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當今時代園林景觀的發展中,人們對于園林的景觀營造更注重視覺藝術的審美與體驗,在造景手法的視覺層次方面追求形式邏輯的完整嚴謹,空間層次方面追求無界與延伸感,從而形成透明性的視覺效果。文章基于透明性原理,從視覺和空間角度探討園林景觀營造的內在邏輯與思維。發掘透明性理論從古典園林到現代園林的繼承與發展,思考如何在未來園林空間中不斷完善透明性理論,并在傳承中對其進行創新。
關鍵詞:透明性理論;園林景觀;空間延伸
文章主要基于以下兩點問題展開研究:其一,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園林景觀審美水平的提高,趨于同質化的園林景觀設計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其二,受西方園林景觀形式的沖擊,我國傳統園林的文化內涵和形式逐漸削弱,中西方園林景觀的融合發展并沒有取得有效性的進步。文章試圖從西方透明性理論的視角切入,研究并分析中國傳統園林景觀的設計形式和語言,探討現代園林景觀與未來新時代園林景觀的發展方向。
據中國知網數據庫與外文數據庫中檢索的“透明性理論”主題研究顯示,這一研究概念正處于持續被探討的狀態。從內容方面看,針對這一概念的界定較為寬泛,且研究主題大多集中在建筑領域,很少被使用在景觀話語體系中。從研究方法來看,僅有較少文章對透明性理論進行深層剖析。文章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將透明性理論運用到園林景觀的領域中,并分別剖析透明性理論的物理層面和現象層面,從古典園林到現代園林的應用發展,再到新時代園林景觀的未來展望,論文結構采用橫向縱向的不同分析,帶給讀者更明確更直觀的研究內容。
文章旨在探討“透明性理論”在園林景觀中的傳承與創新,特別是園林景觀在空間和視覺角度上的創新,從而滿足人們對于新時代園林景觀的要求。文章以“透明性理論”在中國不同時期的園林景觀中的發展為線索,分析“透明性理論”在園林景觀傳承中的問題,嘗試將其完善并結合時代特色進行創新,以達到新時代園林景觀在視覺、空間和審美藝術方面的要求,并以此推動新時代園林景觀的應用和發展。
一、透明性理論的出現
透明性理論是柯林·羅(Colin Rowe)和羅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sky)在對功能主義、現代主義的形式單一模式化提出質疑,并試圖探索形式與空間的更多模式與邏輯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理論概念。在書中,作者認為透明性存在兩種不同邏輯的形式,一種是“物理透明性”,另一種則是“現象透明性”[1]120。“物理透明性”是指視覺上、建筑材料上的透明性,是光線透過物體時產生的視覺現象,關注材料、光線所帶來的物理性質[1]120-122。例如,玻璃材質的通透,能夠在視覺上起到延伸空間大小、模糊空間邊界的效果。“現象透明性”是指空間中的兩個形象相交疊時,不依賴于建筑材料、光線等物質表象來體現互相滲透,依舊保持其獨立性與完整性,關注結構、層次所帶來的空間現象。例如空間的結構、層次與變化所體現的空間的多義[2]。
透明性理論的產生,其源頭可追溯至繪畫藝術界。在20世紀初的立體主義繪畫中,《亞威農的少女》《靜物》《共時的窗子》等都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亞威農的少女》也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它批判否定了以三維空間為創作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開啟了多重視角下的繪畫藝術[3]。例如,格里斯的《靜物》就體現了現象透明性,畫面中斜向網格與垂直網格的交疊形成了淺空間,物與物之間的分解與重構交織在畫面中,相互滲透而不凌亂,為畫面增添了波動感。德勞內的《共時的窗子》則體現了物理透明性,畫面中運用幾何化的形式表現,并通過分解、重疊來捕捉光線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物理上的透明。
