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指出,要“壯大縣域經濟”。隨著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縣域經濟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我們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加快培育縣域特色產業、打造專業化集群,充分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將縣域經濟打造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
一、什么是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體系的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地方和區域發展的關鍵力量。
縣域經濟在特定的縣級行政區劃內發展,不同縣域因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歷史人文等因素各具特色,導致其經濟發展不盡相同。同時,縣域經濟是涵蓋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多個產業領域的相對完整的經濟體系,具有特殊的地域性和綜合性。此外,縣級政府擁有一定的經濟調控權,能根據本縣域實際情況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因此縣域經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縣域經濟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數據顯示,2024年,縣域貢獻了近40%的國內生產總值。
二、發展縣域經濟的重大意義
縣域經濟是我國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弘揚文明、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于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發展
縣域經濟的蓬勃發展,匯聚了強大的經濟力量,為國家經濟大盤的穩定提供了堅實支撐。縣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充分挖掘這些潛力,發展特色產業,能夠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經濟增長空間和增長路徑,為國民經濟注入新動力。
(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縣域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橋梁,發展縣域經濟能夠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發展縣域經濟,既能夠提升縣城和農村地區的產業水平和經濟實力,改善縣城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也能夠逐步縮小城鄉在經濟發展、居民收入、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三)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縣域經濟的發展能夠為農村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是產業興旺的引擎。縣域經濟的繁榮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廣的發展空間,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進而解決農村人才短缺問題,是人才回流的引力。縣域經濟涵蓋多種產業,能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降低失業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同時,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會有更多資金投入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中。
三、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作為國民經濟的底部基礎,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優化國民經濟結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縣域經濟在發展的進程中還面臨多方面挑戰。
(一)政策與體制方面的挑戰
一是政策落實不到位。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一些政策在傳達和執行過程中出現“腸梗阻”,部分基層政府和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度和利用率不高,導致政策實施效果不佳。二是行政管理體制不適應。縣域政府在經濟管理權限上相對有限,一些事項需要上級部門層層審批,程序繁瑣,耽誤了項目落地和企業發展。同時,縣域政府的績效考核機制與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影響了政府工作人員推動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產業發展方面的挑戰
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許多縣域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傳統產業,一旦市場波動或資源枯竭,經濟增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一些縣域的服務業發展滯后,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匱乏,難以形成產業協同效應,制約了經濟多元化發展。二是產業鏈不完善。縣域產業往往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具備較高附加值的上下游產業配套不足,導致產業整體效益不高。三是產業競爭力較弱。縣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與大城市的企業相比,在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市場營銷等方面整體存在較大差距,難以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資源要素方面的挑戰
一是資金短缺。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融資渠道相對狹窄。一方面,縣域企業抵押物有限,信用評級較低,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另一方面,縣域企業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不足,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融資,難度較大。這使得許多有潛力的項目因資金短缺無法實施,制約了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人才匱乏。與大城市相比,縣域的工作環境、發展機會和生活條件缺乏吸引力,因而人才外流現象嚴重。人才的短缺使得縣域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影響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土地資源制約。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建設用地需求不斷增加,但土地指標有限,供需矛盾突出。同時,縣域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土地閑置和浪費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
(四)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方面的挑戰
一是基礎設施薄弱。部分縣域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縣域企業的運營成本和發展空間。二是公共服務質量不高。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相對匱乏,質量不高。例如,縣域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施落后,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醫療技術水平有限,難以滿足居民的就醫需求。
四、如何寫好縣域經濟發展大文章
發展縣域經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漫長的更新過程,往往需要立足全局和放眼長遠,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并勇于實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直面發展過程中的挑戰,奮力寫好縣域經濟發展大文章。
(一)積極主動做好頂層設計
一是要樹立“精明緊湊”城鄉發展理念。強化發展規劃引領和國土空間規劃約束功能,加快完成縣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城鄉詳細規劃編制,完善城鄉功能布局,合理優化居住、產業、市政、生態等方面的功能布局,提高縣域的生活品質,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二是要堅持分類推進原則。依據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區位特點等,合理定位、分類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選擇不同類型的代表縣域,以現代化為指向,以建設、農耕、生態國土利用“三條線”為遵循,把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及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等納入其中,系統研究、統籌規劃、制定方案、分步實施。
(二)推動特色產業升級
一是要精準定位特色主導產業。深入調研和分析本地資源稟賦、人才優勢、市場需求等方面情況,培育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同時,確定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產業關聯度和帶動效應,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是要差異化發展產業集群。圍繞主導產業的培育,打造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完善產業鏈條,推進產業化協作。鼓勵和引導相關企業、機構和人才集聚,打造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市場開拓,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充分發揮各地開發區和各類產業園區的載體作用,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并做好補鏈、延鏈工作,形成集群效應。在有條件的鄉鎮(街區)建立產業園區,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空間。注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小巨人”企業,給予其更多政策支持、資金扶持,促使其加快發展步伐,進一步帶動整個地方產業發展。
