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南川區東城街道灌壩社區曾是典型的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多、安全隱患多、群眾意見多的“四多”社區。轄區內30多個老舊小區長期缺乏系統管理,公共設施老化、鄰里關系疏離、治理資源分散等問題疊加,導致社區干部疲于應付“救火式”治理。如何將“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清單”?近年來,灌壩社區以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為抓手,緊盯基層治理網格不細、力量不足、活力不夠等問題,積極探索打造“黨群小家”微網格,總結出“三找”工作法,推動“組織建在鄰里間,黨員融入群眾中”,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經過多年實踐,灌壩社區矛盾糾紛化解率、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昔日的“問題社區”變身為“樣本社區”,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這一“蝶變”背后,是“黨群小家”微網格在破解基層治理“誰來管”“不愿管”“怎么管”三大難題中的精準發力。
找骨干力量,著力破解“誰來管”問題
堅持精準選人,從“無人問津”到“能者上陣”。社區黨委以樓棟為單位組建“黨群小家”微網格,并結合日常掌握情況,鼓勵引導樂于助人、公道正派、業余空閑時間多、組織協調能力強、矛盾調解辦法多的黨員和群眾擔任“家長”“管家”“志愿者”,構建起以黨員干部為引領、社區居民為主體、各類志愿者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共同體。“黨群小家”以50戶至80戶為單元劃分微網格,按“1名骨干黨員‘家長’+1名紅色物業管家+N名志愿者+N戶住戶”模式組建治理團隊。
實行動態優化,從“一潭死水”到“活水長流”。社區黨委建立“雙軌制”管理機制,一方面,推行“群眾推選+組織指派”動態調整,對年齡偏大、帶動力不足的“家長”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實施“賦能計劃”,聯合南川區委黨校開設“微網格治理實訓班”,累計培訓“家長”“管家”160人次。
找群眾需求,著力破解“不愿管”問題
強化積分激勵,從“旁觀者”到“主人翁”。提升黨員和群眾參與網格治理的積極性,關鍵在于強化基層自治,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為此,灌壩社區讓“小家”成員“互評互比”,以“月打分、季積分、年評比”的方式,組織成員進行分類評比。社區黨委將成員平時獲得的積分作為評比的重要依據,并將積分設置為能夠在“積分超市”兌換相應生活用品的“貨幣”,進一步提升了成員們參與網格治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堅持需求導向,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為讓“小家”成員保持緊密聯系,社區黨委針對成員的興趣愛好、從業領域等特點,圍繞學習教育、家園美化、創業就業、鄰里守望等主題,每周舉辦“小家”壩壩會,每月設置“小家”活動日,每半年開展“小家”微心愿活動,通過組織搭線、群眾推薦、自由匹配等方式,助推3000余個小家結對共促,實現社區家庭聯誼、活動聯辦、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同時,依托社區閑置房屋打造社區食堂,由社區志愿者輪值提供助餐服務,惠及獨居老人80余名。
找措施辦法,著力破解“怎么管”問題
堅持議事協商,從“干部拍板”到“居民共議”。社區黨委有效利用居民茶余飯后閑暇時間,定期召開“小家”居民議事會議,通過骨干黨員帶動、“小家”成員參與,廣泛收集需求建議和矛盾意見,及時摸清、掌握風險隱患“苗頭”,切實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在此過程中,南川東街項目拆遷一事令人印象深刻——“小家”成員組建“政策宣講團”,采取“一戶一策”溝通方案,3個月內完成4200戶居民搬遷簽約,創造了“零上訪、零沖突”的“灌壩速度”。
強化能力提升,從“經驗治理”到“專業治理”。社區黨委還在社區開設“社區夜校”,邀請社會工作師、律師等開設課程,教授工作方法、技能技術以及講解法律法規等,讓“小家”成員積極成長、共同進步。居民之間彼此信任、關心互助,矛盾糾紛少了,鄰里關系更加融洽。
聚“小家”之力,促“魚水關系”更加融洽
從灌壩社區的實踐來看,打造“黨群小家”微網格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的情暖之舉,以“家”的理念把黨員和群眾系在一起,切實把治理體系從網格延伸至千家萬戶、融入萬家燈火,讓黨員作用發揮在居民身邊。一是推動“單干”變“團戰”。“小家”增強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度,把網格力量進一步激發了出來、用了起來,讓網格“N”力量數量翻倍,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二是推動“延時”變“實時”。“小家”成為治理末梢的“感觸細胞”,是感知民情的“前哨”和“探頭”,對特殊群體、重點場所等實現實時感知、及時處理,降低了電信詐騙、刑事警情的發生率。三是推動“陌鄰”變“近鄰”。“小家”賦予基層治理“家”的理念,通過難事共商、活動共聯、實事共推,進一步增進了鄰里感情。四是推動“呼聲”變“掌聲”。“小家”將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以“零距離”貼心服務架起黨群“連心橋”,群眾反映上報網格事件按時辦結率達到100%,促使“魚水關系”更加融洽。
(作者系重慶市南川區東城街道灌壩社區黨委書記)