在建筑藝術中也可見透明性理論的運用。例如,著名的包豪斯校舍是典型的具有物理透明性的范例,該建筑立面運用了大片的玻璃幕墻,利用物質材料體現其透明性的特點。同時在空間層次上的設計較為簡單,在視覺上給人直接、通透的感受,與德勞內的《共時的窗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勒·柯布西耶的加歇別墅則是典型的體現現象透明性的范例,雖然該建筑的立面也使用了玻璃材質,但并未強調玻璃的透明屬性。該建筑的空間布局相互交錯,強調空間秩序,前后空間有開有合,收放自如。空間相互滲透、穿插,給人帶來豐富的有透明意象的視覺效果,猶如格里斯的《靜物》。該建筑能夠使觀眾產生豐富的空間視覺與心理體驗,并且引發多重解讀。透明性理論不僅存在于繪畫和建筑藝術中,而且在古典園林的意境營造和造景手法中得到了繼續延伸[4]。
二、透明性理論在古典園林中的運用
(一)物理層面
在古典園林中,物理層面的透明性大多體現在門、窗或孔洞的營造上,漏景、透景與障景的手法也蘊含其中。園林中,窗的各式各樣的造型,不僅擁有豐富的視覺效果,而且通過光線穿透作用下投射的光影給空間增加意境,使得內外空間融合通透。而窗上的玻璃材質,也因為光線的折射和反射形成透明的意象,對人的視覺、行為產生影響,形成神秘感,并在視覺上對空間產生延伸的效果。雖然窗內與窗外被窗戶分割為不同的空間,但窗戶的花紋樣式、玻璃以及孔洞卻為兩個空間提供了可連接的橋梁。人們透過窗,以窗為框,空間如同畫一般鑲嵌于花窗之中,誘導人的視覺,并讓人對另一空間產生好奇與聯想,引導人游覽于園林之中,探索畫中的美景,空間的邊界也同時被弱化。而古典園林中的門多分為兩類,即實木門和棋盤門。實木門一般在進入建筑的正門或后門使用,而框架上裝木板、加以穿帶方格的棋盤門則是古建筑中最常見的門樣式。在棋盤門中,又有好些花樣制式,比較常見的是蘇州園林中的“隔扇門”,主要用作居室或堂屋,由“抹頭”“隔心”“腰環板”“裙板”四個部分組成。如宋代建筑的隔扇門一般是四抹隔扇,而明清的隔扇門一般為五抹隔扇。“隔心”部分同樣采用透、漏的手法使得空間與空間之間具有一定的通透與延伸[5]。
(二)現象層面
在古典園林中,現象層面的透明性則體現于空間的營造上。園林空間中的“透景”“漏景”“障景”等手法表達出多層次的空間,處處體現“看似有界,實則無界”的空間與意境。古典園林中,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開與合、收與放,營造出現象層面的透明性,使人適應看似處處皆邊界的空間形態的同時,發現前方還有曲徑可以通幽,因而不會感受到自身已經處于園林邊界。例如滄浪亭的復廊(如圖1),復廊通過一雙跨在廊墻兩側的廊檐,將園內的山和園外的水緊緊地銜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為借景的效果。復廊的漏窗設計也將園內園外的景色共享,形成互通互融,空間上交錯重疊而又相互可見,溝通園內、外的山水景觀,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為一體。而圓明園中的空間布局(如圖2),有曲徑通幽,也有廣袤無垠,空間變化豐富。園林在軸線的框架下,將大空間分割為多個小空間,但依然保持通透的格局,空間與空間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園中景色若隱若現。
三、透明性理論在現代園林中的運用
(一)物理層面
在現代園林景觀中,物理層面的透明性體現在玻璃、穿孔板等新型材料上,并且運用手法更為廣泛、多樣。它不僅運用于建筑,還運用于景觀小品、雕塑、構筑物等。相比于古典園林,現代景觀中對于玻璃的使用更為簡潔直接,雖然少有繁瑣的花紋樣式,但足夠通透、開敞、大氣,多用于建筑外立面、構筑物等。同時穿孔板在保留透明、透漏特性的同時,造型樣式更為豐富,為空間的營造增加“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穿孔板大多用于景觀小品、景觀雕塑等。例如深圳自然博物館(如圖3),該項目位于風景秀美、蓬勃活力的坪山燕子湖片區。燕子湖片區風景如畫,集聚嶺南地區獨有的山、林、田、湖、草等多元自然要素于一體,生態基底條件優越,是建設自然博物館的絕佳場地。其下沉廣場是室內的植物世界展覽空間與坪山河景觀生態系統的交匯點,大片玻璃幕墻將室內外的空間融合,延伸了空間,弱化了空間邊界感。同時,展覽和生態系統的混合空間極大地增加了博物館的覆蓋面,可以讓游客以更生動的形式觀察自然世界。
(二)現象層面
