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歷史文化街區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延續著城市傳統風貌格局。歷史文化街區作為一個集歷史文化、建筑景觀、生活人文于一體的場所,無不滲透著美學價值。文章在分析重慶龍門浩美學背景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龍門浩所蘊含的詩詞美學、傳統美學、參與美學及生活美學思想,強調感知融合體驗及“真、善、美”的設計思想對于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美學思想;重慶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感知融合
1986年,重慶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推動下,龍門浩獲得新生。2018年,龍門浩正式迎接游客,成為既具有獨特的山城格局風貌,又集文化休閑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龍門浩具有300多年的歷史文化,是重慶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重慶全面推進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歷史文化街區是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的重要載體,龍門浩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對于街區乃至城市的經濟文化建設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街區美學背景
龍門浩位于重慶市南岸區,背靠涂山(今南山)(如圖1),面攬長江,占地共計18萬平方米,包含上浩、下浩兩大區域,是主城區中最有特色的山水人文景觀,開埠文化、抗戰文化、巴渝文化在這里匯聚融合。龍門浩的保護更新以尊重和善待為前提,以歷史保護為紅線,秉持“原址原建、原面積、原高度、原風貌”的原則,盡可能保留歷史文化建筑、珍貴的古樹名木、獨特的崖壁要素。2022年8月,南岸區龍門浩老街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①。龍門浩老街也被譽為重慶文化精華之所在、內陸城市的橋頭堡、國際窗口及中西交融的典范。
龍門浩街區的建筑巧妙地融合了磚石與木材,形成獨特的折中風格。條石基底,青磚墻,垂帶式踏道,歇山式小青瓦屋面,西式拱門圓窗與中式木質雕花欄桿的完美搭配,既有歷史的厚重又不失藝術的美學價值。下浩部分建筑也保留傳統吊腳樓元素,搭配小青瓦屋面,完美展現傳統巴渝建筑的魅力。街區的街巷規劃遵循傳統的三縱三橫傳統空間標志,采用了城市針灸模式,對老街的整體風貌通過實施“減、整、留、加”四大策略[1],聚焦于階梯、堡坎、平臺、院墻、宅門、窗戶、植物等細節,使各個年代的建筑在修繕后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龍門浩的綠化設計另辟蹊徑,化整為零。一是將建筑外立面和植被花草緊密結合,相互掩映。二是將街區盤根錯節的古樹與巖石融為一體,借原始彎曲自然的生長狀態營造出生機盎然的美感(如圖2)。三是在有溪流的地方因地制宜,營造水景小品。燈光照明在保障照明功能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文化特點,結合照明技術來展現城市魅力。夜幕降臨,龍門浩夜景與東水門大橋、山城夜景交相輝映,如夢如幻,美不勝收。
二、街區美學思想
(一)“美在意象”:街區中的詩詞美學
在審美體驗中,我們將所審視的對象稱之為“象”。“象”中蘊含著深意,即意象所在。在古典詩詞中,詩人所描繪的“景”與“物”構成客觀“象”,而詩人通過借景抒情、詠物言志所傳達的情感與志向則構成主觀“意”。當“象”與“意”完美融合,便形成“意象”。龍門浩中有許多意象存在(如表1),其一便是龍門浩的名稱由來。北宋嘉祐元年,蘇氏三父子乘船前往汴京趕考,當抵達恭州(現重慶)時,被長江南岸一巨大石梁所吸引,石梁被巧妙地劈開,形成了只容船只進出的豁口。蘇氏父子被吸引,遂上岸,漫步游覽,見長江邊一村落被群山環抱、秀水環繞。于是,蘇軾給這個村落題名“龍門浩”。后來,有賢者將其題寫的“龍門浩”鐫刻在渡口的高岸上,從此,“龍門浩”這個名字就流傳了下來。且將石梁斷裂處的上游稱為“上浩”,下游稱為“下浩”。因此有了上浩和下浩之分。
另一意象指的是“巴渝十二景”的“龍門皓月”。關于這一景致起源,歷史上存在兩種說法。一是長江中有一巨石斷裂處形狀如同門洞,當江水流入這個“龍門”時,形成了一個清澈幽亮的浩灣。二是江邊一狀如臥龍的石梁斜切江水形成了一個港灣,洪水退去時浩內風平浪靜,而浩外則是波濤洶涌。當涂山上明月升起,皓月當空時,浩內水面上灑滿了閃耀的金光,再加上繁星點點,整個浩灣如同星月交織的畫卷,一動一靜,相互映襯,形成了“龍門皓月”的美景。江上月影與空中月亮相互輝映,人們泛舟于龍門浩中,仿佛置身于廣寒宮之中,這引來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爭相題詠。清代王爾鑒曾贊美這一景致:“石破天開處,龍行儼禹門。魄寧生月窟,光自耀云根。雪浪盤今古,冰輪變曉昏。臨風登彼岸,涂后有遺村。”這首詩堪稱是“龍門皓月”的生動寫照。這首詩堪稱是“龍門皓月”的生動寫照。而今“龍門”石刻已無存,皓月依然月月圓。