三是要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制定和完善相關產業政策,為縣域產業的發展提供稅收優惠、土地供應、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鼓勵企業投資興業。為有創業意愿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和個人提供科技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支持,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縣域產業轉型升級。
(三)加強區域協同
一是要構建協調發展的縣域城鎮化空間格局。因城施策、分類引導、標本兼治,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縣域城鎮化空間格局。強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進一步推動市(縣)改區、縣區合并、毗鄰市(縣)同城一體化等區域優化工作。
二是要加強縣城和小城鎮建設。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縣城和建制鎮。推動縣城發展的重點是用好國家政策,整合區域資源要素,補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弱項。面對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群體和農業集群,建制鎮要發揮應有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奠定扎實基礎。
(四)構建新型城鄉關系
一是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突出以城帶鄉,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在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安全標準、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協同發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二是要引導資源下沉。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行動,發展聯結城鄉的冷鏈物流、配送投遞、電商平臺和農貿市場網絡,引導專業化企業有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運營。完善交通設施,構建便捷的交通網絡,包括公路、鐵路、水運等,改善縣域內外的交通條件,提高縣域的可達性和開放性。
三是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完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大力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在擴大縣域教育資源供給、推進縣域城鄉教育服務均等化等方面下功夫,將基礎教育延伸到鄉村,提高鄉村教育服務保障能力。完善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診療條件,發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強化社會保障,妥善處理好養老服務工作,留出足夠的養老服務設施用地。
(五)深化改革開放
一是要繼續深化各類改革。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提升縣域經濟各級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深化富民強縣改革,把省、市可以下放的項目建設、資金使用等部分審批權限直接下放到縣一級,讓縣級政府擁有更大的經濟自主權和決策權。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營造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培育更有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完善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體系、降低民間投資準入門檻,在行業準入、資質標準、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領域對各類性質企業一視同仁。深化農村改革,繼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二是要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大開放招商的力度,瞄準產業鏈核心企業,主動溝通對接,精準定向招商。與時俱進創新招商方式、拓寬招商渠道,完善獎勵辦法,打造專業招商隊伍,以擴大招商效果,爭取在產品進出口及開展商貿活動等方面取得突破。完善開放平臺載體,支持有條件的縣域創建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和功能性口岸,設立保稅窗和出口監管窗,提升縣域開放型經濟承載能力。
(六)強化要素供給
一是要強化資金保障。根據具體的縣域條件和發展需求,多方籌措資金和全面拓展融資渠道,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利用好政府預算和財政撥款,支持縣域發展項目。利用好融資工具,通過發行政府債券、企業債券或專項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積極引導和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并努力吸引外商投資,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加強金融支持力度,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高縣級財政保障能力。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在縣域增設分支機構,加大對縣域工業化、城市化和重大項目的支持,降低融資門檻并鼓勵開發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活水”。
二是要加強縣域人才建設。堅持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相結合的方式。依托縣域內的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適應本地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建立有效的薪酬體系,營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使人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有地位、有奔頭、有勁頭,發揮其應有的能動作用。高度重視縣域企業家隊伍建設,有計劃地進行高層次系統性培訓,以提高企業家的綜合素質。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和技能訓練,把縣域建設成為高水平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與輸出基地。制定優惠政策,抓好就業創業的“回歸工程”,暢通農村本土人才回鄉干事創業的渠道。吸引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人員、專業技術人才、復轉退伍軍人、退休干部等返鄉創業就業。支持城市人才入鄉發展,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
三是要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大力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在內的全面創新,制定和完善縣域經濟的創新規劃、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流的科研環境和創新生態。構建“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優化科技創新獎勵政策,用真金白銀激勵企業、科研團隊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大力引進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縣域設立科研開發基地及科研示范區,在重大產業領域建立不同層次與類別的研發平臺,為產業做大做強提供堅實支撐。圍繞縣域重點產業的鏈式拓展和資源綜合利用部署創新鏈,組織高校、院所及跨區域的科研單位對關鍵技術難題進行攻關,并形成具有自主產權的科創優勢。對企業的研發投入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支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四是要推動工商資本進入縣域。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工商資本投向縣域。設立專門的基金支持計劃,提供稅收減免、貸款優惠等激勵措施,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縣域投資興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創造一個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縣域吸引更多投資。鼓勵市場競爭,不過度干預市場運行,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加強法治建設,建立透明的法律體系和明確、穩定的法律框架,確保各方在商業活動中享有公平和平等待遇,增強縣域投資環境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五是要適度保障建設用地。加強縣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科學確定各類土地的用途和空間布局,合理調配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的比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對土地使用權的管理和監管,打擊違法占地、非法建設等行為,保障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縣域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向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緩解建設用地緊張問題。與縣域周邊地區加強合作與協調,充分挖掘區域資源和市場,形成互補優勢,減輕建設用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