在現代園林景觀中,現象層面的透明性體現在空間整體的布局、結構上,以及局部的穿插、遮擋等空間關系上。表現手法更為復雜多樣,多見于社區、公園、景區等。結構的穿插與遮擋等手法有著立體主義畫派的畫面結構和諸如加歇別墅等建筑的現象透明特性。空間的變化更為豐富,現象層面的透明性運用也更為廣泛。例如茅洲河龍門濕地公園的設計(如圖4),通過基礎設施的提升來實現空
間環境的改善。生態的活化與路徑的溝通是場所感的重要來源,公園通過路徑串聯讓游客體驗空間游走中的故事性,同時實現濱水景觀敘事性與城市基礎設施的透明疊加。這兩個要素的疊加既體現了橫向界面的透明性,也與場地本身的水平延展性有關,包括了從整合場地環境使得視覺上的通透與漫游路徑銜接貫通的意義拼貼,到場地中重要基礎設施建筑學設計的嵌入,以及切割、重組和整合的設計過程[6]。
四、透明性理論在現代園林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物理層面
首先,現代園林繼承了古典園林的基本手法,也對材質的選取范圍有了擴大和增加,但在生態、智能方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其次,由于社會發展迅速,現代園林對物理材質的設計應用逐漸趨同和片面,與園林本身的空間營造聯系并不緊密,面臨失去特色的危險。最后,現代園林在材質的使用上缺乏對空間深層次的探索與挖掘,同時場所精神與空間記憶的營造較少。
例如成都香港置地·西元的景觀設計。該設計的理念新穎,手法運用流暢,社區內多處景觀節點運用物理透明性理論,在視覺上給人直接、清晰的感官效果,延伸了空間感。但其手法仍有局限之處,在材料的選取和應用上有待深入挖掘。該設計在材料選取的運用方面以玻璃、紗線面料為主,展現了新中式風格典雅奢侈的氣質。如紗質窗簾的運用既能在視覺上呈現物理透明性的效果,讓簾后的景色若隱若現,引發人的好奇與想象,又能夠貼合新中式風格的古典風情,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一種空間記憶。但諸如此類的表現手法較少,該項目其它的景觀節點主要采取以透明玻璃為主的營造手法,不能完全展現中式風格的古典與故事感。
(二)現象層面
首先,現代園林雖然在現象層面也有繼承和延續古典園林中現象透明性的表現手法,但其大部分仍處于視覺效果和行為引導方面,對于五感及其它方面的手法的運用依然有所欠缺,仍有較多發展空間。其次,現代園林大多將現象透明性應用于小空間以及園林構筑物、景觀小品、景觀節點之間的空間關系中。園林中,建筑與景觀、景觀與景觀、構筑物與景觀之間大的空間關系中的表現手法并不明朗,未來可在更多領域的空間關系中尋求突破。
例如成都新希望旭輝錦官天樾(大區)的景觀設計。項目采用“立體、交互、融合”的極簡手法,運用流動的景觀動線串聯六大生活空間,通過社區能量環延續場域功能,在森林中成功建造一處充滿現代活力的藝術居所,一處與自然共生的溫度社區。該設計的主要節點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組合,串聯成線,環環相扣,形成空間與空間之間的相互融合交錯,體現出現象透明性的特點。但該項目的空間營造依然以行為引導和視覺為主,缺少五感中其它方面的表現手法,較為簡單片面。該項目也缺少空間上的敘事感,空間的豐富性和場所精神的體現還需要更深入的挖掘[7]。
五、透明性理論在新時代園林景觀中的發展
(一)物理層面
在新時代園林中,材質的選取在持續繼承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法的同時,更需要突破玻璃、穿孔板、紗布等停留于視覺表面效果的表現手法。物理層面的透明性,要求表現手法不再片面化,而應當深入研究新型材料,運用智慧、低碳、環保、生態、可持續的綠色材質,建設綠色節約型園林,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應當多研發采用智慧、智能材質,在視覺效果或智能調節方面提供科技創新,建設智慧型園林。
除了材質的選取,未來材質的應用也將不再趨同化,不再簡單片面,而越來越具有生態特性、地域特性、文化特性、歷史特性。園林也不僅僅只是人們的休憩空間、游樂空間、觀景空間,而更注重場所精神的表達,建設地域文化型園林。在未來,物理層面的透明性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化和物理材料的不斷挖掘,其作用遠不止于園林中的視覺營造和行為導向,更為整個園林的生態、智慧設計提供更多可能。因此,物理層面的透明性在園林中的價值遠比人們想象的更多[8]。