(二)“天人合一”:街區中的傳統美學
古人將人與自然的關系視作一種“天人關系”,認為人與世間萬物共同構成統一的整體,人類的一切活動與自然相互依存,無法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龍門浩修繕秉持“原址原建、原面積、原高度、原風貌”的理念,延續巴渝建筑風貌,對原有各個年代的建筑進行了精心修繕和保護。龍門浩修繕尊重歷史,修舊如舊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動寫照,街區依山而建,尊重自然地形及原始風貌,利用山地地形高差、采用“化整為零”的做法,在不破壞山體生態的前提下,優化交通流線,減少施工便道,最大限度保留歷史建筑的原生環境。對于傳統街巷的空間肌理,給予充分尊重,打造出層次豐富的建筑群落,使建筑與自然山體和諧共生。積極回收和再利用場地舊有材料,從各地老建筑拆遷地收集了大量舊磚、舊瓦和條石,作為施工備料,減少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呈現出質樸自然的美感。龍門浩的整體建設遵循了“天人合一”的營建美學,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形成了與自然高度融合且獨具一格的建筑藝術形式。
(三)“感知融合”:街區中的參與美學
傳統美學中“靜觀”概念出現得較早,傳統認知下的感官系統通常被分為遠感受器(視覺和聽覺)和近感受器(嗅覺、觸覺和味覺)。康德認為靜觀模式下的審美判斷只涉及視覺和聽覺,摒棄了其他身體感官參與所產生的功利性及生理欲求。但是環境并非獨立于人的外在對象或客體,任何審美都是一種基于身體參與的審美。阿諾德·伯林特所提倡的“參與美學”(Participatory aesthetics)強調身體在審美體驗中的重要性,提倡“感知融合”的審美態度,認為摒棄身體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作用的美學是“靜觀美學”,傳統意義上強行分裂感官的做法不適合環境的感知,身體的各個感官部位是相互包含,統一合作的整體,欣賞環境需要調動所有感知器官,只用看和聽去感知環境是不充分的[2]。龍門浩作為山地建筑,游客在街區游覽中必須身體力行,帶動全身感官去感知每一處場所,只有身體圖式的親身把握才能真正體會到街區環境的真正魅力,龍門浩青磚黛瓦的歷史建筑、山澗鳥鳴溪流、觀景臺、打卡點、民俗表演、美食小吃等都增強了游客的審美體驗,體現出龍門浩對感知融合的觀照。審美參與是一個動態而連續的過程,只有各種感官對環境的微妙感受與心靈的細膩體驗交織、共振,才能形成完整而深刻的審美體驗。
(四)“審美交融”:街區中的生活美學
邁克·費瑟斯通(M.Featherstong)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1991)中指出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藝術與生活逐漸交融,這正是“日常生活審美化”將純粹的審美態度引進日常生活的現實之中的表現。當今社會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詩歌、繪畫、雕塑等經典的藝術門類,數媒交互等新興的藝術形式或作品逐漸成為大眾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活動逐漸由高雅的藝術展館轉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生活空間。“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頂級狀態的表現就是任何物都可以成為藝術和設計的消費品,即日常生活的平凡之物皆能成為審美之物。龍門浩隨處可見藝術與生活的融合。咖啡郵局、龍門書院等文化空間的開設,龍門劇秀等文娛活動的舉辦既豐富了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也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賦予藝術的氛圍,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體驗,給人們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
三、街區審美新思路
(一)“真”:街區建設遵循原真性
