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地處太湖之濱,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大約10000年前,三山島先民出現,拉開了這片土地上的文明序幕,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次第登場。商周之際,“太伯奔吳”,讓蘇州成為吳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末年吳越爭霸,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紛爭故事。一代霸主吳王闔閭命伍子胥修建吳大城,開啟了蘇州城市文明的新篇章,蘇州古城“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延續至今。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軌跡,一同領略千年古城蘇州的獨特文化!
——蘇州博物館館長 謝曉婷
說起吳,很多人會想到三國時的東吳。但你知道嗎,吳也是江蘇省蘇州市的古稱。蘇州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歷史源頭,還是一位園林工程師發現的呢!
那是1984年4月的一天,在溫暖的春風中,蘇州市園林局的工程師黃瑋來到了太湖中風景秀麗的三山島上。
這里距離蘇州古城約50千米,黃瑋本來是到這里調研旅游資源的,沒想到卻有了意外的收獲!他先是在島上西側的清風嶺下,發現了一個淤泥堵塞的溶洞,后來居然又在采石場發現了一塊塊獸骨化石。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相關部門立刻組織考古專家上島進行考察,由此揭開了蘇州地區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紗!
考古專家來到島上后,很快就在龍頭山、小姑山采集到了鬣((%D )狗、棕熊、猴、鹿等哺乳動物的牙齒和骨骼。鬣狗是兇猛的肉食性動物,如今僅存在于非洲。在我國,它早在10000多年前就已經消失,因此,專家在三山島發現的鬣狗化石, 被稱為“ 最后鬣狗”。這也說明三山島遺址至少已經存在了10000年。

第二年,考古專家們又在清風嶺一帶發現了棕熊、猞猁(shē lì)等動物的大量牙齒,以及獼猴、老虎、犀牛、鹿等動物的化石。棕熊、猞猁這些動物現在一般生活在我國北方。因此,我們猜想10000多年前,這里并不像今天一樣被湖水包圍,而是分布著森林和草原,氣候也比現在要冷。
經過考古勘探,專家們在清風嶺的湖灘上還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出土了5200多件石制品。結合之前發現的動物化石,專家們認為,大約10000年前人類就已經在這里生活了,三山島先民就是最早的蘇州人,三山島遺址也是蘇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址。
從考古發現可以得知,當時的三山島的先民只會用燧(suì)石制作簡單的打制石器,他們的日常生存圖景可能是這樣的——清晨,三山島的居民從群居的山洞中走出來,有的去采集植物的果實、根莖來吃,有的用尖狀器來加工這些食物。除此之外,集體圍獵也是他們重要的日?;顒印+C人們會先設置好捕捉野獸的陷阱,當發現野獸的蹤跡時,他們就會齊聲大喊,用石頭、火把等把野獸驅趕到陷阱里。成功捕捉到獵物后,為了能吃到美味的肉、合理利用獸皮,三山島上的先民還會用刮削器切割、剝除動物的骨頭和獸皮,進行二次加工。另外,他們還會用簡易的木質、骨質的魚叉捕撈湖里的魚來吃。

在三山島先民之后,距今7000年左右,蘇州附近又出現了屬于馬家浜文化的早期人類。這時,先民已經會建造房子,在捕魚打獵之外,他們開始自己種植水稻。在蘇州的草鞋山遺址,人們就發現了6000多年前的水田遺跡,其中包括小塊的水稻田和水口、水溝、水井、水塘等構成的水田灌溉系統,水田中還出土了大量炭化稻谷。
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而得名,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請大家仔細看馬家浜文化的炭化稻谷顆粒,遠遠看上去是不是就是凹凸不平的土塊。但如果同學們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你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稻殼的痕跡!稻殼和泥土混合后能起到黏合的作用,因此專家判斷,這些土可能是當時的人蓋房子的材料。
過了1000多年,崧澤文化時期的蘇州出現了重要的農具——石犁。又過了1000年,良渚文化時期出現了組合式石犁。石犁出現前,人們的耕種效率很低。石犁出現后,農業耕作方式開始從人力逐漸過渡到牲畜犁耕,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

請大家仔細觀察下一頁,這個三角形的石犁中間還有一個圓孔呢,這是用來穿繩的。有了繩子,人們就能將石犁與犁座綁扎固定到一起,方便耕作。你看,先民們是不是很聰明呢?

除了考古發現獲得的信息,古籍當中也記錄了蘇州人的祖先,他們就是商朝晚期赫赫有名的周族部落的姬姓兄弟——太伯和仲雍。
姬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傳說姬姓人的祖先后稷特別擅長農業,所以堯帝任命他為農官。后稷的后人世代繼任周族部落的首領。商朝晚期,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周太王)帶領周人定居在周原(今陜西寶雞岐山一帶)。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從小特別聰明,因此古公亶父就想把首領之位傳給三子季歷和孫子姬昌(周文王)。太伯和仲雍知道后,就出走到了今天的蘇州、無錫一帶。太伯被當地的百姓擁立為首領,建立了吳國,他去世后,弟弟仲雍成為第二任國君。
到了春秋時期,吳國已經成為十分強大的諸侯國,王室的陪葬品里有了許多珍貴的玉飾。
快看,蘇州真山吳國王室墓出土的這組玉斂葬飾,是不是非常眼熟?它整體由玉面飾、玉珠襦( )、玉甲等部分組成。玉面飾是覆蓋在逝者臉上的,其中兩件虎形玉飾覆蓋雙眉,三個拱形飾覆蓋雙眼和鼻子,兩個玉瑗( )覆蓋兩邊面頰,玉琀則覆蓋住嘴巴。由紅瑪瑙和綠松石、水晶珠等穿成的玉珠襦是上衣,玉甲是下衣。這一身飾品很可能是大名鼎鼎的金縷玉衣的原始版本喲!
像玉斂葬飾這樣精美的藝術品,在蘇州博物館的文物中,還有很多。從三山島先民到太伯、仲雍兄弟,一代代開拓者在蘇州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創造了屬于他們的燦爛文明,從而有了獨特的文化符號“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