(二)現象層面
新時代園林在空間的營造上繼承古典園林中的透景、漏景、框景等手法,延續現代園林中的穿插、遮擋、重疊等引導視覺和行為的空間營造手法。未來更應創新發展,運用現象透明性理論營造空間時,應當注重聽覺、味覺和觸覺的營造手法,從視、聽、味、觸、智五方面,建立五感園林。在現象層面的透明性方面,應當挖掘更多的空間營造手法,并不限于視覺和行為引導,從而使空間更富有層次,具有多方位立體的感官效果。
此外,空間的敘事性、地域性、生態性、智慧性在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多。空間的營造不止是為了體現其帶給人心理上的神秘感、行為上的誘導以及視覺上的多樣,更多的是追求空間的整體布局或局部穿插等空間關系中所需要的園林敘事、地域、生態、智慧等特性,并以此拓展園林中“現象透明性”的意義。其不限于空間關系,而更在于空間關系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如園林空間與當地歷史脈絡的聯系、園林本身與當地文化民俗之間的融合發展、園林空間中的植物與建筑的互融、園林空間中與當代科技智慧的融合創新等。因此,在未來園林的發展中,現象透明性對園林空間關系如敘事、地域、生態、智慧等特性的挖掘和探究都具有指導意義,能夠為未來的包容型、智慧型的園林發展提供思路[9]。
六、結語
文章論述了從立體主義繪畫時期至今,透明性理論經歷的多年變化與發展。從立體畫派的點線面之間的關系,到早期建筑藝術中建筑空間之間的關系,再到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與小空間的起承轉合,最后到如今現代園林景觀中的建筑與建筑、景觀與景觀、景觀與建筑等多方復雜的空間關系,透明性理論的實際運用已不再局限于繪畫或建筑藝術,而在園林、景觀等多學科領域發揮其作用。文章重點探討了“透明性理論”在不同時期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特點及其在現代園林景觀中應用的問題,并基于問題與時代特點,針對“透明性理論”更好的傳承與創新方向,提出新時代園林景觀的視覺、空間和審美的應用方向,對于新時代園林景觀的應用與發展有著借鑒意義。
由于該研究重點在于景觀空間解讀及設計方法理論系統的創新,在實踐驗證和設計反饋方面仍顯不足。研究過程中對各種案例的解讀,更多的是一種批判性思考后的理論總結,因此無法獲得主體在其中的直接反饋,這也有待于今后在實踐中進行持續反復的論證。此外,在之后的研究中,也需要進一步關聯跨學科的理論,形成學科間的對話。
參考文獻:
[1]施濟光.景·深:江南園林造景的透明性解讀[J].美術大觀,2020(7):120-122.
[2]段合洋.江南園林現象透明性及應用可行性探析[J].現代園藝,2023(21):105-107.
[3]朱驍鋮.淺析透明性理論在現代主義繪畫中的體現[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2.
[4]李馨全.透明性理論及其在當代建筑中的應用探析[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2.
[5]肖龍斐.江南古典園林的現象透明性分析——以拙政園、留園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2(3):124-126.
[6]張存敏.廣義透明性視角下的多義空間辨析及策略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0.
[7]韓藝寬.再讀透明性[D].南京:南京大學,2015.
[8]葉宇琦.廣義透明性視角下的既有建筑空間更新設計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1.
[9]施濟光.理性的引導:城市園林景觀表達中透明性理論的解讀[J].美術教育研究,2020(22):93-94.
作者簡介:
李汶潔,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規劃設計。
通訊作者:李煜,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