化障礙,使全球觀眾能夠跨越文化差異,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強了節目的國際傳播力[4]。
此外,節目中對工藝的展示不僅限于技能的呈現,更通過講述匠人的生活故事,挖掘了更深層次的文化主題,如對傳統的執著,對工藝的尊重以及工匠精神的傳承。這種敘事方式有效地實現了文化的共情傳播,即觀眾不僅看到了技藝的展示,更感受到了匠人對傳統的情感和態度,從而形成了觀眾對中華文化的深層認同和情感聯系。
《了不起的匠人》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叉點上,如何通過短視頻這一媒介有效地傳播和保護本土文化,同時讓這些文化在全球舞臺上發光發熱。這不僅是對傳統審美的一種傳承,也是對全球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貢獻。
(二)文化差異與審美多樣性
短視頻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時,文化差異成為不可忽視的挑戰。文化差異影響著審美的接受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對相同內容的解讀和感受可能截然不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如何調整和展示這些內容以適應全球多樣化的審美取向,是內容創作者面臨的一大挑戰。
《了不起的匠人》通過其獨特的敘事策略和內容展示,嘗試彌合這種文化和審美上的鴻溝。制作團隊通過深入挖掘每位匠人背后的故事,不僅展示了技藝的非凡和復雜性,也傳達了匠人對傳統的執著和熱愛。這種情感的普遍性有助于跨文化觀眾的共鳴,使得非中國觀眾也能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文化重量和情感深度。
此外,節目在展現手工藝品制作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具有普遍吸引力的視覺元素。例如,通過慢動作展示細節工藝的每一步,不僅放大了工藝的精確性和藝術性,也讓全球觀眾有機會細致觀察和欣賞這些可能未曾深入了解的技藝。這種視覺策略有效地減少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可能產生的誤解或不理解。
在音樂和配音的選擇上,《了不起的匠人》同樣顯示出對跨文化傳播的敏感度。節目選用的音樂既有中國傳統音樂的元素,又融入了一些國際音樂元素,這樣的混合有助于構建一個既具中國特色又不失全球共鳴的音樂背景。配音則采用了簡潔明了的語言,旨在為不同語言背景的觀眾提供易于理解的解說,增強節目的包容性和教育性。
通過這些策略,《了不起的匠人》展示了如何通過具體案例克服文化差異,在推動審美多樣性的同時,成功傳播了中華文化的深層價值。這種對文化細節敏感且尊重的傳播方式,為其他文化傳播者提供了有價值的案例啟示。
四、短視頻的社會文化效應
(一)審美標準的形成與傳播
短視頻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媒介之一,在形成和傳播審美標準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這些影片通過廣泛的覆蓋和觀眾高頻率的觀看,不僅塑造了觀眾的審美偏好,還潛移默化地引導了社會審美趨勢的發展。
在審美標準的形成過程中,短視頻由于其易于消費的特點,使得特定的視覺風格和敘事方式迅速流行起來。例如,光滑的濾鏡效果、快節奏的剪輯以及高飽和度的色彩配置,已成為多數短視頻共有的特點,這些風格的普及影響了觀眾對于美的期待和接受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了流行的視覺審美標準。
此外,短視頻平臺上的互動性質也強化了審美標準的傳播效率,形成了強大的社交反饋循環。這種機制不僅加速了特定審美風格的流行,也使得這些風格迅速獲得了廣泛認可。例如,某一短視頻中的創新視覺技巧或獨特美學表現一旦被觀眾廣泛接受和模仿,便可能迅速成為新的審美趨勢。
審美標準的傳播也受到創作者和平臺策略的影響。短視頻平臺通過算法推薦系統,優先展現可能獲得高點擊率的內容,這種機制不僅放大了某些審美風格的影響力,也可能導致審美的同質化。同時,這一策略促進了全球審美觀念的融合,使得地域之間的審美差異逐漸縮小。這種強大的社會文化效應表明,短視頻已成為塑造和傳播審美觀念的重要力量。
(二)短視頻與社會互動
短視頻作為當代社交媒體的一大支柱,已顯著改變了社會互動的方式,尤其在推動公共討論和文化認同形成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影響力。這些平臺不僅加速信息的傳播,而且促進了跨文化和跨地域的交流,從而強化了全球社會的連通性[5]。
短視頻通過其快速、直觀的內容呈現方式,使得各種社會議題能夠迅速被公眾所知曉并參與討論。例如,關于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的短視頻如《逃出大英博物館》,通過生動的敘事和情感化的表達,不僅增強了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認知,還激發了公眾對于文化遺產歸屬和保護的廣泛討論。這種討論不局限于國內,同樣在國際上引發了對于文化尊重和文化交流的重視。
此外,短視頻的互動功能如評論、分享和點贊,使觀眾可以直接參與內容的傳播和討論中,這種參與感和即時反饋進一步推動了社會意見的形成和變遷。這些平臺上的熱門話題常常能迅速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從而影響公共政策和社會態度的形成。
短視頻還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展示,允許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分享他們的故事和文化特色,這種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全球觀眾的文化體驗,也增進了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這種平臺成為了不同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橋梁,有助于構建更為包容和多元的全球社會。
五、結語
短視頻已成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媒介之一,通過其迅速和互動性的特點,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的社會文化結構。這種媒介不僅在形成和傳播審美標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還強化了文化的多樣性表達和社會互動。短視頻平臺使得個人和社區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分享和討論重要的文化和社會議題,促進了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隨著這些平臺的進一步發展和普及,預計短視頻將繼續扮演塑造公共意見、教育公眾以及促進文化交流的關鍵角色,為全球社會的互聯互通和文化共融開辟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徐兆壽,何田田.短視頻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新路徑[J].中州學刊,2024(4):168-176.
[2]茹毅舟.試析用戶原創短視頻審美價值提升策略[J].中國報業,2022(4):20-21.
[3]胡逸凡.基于拉斯韋爾5W理論的抖音短視頻音樂傳播模式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2.
[4]劉陽.跨文化傳播視域下傳統文化短視頻傳播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3(16):34-36.
[5]田源.基于移動短視頻的傳統文化傳播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20.
作者簡介:李潔,碩士,南京傳媒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影視攝影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