“真”的出發點就是要掌握街區的客觀規律,1964年《威尼斯憲章》首次正式提出“原真性”(authenticity)。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文化遺產,其更新改造不但要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得以延續,也要尊重街區主體原住民的生活觀,留住原住民就是留住了人文價值,留住了街區的活力。歷史街區的空間整體資源是有限的,在打造文旅產業時會壓縮原有居民的社會交往空間,街區作為物質空間得以保留,內在的活力與人文價值卻逐步消失,居民的傳統生活不再延續,千篇一律的街區風格隨之浮現。街區更新并非意味著徹底推翻重建,而是注重街區的“活化”。“原真性”是遺產保護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旨在提醒我們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只要單一地保護歷史文化建筑,還要尊重并留住其中蘊藏著的精神文化內涵。
(二)“善”:街區營造突出連續性
打造功能完備的街區空間是對“善”的關注。山地建筑制約了游客的可達性,對于游覽觀賞體驗的連續性也是一個挑戰。阿諾德·伯林特將“連續性”定義為:連續性不是分離事物的外在聯系并吸收重組,而是有關各個部分的整體的聯系[3]。視覺要素的連貫在這里就非常重要。可以在原有“修舊如舊”理念的基礎上對街區內部空間進行合理性設計,既能夠保留原有的街區風貌,也能提升游覽觀賞中的審美鑒賞力。當我們去欣賞所處的環境時,文化將會對審美知覺產生影響,人的情感、信念、認知隨著身體的感知能力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這時,環境便是人與場所之間“連續性”的衍生物。“連續性”突出表現為審美范圍的進一步擴展,強調藝術與生活的聯系[4]。積極的審美參與能夠使人全身心地感知環境,與環境中的一切物質蘊含的能量產生動態的交流,使人在游覽觀賞體驗中獲得豐富多元的審美經驗。
(三)“美”:街區游覽追求藝術性
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意義在于它的獨特性和創造性。真正的美,是真善美高度的統一。“美”是設計的升華,是在保障功能性,即符合“真”與“善”的前提下,對藝術性、創意性的追求,以求達到功能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5]。街區的文化景觀、文創產品的打造可以深度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將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凝聚成視覺元素運用在產品的相關設計上,還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技術手段將產品與文化內涵進行結合,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審美需求,為消費者帶來愉悅的使用體驗。同時產品還要關注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不可逆性,打造生態文明。美是無形的競爭力,有美的內涵,有底蘊的設計,才會歷久彌新。
四、結語
歷史遺存下的建筑不僅承載著城市的精神和文化,更展現出重慶獨特的生命力。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文化遺產,蘊藏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及美學內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充分重視審美對于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性,讓城市建設更加具有文化內涵,成為文化與藝術的載體。人們奔波于樓宇之間,卻無暇駐足欣賞,當經濟、科技快速發展時,審美漸漸落在后面,亟待重拾。
注釋:
①2022年0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的通知》。
參考文獻:
[1]《龍門浩老街的故事》編委會.龍門浩老街的故事[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18:23.
[2]Arnold Berleant.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28.
[3]伯林特.生活在景觀中——走向一種環境美學[M].陳盼,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4.
[4]張敏,王會方.論環境美學中的“連續性”問題——從杜威美學到參與美學[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11.
[5]劉悅笛.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審美即生活,藝術即經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56.
作者簡介:梁菊,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碩士。研究方向:設計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